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话增色 话为画添彩
2014-12-11孙艳
孙艳
写话,多么令人惆怅的字眼。学生愁,不知写什么,愁得直哭;老师愁,不知怎么教,愁得唉声叹气;家长愁,不知怎么辅导,愁得无从下手。写话的过程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过程。学生写话,纠结于字数的多少,篇幅的长短;老师纠结,纠结于是否指导,是否标榜范文;家长纠结,纠结于是自己的作业还是孩子的作业。
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写话,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学生自由创作型。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相符,严重跑偏。比如《美丽的秋天》一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我又升了一级上二年级了。在这新的学期里,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三百分,为爸爸妈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请老师看我的表现吧!”二是内容简短。“秋天多美啊!”具体美在何处,又不会写了。
第二种模式是老师指导型。通常表现为文章格式千篇一律,好像完成一道填空题。如:秋天来了,我来到田野里去寻找秋天!果园里,_______;菜地里,_______。秋天的景色多美啊!我喜欢秋天!
第三种模式是家长参与型。表现为文章语言文绉绉的,没有一丝儿童的气息。比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五谷丰登!我要把秋天来赞美,我要把秋天来歌唱!
写话,本该是我手写我心,个性张扬,可为何陷入这种怪圈?究其原因,学生无从下笔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还写话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美好情景呢?
我想起语文作业的自我评价。学生在写完作业后,我要求学生写一句评价的话。比如:“我写的有进步了!”“我要继续努力!加油!”“我写得很棒!”根据自己作业的书写情况写出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鼓励自己的话语,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学生在写评价时,反复就是这几句话,不仅没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加重了作业负担。我就让学生给自己画一个简笔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来奖励自己,类似于老师盖章鼓励。这个提议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在作业本上看到了各种各样、奇异独特的小创作。每本作业都不相同,并且作业也写得比以前更工整,更干净了。是呀,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多是电视、电脑,图像资料要比文字资料丰富得多。要是将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会不会相得益彰呢?
我开始了第一篇“双hua合璧”的引导。“我们告别了愉快的暑假,来到校园,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想不想向大家展示你的暑假生活呢?你的高兴、你的难过、你的开心、你的难忘都可以说出来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下面的学生立刻叽叽喳喳、眉飞色舞地比划起来了。我看了一会儿,故作遗憾地说:“哎呀!这样可不行,你们说得挺热闹的,可我一句也没听清楚!不如,你们写出来吧!”学生怅然地闭上了嘴巴。看着学生郁闷不乐的样子,我紧接着说:“在写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记忆先画下来,就好像是一张照片。”“画出来?”“怎么画?”“画什么?”下面的小脸带着好奇、带着兴奋望着我。“画出你想说的话,你最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的,选一个最有意义的场景画出来。然后根据你画的内容再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可以吗?”学生们欢呼起来:“Oh!Yeah!”我大手一挥,下达命令——“开始画!”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这样我既欣赏到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也读到了学生多彩的暑假。
在第二节写话课上,当我走进教室,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今天还画画吗?”我斩钉截铁地说:“画!”学生大声欢呼起来。这次,我指导学生画“秋天”,画一画秋天的景物。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我又将秋天的图片制作成PPT,让学生先欣赏再画,最后写话。学生画出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弯弯的香蕉、成串的葡萄,还画出了笑弯腰的稻子、举火把的高粱,还有绽开笑颜的农民伯伯。两节课很快地过去了,我也收到了学生给我送上的“秋天”的礼物。
以后,我根据课文,有选择性地让学生画画、写话。学完《胖乎乎的小手》,画一画“我的小手”;学完《坐井观天》,画一画“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学完《画风》,画一画“风来了”。一张图画,一篇文章,我沉浸在学生的世界中。
画画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构思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画画为写话打开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写话同样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写话为画画诠释了意图。话中有画,画中有话,画、话互相补充,为低年级的口语交际增光添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