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评价为小语课堂提供正能量
2014-12-11季佩娟
季佩娟
教学评价是贯串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教学行为,是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的重要教学行为。对于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解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的有价值的判断。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是偏颇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教师的评价未必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起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显然从教师的教学愿望来说,希望教学评价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使其能对小语教学提供正能量。
一、教学评价的激励性
激励性是教学评价的第一原则,也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真正理解这句话并不容易。说激励性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第一原则,意味着其他所有的原则都要首先遵从这一原则,如果失去了激励性,则所有的评价都将是没有意义的。而说其对教师是一大挑战,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多是中性或批评性质的,因为学生回答对了往往在教师的预料之中,难以有真情实感的积极性评价。平常的课堂上由于应试压力的存在,教师一旦面对错误的答案,往往都是批评性质的,而这种纯粹的批评又恰恰是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的,要让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去激励学生,还是存在不小的挑战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学会赏识学生,学会看到学生任何一个答案背后的闪光点。如果说赏识学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话,那看出学生的闪光点则是一种“技术活儿”,而后者往往能够给前者一种支撑。比如说在杜甫《绝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意境非常好。此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冷不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跟‘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有点矛盾啊?”这一问题将老师和学生沉浸在诗中的意境全打破了,但老师此时的涵养与专业素养也就出来了。老师很平静地问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有矛盾呢?”学生提问时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突兀,而看到其他学生和老师都被他的问题打断后,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正在忐忑不安的情况下,看到老师和颜悦色地反问他,这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外面下雪说明是冬天吧,怎么还会有翠柳呢?春天柳树才会吐芽长叶子吧。”这一问题在老师看来是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学生善于思考,并且让其他学生展开讨论,并去寻找恰当的解释。而课堂稍微紧张的气氛也由此化解,课堂又进入了活跃的思考情境。这说明教师的这一反问和反问中的神态,以及反问后的教学措施等,都对学生起到了一种激励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课堂评价。
由此也可以看到,评价不一定非得是赞扬式的语言,一个问题,一个表情,往往都是评价。必须注意的是,激励性不一定是指正面的表扬,也可以是一种批评,只是这种批评不能是纯粹的批评,必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指引作用,这样同样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精确性
所谓教学评价的精确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假大空。真正的好的评价往往都像激光一样,牢牢锁定在某一个准确的语文知识点上,锁定在学生的某一个准确思路上,并且要通过自身精确的评价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成。
在《少年王勃》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向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勃站在窗前看到的‘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应该是别人也能看到的吧。为什么只有王勃才写出如此美丽的句子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当时深深觉得这位学生问得是恰到好处,问到了点子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固然是陆游的一种自谦的说法,但也确实说明“妙手”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结合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提问,笔者向学生解释说:“好风景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美的感受却不是人人相同的。王勃以其卓然不凡的才能,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在于其内在的文学修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语文知识。只有将美景植根于文学修养之上时,才能结出美丽之花。我们学语文为什么强调积淀,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席话说得学生不住地点头,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由此也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评价的即时性
真正的即时性,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或者思维寻找不到出路时的评价时机。正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悱、愤时机的把握,是启与发的关键所在。譬如在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中,教《绝句》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评价的时机把握,笔者以为应当在其他学生感到突兀,且教师能够准确判断出学生问题背后的思维之时;而在《少年王勃》的教学案例中,教师评价时机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学生思路的把握,即面对为什么大部分人(包括正在思考问题的学生)都写不出名句的困惑而作出的评价。如果没看出这一点,就说明时机把握不够准确。
总的来说,课堂评价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评价,真正提供正能量的评价应当是能够结合学生内心想法,能够让学生茅塞顿开的评价。要达到这一目标,在小语教学的实践之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寻找、探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