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珠滚玉与源远流长

2014-12-11顾丽琴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外成语教师

顾丽琴

有太多迹象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甚至高中生与大学生,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语言缺乏病”,词汇量不丰富、生活用语不生动的问题比比皆是。若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改观,有必要从小学生抓起,并以成语教育作为重点。这是因为小学是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而成语则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在此研究小学成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也正是为纠正学生语言缺乏的问题而服务。

一、抛珠滚玉中的语文精华——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意义

(一)成语所具备的修辞功能

若想了解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意义,首先应当明确成语所具备的修辞功能。成语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用词凝练且含义精辟的词组或者短句。成语具有整体意义概括性强、组织结构固定紧密、表现方式干脆简练等特点。苏教版小学教材里面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成语,若能将这些成语单独归纳出来,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站在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教材里的成语修辞功能如下。第一,言简意赅,比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争先恐后”这个词就特别简练,如果换成“抢着向前,害怕落后”,则句子就显得非常唆;第二,生动形象,比如“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目不转睛”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对前方的注视程度,换用普通词语很难有此效果;第三,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比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有《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负荆请罪”本身就是成语,含有诚恳道歉的情感在里面。

(二)小学成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第一,针对小学生进行成语教学,是出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成语是语言形成的独特建筑材料。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就会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碍。只有对成语的含义有清晰的把握,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上去。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成语的把握越丰富、越扎实,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越强。因此成语教学可以看成是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提升的基础。

第二,成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与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成语是语言的独特建筑材料,自然也会与思维发生紧密联系。这是因为成语一般是用来表达概念的,而概念则用于反映事物的本质。学生只有让思维活起来,顺利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才能理解成语的应用之妙。因此每一个成语的成功学习,都可以说是让思维经受一次锻炼。

第三,成语教学能够养成学生利用汉语的深切感情。汉语语言丰富多彩,还有数不清的宝藏等待学生去开掘。利用成语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成语、继而了解汉语,了解祖国深远的民族文化。

二、源远流长式的综合应用——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方法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准成语应用之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如果愿望不强,那么所有的教学设想都会走向死亡。在进行成语教学时,成语故事的利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首先,那些来自于上古传说中的故事,可以带领学生走近那遥远的蛮荒时代。“开天辟地”的气魄,“精卫填海”的坚持,“愚公移山”的执着,这些成语故事使学生生动地了解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了解到他们在征服自然与利用自然方面的艰辛。而这些故事里面所传达出的不畏艰难的精神,则从一个侧面鼓舞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其次,那些真实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成语故事则可以让同学们认识那些彪炳千古的历史人物,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场面。“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兼备、“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实际上,不必等到正式学习这些成语的教材出现,再去教学这些成语。在低年级时候,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些成语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成语故事的视频资料。小孩子爱看也爱听故事。在这些生动的故事里面,他们会增长知识,尤其是了解了成语的背景,等到正式学习有关的文章时,成语一环将会迅速通过,不会造成课堂障碍。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成语故事阅读,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空间,吸收精华成语,并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交流,最好可以完成每一个成语的从听到看到读再到讲的顺延。当每一个成语出现时,学生可以顺利地说出这个成语中包含的源头故事,那么即便暂时不能准确地利用这个成语,它的大致印象与意思总不会错,故事会自然带领学生走向成语的正确应用之路。

(二)墙里开花墙外香——探寻成语课外之路

当学生对成语产生学习意愿以后,会渴望接触更多的成语。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契机,使其有机会在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机,让学生对于每一条成语都能充分了解其特点、来源,并最终正确使用该成语。探寻成语的课外之路不能离开课内的基础,要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而不是在课外随意漫步,没有目标。

比如当学生在课内接触了“惊天动地”“冷嘲热讽”一类的成语,经过教师指点,大家可以发现这样的成语具有如下特点,即成语里面包含了一对反义词。此时教师顺势给出任务:大家能否在课外再搜集一些具有同样特点的成语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就能得到“举重若轻”“古往今来”“天长地久”“寒来暑往”等上百条成语。当然每名学生可能只能找出几条,但是“积少成多”,最终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当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结束后,成语积累数量已经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成语归类,比如包含一组反义词的、从历史故事而来的、形容一年四季变化的、ABCC式的、AABB式的等等。在归类整理完成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门以成语复习为目标的比赛,比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成语接龙,也可以是利用成语编故事。在课外成语收集与成语比赛的敦促下,学生不但增强了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可谓一举而数得,就不单单是成语一方面的收获了。

(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研究成语交流之法

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成语教学几乎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在学习了众多的课内及课外成语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再次回到课堂中来,利用不同的展示渠道,使大家都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成语,共同交流学习的体验及心得,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同进步的效果。针对成语的交流,主要需利用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通过组织活动,拓宽学生交往面,为学生自我表现提供机会。教师负有提出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的义务,至于接下来该如何做,具体的成语活动,则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作主张”,利用特长优势进行。基本的活动内容有:自主选词、主动合作及道具制作。

首先是自主选词。教师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众多成语里面,挑选出自己最感兴趣,同时也是应用最熟练的来讲、演、猜、画。擅长讲故事的可以选择历史故事类成语,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擅长绘画的可以选择形象性强的成语,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擅长表演的可以选择同时包含几个角色的成语,如“完璧归赵”“狐假虎威”等……因为选材范围广,又不必受到课本限制,学生极容易产生浓厚兴趣,也容易在此过程中发现新信息、新知识,体现出的是一种创新型学习思路。

其次是主动合作。在进行成语交流时,学生当然可以独立参与,但结为小组的参与似乎更常见。比如讲成语故事时,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讲一个段落,或者将绘画、表演、讲故事等不同特长的学生结为一组,进行综合化艺术形式的尝试。这样做学生会显得更有积极性,为了让自己小组在班级内表现优秀,定然会出现一些令教师惊喜的创见。

在道具制作环节,教师要求成语表演的所有道具全由学生自主承担制作,这样学生便会既动脑、又动手,完成“狐假虎威”中的动物头饰,完成“凿壁偷光”的房子围墙等等。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意志力、创造力都是一种磨炼,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成语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无疑使活动变得更加意蕴丰富。

在汉语传承千年的历史中,成语无疑是其中一种极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因为时代的发展,成语所展现的瑰丽色彩越来越夺目耀眼。现在小学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非常关注成语教学,苏教版语文对于成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同样十分重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成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只是简单地命令学生抄写背记,而是要让学生从成语的源头着手了解,再辅以必要的课外练习,最终使成语从课堂走向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成语教师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拼成语
美育教师
猜成语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