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 领导街道青年进行系统学习
2014-12-12《北京观察》报道组
提案点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发展急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而当时社会上尚存有一些街道青年,无所事事、赋闲在家。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人“政治学习不足,文化水平又差”,从而“无技术就业”。针对这种情况,委员提出提案,建议“领导有系统的学习,以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正是由于当时“吸收附近劳动人民及青年参加”,进行了必要的“政治学习、时事学习和科学常识学习”,才为后来“火红的年代”里的人力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定茂 第九、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专职监察员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街道青年,既无机会求学,又无技术就业。他们的政治学习不足,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学习的渴望甚为迫切,但由于无学习机会,无所适从,苦闷傍徨。长此以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分不利。
在1955年4月26日召开的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高尚仁提交了第0015号提案《如何领导街道青年进行有系统的学习,以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议政府对有空余时间和学习愿望的街道青年适当安排学习机会。提案中还提出了具体建议安排:在市人民委员会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由各区文教科和文化馆负责各区的学习报名及组织工作;按照参加学习的青年所在的街道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二十人,由各组自行推选小组长二至三人;各区的全体小组长在文教科的领导下成立小组长会议,作为学生的自治机构。学习内容以政治学习、时事学习和科学常识学习为主。各区共设四至六名教员,轮流到各区讲大课。利用各电影院早晨空闲时间上大课,每区借用一两个影院即可;利用幻灯片讲科学常识,每次大课后加演时事纪录电影片。由参加听课者自己记笔记;按期举行考试,每次择优表扬,学习成绩优越者予以优先就业机会。各区文化馆可配合大课内容添置图书,以便参阅。
提案提出后得到承办单位北京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联合各方,积极组织街道青年开展学习。1955年暑假后,市教育局、市文化局、青年团市委、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市人民广播电台为帮助本市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提高政治、文化水平,联合举办了广播函授学校。1955年内先开设高中语文、代数、政治三门课程,并在1956年暑假前帮助学生复习初中课程。当时全校共有学生3743人,分成72班,335个小组。1956年春,根据中央关于扩大高等学校考生来源的指示精神,又组织了本市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停学待业青年一千余人参加补习,为报考高等学校做准备。当时,各区还设立了文化馆、文化站,其经常活动有图书展览、时事宣传、讲座等内容,这些活动主要是吸引附近劳动人民和街道青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