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种工作机制和20种建设模式

2014-12-11

吉林农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8种工作机制

一、高位推动机制

就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实现层层推动,高度重视,高位操作,强力推进,在短期内各项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和重大突破。

四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建设美丽四平的主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高位推动,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让干部兴奋点高度聚焦。实施“一把手”工程。四平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市长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坚持四级联动。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把各级干部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强化领导包保。市、县两级四套班子全部挂联到村、到屯。

二是点上突破、面上推进,向“五清、十建、三化”精准发力。四平市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瞄准“五清、十建、三化”,集中攻坚节点镇村、统筹打造精品线路、有序推进美丽乡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沿线村为骨架,以区域主要交通干线为支撑,“串点、连线、促面”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对制约瓶颈逐个破解。一方面,多元投入筹集资金。一是包装项目争资金。争取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二是多方联引筹资金。探索领导包保、部门帮扶、企业联建工作机制。通过人才带动、政策撬动、投入拉动,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工作合力。三是努力自建省资金。项目建设由本村农民施工,将决策权交给农民,实现农民自建、自治。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积极性。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用实实在在的办法保持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是真督实查、机制倒逼,将责任压力层层传递。一是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绩效考评中,考评结果与领导干部提职任用挂钩。二是建立督查问责机制。联合督查组实地明察暗访,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通报,对脏乱差的乡(镇)挂“黑牌”,实行主要领导在电视公开表态。三是建立保障管理机制。市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增加到550万元。

二、政策促进机制

通过设立一定规模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对项目建设实施补贴和奖励,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入、集中建设。通过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带动农民新村建设,提高农民居住环境整体改观。通过对村干部提高工资补贴和政治待遇,激发他们建设标兵村等。

梅河口市把创新政策机制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的“惠民工程”来实施。通过政策推动极大地推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一是创建标兵村示范带动。为完成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新农村建设任务目标,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制定并下发了《梅河口市2012—2014年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标兵村“五化”、“九有”的建设标准。“五化”即村屯道路、边沟硬化;卫生保洁制度化、常态化;墙栏庭院一体化;村屯高标准美化绿化;主街主路及广场亮化。“九有”即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村部;有6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有60平方米以上的农家书屋;有硬化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健身广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较大的中心村要有幼儿园、浴池等公共服务场所;有经常开展群众性活动的文化活动组织;有业务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卫生所;有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计生室;有达到城市中等超市水平的便民超市。2013年共建成标兵村23个、先进村127个、达标村153个。通过标兵村创建活动,不仅直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了周边各村屯的快发展、大发展。

二是优化乡(镇)干部队伍促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赋分比例占考核总分值的40%。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高、力度大、村屯人居环境改善明显的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干部调整时优先提拔重用。三年来,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业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被提拔重用的有13人,山城镇党委书记汪海波被提升为副县级领导。

三是依靠政策投入推动。一是制定“以奖代补”政策。在实施农户围墙、墙栏和大门建设过程中,全市按照市、乡、农民出资4∶4∶2的比例筹集资金,三年来,市财政累计支出6605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同时,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作为标兵村、先进村和达标村建设的以奖代补资金,荣获市级标兵村称号的行政村当年给予20万元的奖励资金,当年被评为标兵村的村组织书记下一年享受事业单位中级技术职务工资待遇,连续五年被评为标兵村的村组织书记终身享受事业单位中级技术职务工资待遇。二是实行税收参与分成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按照各乡(镇)税收情况,在对各乡(镇)划分收支、核定基数的基础上,进行超收分成。同时规定各乡镇要将超收分成的50%以上用于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支出。三年来,各乡(镇)共获得超收分成2.2亿元,其中,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1.2亿元,实行税收参与分成,充分调动各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保证了乡镇的重点支出,提升了乡村改善环境能力。

三、督导监管机制

就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监督检查领导组织,采取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媒体曝光、领导反馈等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卫生保洁工作进行检查、督查,限期整改,公布结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白山市靖宇县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通过政策驱动、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氛围浓厚、态势良好,已取得初步成效。endprint

一是强化督导检查机制。靖宇县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了今年农村工作“三大攻坚”任务,明确规定各位县委常委领导教育实践活动联系乡(镇)也是新农村建设包保乡(镇),其他县领导也有具体的包保村屯,32位县领导人手一本新农村建设工作手册,每位领导至少5次亲临一线指导具体工作,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卫生保洁等工作进行检查、督查,随时向县新农村办反馈问题,目前已对各乡(镇)下达了94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改通知单,乡(镇)按要求及时完成了整改。县人大、县政协分别成立了视察工作组,历时8天,专项视察新农村建设情况,现场打分、综合评比、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从高位推进上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确立高压紧逼机制。靖宇县各乡(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的方式,镇村干部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形成了一级抓一级,镇、村、屯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迅速掀起了农村环境“彻底大整治、整体大提升”的工作热潮。截至目前,靖宇县各乡(镇)共出动各类车辆3280余台次,清垃圾14.2万立方米、柴草垛1.5万个、粪堆1.2万个、路障0.3万个、沟渠450条,拆除私搭乱建184个,栽树3.7万棵,栽花17万株,种草2.8万平方米。

三是实施跟踪问效机制。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定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状,将这项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县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县“四大机制”办公室、县新农村办公室、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考评组,采取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查。按照“一月一督查,百日一考核”的工作要求,定期下发通报,严格履行问责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监督作用,在县电视台除每周3次报道镇村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外,还逐月通报各乡(镇)工作考核排名,年末结合排名情况兑现有关奖惩措施。

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靖宇县从长效管理机制入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今年专项资金增加到200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强环卫队伍建设,每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并由专人负责;建立“县政府督导、乡(镇)政府主导、村委会管理、村民化段包干”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逐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改变农民卫生习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争取利用三年时间,让农民彻底告别生活陋习,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四、城乡联动机制

采取市带县、城帮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和农工商、农科教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进而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美丽乡村。

长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创建城乡联动机制,全面实施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善设施条件,逐步增强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全市新农村建设面貌大为改观。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全域布局幸福长春计划。2012年,市委十二届全会提出建设幸福长春之初,就把幸福乡村建设纳入进来,克服城乡分割的传统思维定势,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把幸福乡村建设列入幸福长春民生规划。之后,长春市结合本地实际,同时借鉴外埠先进经验,形成了清晰的推进思路,即“百村示范、配套推进、城乡一体、全域提升”。百村示范就是重点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省级重点村72个,市级28个。配套推进就是整合10个部门11个农村环境建设项目,集中投入。城乡一体就是城区和开发区所辖村率先实现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队伍、日常保洁制度三个全覆盖。全域提升就是通过开展春、夏、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护水平。到2016年,全市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70%,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中心城区环境清洁率达到100%,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二是坚持以城带乡,建立持续增长的财力支撑机制。长春市注重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市带县、城帮乡,城市支持农村。市县两级财政普遍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5972万元,其中市本级投入专项资金800万元。今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8162万元,其中市本级投入专项资金1950万元。

三是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的环卫保洁机制。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在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城乡一体的理念,道路、给排水、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全部按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实现了农村城市化。长春市大部分城区、县城周边、中心镇建立了“环卫下乡”模式。绿园区确定了“户分类、屯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 的“五位一体”长效化农村保洁管理模式,实现了农村保洁全覆盖、无死角,垃圾日产日清的目标。其他城区和开发区以及县城周边的村的环境卫生保洁,正在按照绿园区的模式向农村延伸。

四是坚持城市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建立配套推进的定点帮扶机制。树立全域长春的发展理念,城乡一体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推进。双阳区已经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轻轨三号线将从净月开通到双阳。绿园区城市公交延伸到24个村中的16个,5条民营线路覆盖了其他8个村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包含了一些部门的涉农项目,这些项目和资金都要向100个示范村投入和摆放,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这些村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样板和标杆。同时,全市选配24位市级领导、52家市直部门,定向帮扶24个市级重点村,一帮三年不变,加快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五是坚持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立精神文明的素质提升机制。首先,通过评比“星级文明户”和设立“好人榜”等方式,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促进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文明素质。其次,大力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数字电影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途径,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农村,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素质。最后,协调长春电视台、长春广播电台、长春交通之声、《长春日报》、《长春晚报》等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连续报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加速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endprint

五、帮扶援建机制

就是由各级领导带头建立帮扶联系点,各有关部门单位、大专院校、现役部队和预备役、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能人志士积极参与跟进,帮助农村搞好规划,开发产业,提供资金,建设项目,改变农村面貌。

白城市镇赉县镇赉镇新立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借助一汽集团帮扶的有利契机,将新立村马力屯建成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解放社区,打造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

一是领导重视,科学决策,为“解放社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新立村马力村改造前仅有10户砖房,其余都是泥土房,居住条件差。作为县城近郊、白齐公路边的村屯,低矮破旧的泥土房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借助一汽集团下派干部到镇赉县挂职担任副县长的机会,县领导积极与一汽集团沟通协调,一汽集团决定为新立村捐资1000万元,将其打造成新农村样板村,更名为镇赉镇解放社区。为推动工作开展,县委书记亲自实地调研,县长亲自抓点包项,先后带领镇村干部到松原、公主岭、梨树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县领导多次带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办公,为新立村建设提供全力支持和精细服务。

二是尊重民意,规划先行,为“解放社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镇村两级干部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尊重村民对整体改造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研究制定《新立村马力屯整体改造方案》。县住建局村镇处及时进行实地勘测、规划设计,制作效果图。规划共分为住宅区、大棚区、养殖区三个部分。为充分体现新村新面貌,根据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将房屋分为80平方米和60平方米两种户型,并附带1个耳库,每户院落面积600平方米。

三是注重协调,统筹推进,“解放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马力屯改造建设期间,县领导和一汽集团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为工程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县农业、交通、供电等部门对秸秆气化站、硬化道路、电网改造等给予扶持和帮助。针对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经过积极协调运作,将广电、联通公司的光缆进行迁移,腾出足够的建设用地。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标准。建成统一样式的住宅新居80户,配套建设统一的围墙和大门。建设文化活动广场2个,供水站1座,大型秸秆气化站1座,大棚园区10栋。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硬化村内道路3700延长米,修建排水沟6000延长米。如今的“解放社区”已成为镇赉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六、载体带动机制

就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美丽庭院、美丽村官、生态村、文明村等评选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延边州委、州政府围绕规划科学居态美、生产发展致富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十佳魅力乡村”、“特色乡镇”、“美丽村官”、“美丽庭院”等载体活动,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极大提升了全州新农村建设水平,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兴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一是坚持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延边州以魅力村、精品村、标兵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示范带为骨架,以环境清洁和美丽庭院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点上抓示范。州委、州政府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特色乡镇”和“十佳魅力乡村”评选活动,激发和调动了各级政府打造地域特色镇、魅力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截至目前,延边州有7个乡(镇)、2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验收,建设成为“产业聚集、生态环境良好、村容镇貌优美、文化活动鲜明”的美丽乡村地域品牌。面上抓“三化”。2011年,延边州组织开展村屯环境提升工程,实施了“泥草房改造、村屯绿化、农户围墙大门、道路边沟、垃圾清理和亮化”六项核心任务;2012年全面打响了农村环境提升攻坚战,重点整治了长珲高速,302、201国道,201、202、203省道两侧447个重点村屯环境;2014年又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分批次打造魅力村、精品村和标兵村,全面开展春秋季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庭院”等保洁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村屯环境整治提质扩面,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二是坚持建立健全机制与破解难题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延边州委、州政府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投入激励、资金整合、督查考核”的共建共享机制,不断破解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难题。一是建立投入激励机制。州财政连续三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创建专项资金,各县市也由分别财政列支500~2000万元,本着奖励先进和重点扶持的原则,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对群众积极性高、进度快、成效明显的重点村实施以奖代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为使涉农资金效益最大化,形成整体合力,州政府在争取省级支农整合资金的基础上,要求各县市财政、发改以及各涉农部门紧密配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带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支农资金整合,加快村屯道路、农村饮水安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解决项目交叉重复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规模效应,全州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达2.62亿元。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全州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定了《集中整治村屯环境工作考核办法》、《创建美丽乡村工作考核办法》等,确定具体验收和奖励办法,明确责任范围、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

三是坚持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延边州委、州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全局工作,强化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的助推力。制定政策,配套措施。先后出台《州委州政府关于集中整治村屯环境实施方案》、《延边州“十佳”魅力乡村评选办法》、《延边州特色乡镇评选办法》、《州委州政府关于创建美丽乡村工作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先后召开了全州新农村建设暨村屯环境提升现场会等6次大型专题会议,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以十佳魅力乡村、特色乡(镇)、美丽村官、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为平台,在各级媒体开辟专栏连续报道;组织州级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先进典型;通过制作专题片、现场访谈、大型网站专栏评比、新农村建设成就摄影展览等多种形式,在纸媒、电媒、网媒全方位宣传报道全州新农村建设成就,大力弘扬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形成舆论的推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奋进。endprint

七、市场运作机制

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办教育医疗机构,兴办托老托幼场所,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推进土地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四平市梨树县霍家店村地处县城北郊,近几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区位特点和自然条件,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经营主体和资源进入农村,改造提升村屯面貌之路。

一是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按照上级土地总体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霍家店村聘请省级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对中心村的三个自然屯312户农户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建设2.2万平方米小康新村,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评比、调研。通过规划和调整,确定了棚膜产业区、现代牧业区、生活居住区、工业集中区、餐饮服务区,历时5年建设成为集居住、旅游、餐饮、商贸、医疗、教育、养老等多功能服务体系的新型农村。全村已有近30%农户住进新村,另外,还为城镇居民、返乡农民工创造优惠的住房条件。

二是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霍家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利用资源招商引资,村里用砖厂废弃地、破产企业闲置地,吸引县内外企业来村投资建厂。二是为招商企业创造优惠条件,村里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对科技含量高、新型环保、带动劳动力资源转移能力强的企业,优先保证“七通一平”,并在土地转让方面提供优惠。三是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添先进设备有需要时提供贷款担保或转让资金延长支付。四是村里帮助企业办理相关证件手续,并在相关媒体报道中适时宣传。几年来,村里共吸引包括餐饮旅游、白酒酿造、粮食收储、饲料加工、化肥制造、建材农机等23家企业,安排劳动力资源转移1200余人,村里资产、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农民也增加了收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改善环境,宜居宜游。霍家店村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吸引经营主体和流动资金进入,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兴村的发展模式,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村里建设4.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和休闲广场、2200平方米中小学和幼儿园、500平方米卫生所、5000平方米老年服务中心。霍家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把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作为发展重点,推进土地合作经营、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生态园宾馆和1.2万平方米的北方巴厘岛海洋馆每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村里现集约农民土地35公顷,新建现代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

八、民主管理机制

通过进一步完善村“三委”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生机活力的村民自治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落实农民在垃圾处理、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等方面积极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

辽源市东丰县二龙山乡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了“搞好点,掐住线,最后连成片”的总体思路,2014年提出了3221目标,即掐住三条主要干线(长东线、环龙线和环合线)、建设好两个区域(乡政府所在地和老永合乡政府所在地)、每个村打造好两个示范点,集中力量整治好一个样板村(双庙村),确定了“五化”的渐进式整治标准,即净化、绿化、美化、硬化和亮化,坚持“五性”原则,即利用宣传的引导性、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体性、调动社会的参与性、注重考核的实效性。

一是健全机制,营造新农村建设声势。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实行了乡领导包片乡干部驻村指导制度、所站办包保工商业户制度、村干部环境卫生工作考核制度、清洁工奖励制度等约束机制,重新修改了村规民约,并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广泛宣传,发放9000多份致农民和工商业户的一封信。每年召开两次拉练会,评出等级,纳入村干部岗位考核责任制,每年发放奖励工资20余万元。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对表彰的环境卫生示范户采取颁发奖品鼓励,入户挂牌,并组织秧歌队造势弘扬,使群众知晓率达到100%。

二是发动群众,确保新农村建设常态运行。制度已定,落实是关键,通过召开会议贯彻精神,乡村组干部走村入户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给群众带来的好处,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意识。按照新制定村规民约按人按地收取卫生费,每人每年按20元收缴,年收60万元,每公顷土地按30元收缴,年收40万元,每年共收缴资金90余万元,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清运垃圾,由各村收取,统一监管,乡里成立环境卫生综合管理办公室,对各村环境不定期检查,各村成立检查组,搞好自查,保证垃圾日产日清。

三是强化监管,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为保证卫生整治资金有效运行,开源节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对乡、村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向上争取资金、家乡能人赞助资金设立专户,安排专人管理,票据由乡主管领导、支部书记、监委会主任、经手人联签,资金实行日清周结月核年审制度,同时把资金流向每月在村政务公开栏上公示,让群众放心。一年来,全乡向上争取资金800多万元,乡级投入资30多万元,村级投入20多万元,家乡名人赞助资金60万元,群众自投资金70万元,合计投资1000余万元,硬化村屯道路18公里,绿化10公里,修边沟近2万延长米,清理路边草6万延长米,建铁栅栏近2万延长米,建垃圾箱60余个,清运垃圾车辆90余台,清理垃圾100余万吨。

新农村建设的20种建设模式

一、美丽乡村模式

尊重自然,保留原生态和乡村功能,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和生态科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配套公益事业,提升田园景观,建设美丽宜居新村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通化市东昌区夹皮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endprint

一是农民居住条件整体优化。2013年,夹皮村实施危旧房改造624户。按照“美观、超前”的原则,制定改造规划和设计方案,统一更换房瓦、房屋保温,特别是在房屋改造的外形、色彩和格调上,采用中式和欧式两种风格,既改善和美化了乡村居住环境,也打造了不同风情的乡村景致,成为通化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品级。2014年,夹皮村精心策划主题村庄建设。道路沿线种植花草20公里,栽花16万株,栽树12000棵,村内绿化6000平方米。扩建村部健身娱乐广场1200平方米,扩建晒粮场院1180平方米,修建5000平方米的村庄花园,营造出和谐优雅、清新怡人的乡村风光和生态美景。

三是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14年,夹皮村修建水泥路1.2公里,修建稻田地水渠800米,修建河堤2400米,新建平水湖5个。新建村委会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办公楼包括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综合会议室、图书室、办公室等。目前,正在进行外部装饰、内部装修和办公设施配套,夹皮村部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公条件。另外,投资430万元新建3100平方米综合性服务楼,包括洗浴、餐饮,招待所、公寓等,对外经营后可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夹皮村江沿蓝天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销互惠互利联营模式,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黑木耳种植基地35亩35万余袋;肾形山药种植合作社项目,新品种肾形山药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斤肾形山药的价格在15~20元之间,销售市场供不应求,现已带动11户农户发展山药种植40亩。

五是打造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夹皮村依托自然禀赋,积极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金江花海休闲旅游度假区。花卉种植面积由去年的120亩扩大到400亩,有金鸡菊、百日红等10余种花卉,扩建餐饮服务区、增添休闲娱乐设施,日接待游客2万余人。农村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花卉种子远销国内外,为当地农民搭建就业和致富平台。盛夏时节花开遍野、景致迷人,吸引了无数市民来此休闲度假、摄影拍照、旅游观光,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同时也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美丽乡村。

二、社区建设模式

主要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周边的村庄,利用与城镇相近、基础设施相贯通、交通便利、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的优势,采取土地增减挂钩或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方式,为农民统一建设居住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物业和专门的社区保洁队伍,实行统一社区化管理,使农村人居环境达到城市水平。

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居民居住实现楼房化,公共服务社区化、管理规范化、人居环境达到城市化水平。

一是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农民新居。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村里制订了《陈家店村2007—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对全村现有土地进行修编整理,积极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实现全村大跨越、大发展。通过合村并屯建设社区,统一进行社区化管理,置换建设用地指标80公顷。按每平方米500元出售价格计算,80公顷土地获得出让金4亿元,全部用于房屋拆迁、新社区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被拆迁户签订房屋置换协议,按照物价评估指导价格标准进行补偿,楼房按低于建筑成本计算,以多退少补的形式给予村民楼房置换,现已建设社区综合楼16栋,居住户数1000余户,预计2014年底前再建设社区综合楼7栋,届时全体村民可全部入住。

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生活。陈家店村不但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还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市民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村里成立了物业管理办公室,建设嘉和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医疗卫生室、金融服务窗口等一站式办公服务窗口,使村民足不出社区,即可办理相关业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1630万元,完成村内辅路和“四纵四横”主干道路网建设;投资2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配套农机具39台套的农机大库;投入2365万元,铺设社区的供暖管网、排污管网、自来水管网铺设,管网总长度达到1.3万米。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出资16万元购买两辆班车,接送本村的学生到合隆镇学校就读;对59岁以上老人进行全额补贴合作医疗款,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对个别困难的低保户、五保户在享受民政补贴基础上,村里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交养老保险金有困难的少数农户,由村里统一支付;为丰富村民生活,陈家店村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农民艺术节”,村民自编自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歌曲、舞蹈、乐器表演等。每年为60岁老人集体举办生日宴会。并对80岁以上老人给予200~1000元不等的生日补助。

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实施社区统一管理。陈家店村十分重视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资363万元,建设了幸福公园,面积9.9万平方米,其中休闲广场1万平方米;社区、公园、道路安装各种路灯320盏;硬化面积1.2万平方米,种植草坪3.6万平方米,种植景观树树近2000多棵,种植各类花卉2.3万余株;投入资金1170万元,对主干道路进行了绿化,共植树4.3万株,绿化面积达16公顷,总长度10公里。为了改善人居环境,给村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投资建了垃圾池,配备了垃圾箱、卫生箱,建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业卫生清洁队伍。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村屯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干净、优美。

三、旧村改造模式

就是对原有的村庄,以治大、治散、治空为重点,适当聚集人口,对原有村庄、街路、庭院和公共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如房屋换瓦墙体保暖、更换门窗,统一修建围墙大门,街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新农村,实现村屯环境的全面提升。endprint

延边州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紧紧抓住省、州、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村情实际,按照“旧村改造型”建设模式,持续开展了两轮综合整治,使湖光山色、港汊棋布、客舍清新、民风淳朴成为了“小山印象”。

一是明确目标,组织推进,打造一流的美丽乡村样板。2011年以来,为解决以往小山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新一届村班子主动解放思想,带领村民走出山村,先后到省内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激发起全体村民“思改、思变、思齐”的强烈意识。随后,召开全体村民动员大会,提出了“全村大改造、家家大变样,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的发展目标,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旧村改造”把小山村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美丽乡村样板”。小山村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的有利条件,积极加强与帮扶部门的沟通联系,今年帮扶部门省公安厅拿出100万元,市财政配套100万元,共同推进小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层层负责,分级包保,一抓到底”的工作局面。

二是整体改造,注重特色,形成整村一致的建设风格。立足实际,小山村在民房改造、基础建设、绿化美化等方面,充分利用人文、历史、生态资源优势,做到标准统一、设施完善、美丽宜居。几年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帮扶支持,累计投入资金658.6万元,集中力量对小山村进行了整体改造。一是在民房改造上,投资200万元建成142户保温节能改造房,投资80万元改造农户小棚子,整体上用青砖灰瓦,围栏和院门均为铁艺打造,房前屋后设有停车位和菜园,做到材料统一、色彩协调、古香古色。二是在基础建设上,共投入378.6万元,建成266平方米的村部,修建水泥路1300米,改造围墙7000米、边沟18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4盏,老营沟组村民饮水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卫生厕所、有线电视、互联网覆盖率均达到100%,村办公场所、电教室、图书室、篮球场等一应俱全。三是在绿化美化上,注重生态融合、见水透绿,建成2000平方米文化休闲广场2座,实施“花草上路入园”工程,种植绿化树木2600株,栽植各类花草1.3万株。2014年,全村共退耕还林45公顷,种植红松苗木15万棵。四是在长效监管上,为解决“重复反弹”的问题,把长效监管作为改造建设的重点,专门制定了《小山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和村规民约《十不准》,实行村户门前三包,新建3个垃圾处理场,设置垃圾箱20个,配备保洁车4辆,设立专职保洁员3人,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日产日清。

三是发展经济,产业富民,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保障。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更要抓好生产发展。小山村坚持走“差别竞争,生态取胜”的路子,以“产业立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立1200公顷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园区、150公顷的良种繁育园区和115公顷的专业农场,每年带动农民增收670多万。二是发展淡水鱼养殖业。依托350公顷雁鸣湖水域,成立30多户村民参与的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淡水鱼20余种,年产值5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长敦镜”旅游中转站的区位优势,向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20万元,突出发展湿地观光游、田园采摘游、冬季冰雪游、冬捕文化游和农家乐,建成西山泡点景观区和游湖码头,2015年将新建2万平方米的观光采摘园,未来三年,将把小山村建设成为集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村。

四、整体推进模式

按照集群发展、集中连片、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工作方式,整县、整乡(镇)、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公路沿线打造样板村屯,实行整区域环境治理、连片改造提升。

2008年以来,通化市通化县作为全省6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始终坚持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整县、整乡(镇)、整村推进为核心,按照集群发展、集中连片、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工作思路,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已累计投入10亿多元,在全县159个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打造、整体推进,努力建设“四个类型村”。依据通化县村屯经济基础、发展后劲、村班子战斗力等条件,制定和完善了“四类村”建设标准:达标村的“三化五到位”,先进村的“六化六个一”,标兵村的“六化七个一”和标杆村的特色类型建设标准。目前,全县共有38个标兵村、77个先进村、49个标杆村、44个达标村。

二是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沿线、偏远村屯均按照统一标准建设高质量边沟、围墙、大门等,实施整区域基础设施连片改造与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清运设施建设,紧紧抓住通化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也是全国唯一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县)的有利契机,完成投资1.4亿元,全力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向纵深发展。

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固体垃圾生态化处理。在农村垃圾处理上,实现了“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态化处理模式:农村家庭生活垃圾,经由屯(组)保洁员按照类别分别送到村内堆肥场、垃圾分类间、垃圾分类池待转运或收储待售,最终按照分类情况进行统一处理。

四是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投入。通化县在新农村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2008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平均每年投入1亿多元,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稳步推进。县财政每年列支400万元用于新农村环境整治。并把水利、农业、交通等各方面共计3亿多元支农资金整合起来,全部投入到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等项目建设中,有力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五是全力夯实保洁员队伍资金保障。全县所有村屯以竞聘上岗的方式配备保洁员775名,统一纳入乡(镇)管理,实行保洁员责任区洁净度与工资挂钩的考核方式进行管理。县财政按月足额拔付各乡(镇)保洁员补贴,确保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

五、生态走廊模式

主要是由县(市、区)在域内的主要公路及沿线村屯栽花、植树,开展卫生整治,全面打造绿树成荫,鲜花锦簇的风景线。endprint

吉林市磐石市对全市各乡(镇)村屯的道路实施了以“美化、绿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工程,按照“六无两有”标准(六无:无垃圾粪堆、无污泥积水、无路障杂草、无圈外养畜、无破损院墙、无违章建筑;两有:路边有花、有树),集中力量打造了42条生态走廊,为全市农村道路镶嵌上了美丽花边。

一是实施美化工程,打造鲜花长廊。裁种花卉是磐石市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市政府制定《生态走廊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由乡(镇)政府负责县级、乡级公路的花卉种植;村里负责连村路及村内的花卉种植。每年春季5月20日~6月1日期间,市新农村办组织各乡(镇)、村屯将辖区内的乡村道路杂草清理干净,及时进行播种。一般行播开土深度5~6公分;株播每株间距30公分左右,每株播种花籽7~10粒。行播、株播时,同时放入底肥二氨,每株约10粒左右。播种后由镇村负责定期对花卉进行施肥和浇水。全市268年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都美化、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打造出了鲜花锦簇的风景线。

二是实施绿化工程,打造绿色长廊。为保护树木,防止农村道路两侧间作、复耕,毁坏苗木现象发生,我市对所有农村道路恢复了植树台,修建了植树边沟,使植树台和农田形成明显分界线,给树木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每年春季市林业局组织各镇村对辖区内的树木进行清查,对病死树木进行清除,并及时进行补植。在栽种时选择粗苗、大苗,有效避免了农民劳作期间对绿化苗木的破坏。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

三是实施净化工程、打造洁净长廊。为改善农村公路沿线的卫生环境,磐石市采取“集中清理、常年保洁”的方式实施净化工程。即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各乡(镇)、村屯对本辖区农村道路进行集中卫生整治;各乡(镇)及村屯设置保洁员每月两次对沿线农村道路进行定期保洁。三年来,全市共出动人力13.5万次以上,清除沿线柴草垛4200座,清理粪堆1850个,清除垃圾5700吨、路障2600余处,拆除私搭乱建2350处,使困扰磐石市多年的公路沿线三大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得到有效治理。

六、民族建村模式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中崇尚整洁、遵守秩序的特点,组织民族干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村屯内基础设施,清扫街路、沟渠,栽花种草,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点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特色推进的工作主线,全面突破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切实改善了光东村新农村建设面貌。

一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光东村十分注重朝鲜族文化传承。该村将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所有房屋外观全部统一成飞檐翘角式朝鲜族传统民居风格,民居外观美观,屋里隔成各个单间,各个屋之间用传统朝鲜族拉门相连通。屋内设有平地火道,朝鲜族火炕为平炕,覆盖房屋各个角落。光东村村庄建设注重体现生态化、民俗化、园林化三大特色。光东村将墙景美化作为彰显朝鲜族民俗风情的独特风景线。专门邀请了朝鲜民俗画家对民俗村内全部墙体进行民俗绘画。内容涵盖了朝鲜族道德规范、文明礼仪、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乡新貌等。这些充满历史感、文化与观赏相结合的墙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是发展绿色种植产业。水稻栽培是光东村的主导产业,为加快发展大米产业,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从2000年起,光东村先后筹集资金500余万元,投入中低产田改造和有机大米基地建设,全村171公顷水田全部种植有机、绿色大米。2013年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产量达到1.1万吨、产值达到439.8万元。2008年光东村成立了有机大米专业合作社,后升级为光东有机大米专业农场,实现了土地统一种植、管理的农场化经营。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实现了机械化种植。农户不用耕种每公顷水田就可收入8000余元,现已带动农户250户以上。

三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光东村抓住紧邻往返长白山旅游线的优势,积极与旅行社接洽,目前已有8家旅行社入驻光东村发展民俗旅游,20家旅行社把光东村纳入旅行行程中的一处景点,54家旅行社签订了旅行用餐合同,在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光东村吸引延边国泰旅行社投资100万元,租用光东村旧校舍改建光东村朝鲜族民俗餐厅。同时,在村里组建了朝鲜族民俗表演队。光东村还积极发展农家旅馆建设项目,截至2013年末,共有66户农家旅馆,可同时接待350名游客住宿。2014年拟建设一栋可容纳60户的农民公寓,筹备建设3000平方米停车场,做好农家旅馆周边的绿化美化,为观光的游客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四是完善村屯建设和管理。光东村把发展有机大米种植、开办民俗餐厅、农家旅馆等形式增加的集体收入,主要用于村屯建设。投资30万元新建休闲广场,并配有健身器械;投资150万元新建民族特色围墙6000余延长米,并在墙体顶部安装100盏太阳能五彩球体灯;投资30万元更换40户农房的屋顶;投资40万元对院墙体统一粉刷;投资25万元新建氧化塘污水处理工程,铺设管线2000延长米;在绿化美化上累计投入132万元,绿化面积6300平方米,极大地改变了光东村整体面貌。在村屯管理上,首先加强了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开展“五户联创,争当文明整洁户”活动,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村屯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讲究卫生、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其次建立了环境卫生管护机制。聘用7名保洁员负村内卫生保洁工作,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书,明确责任。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组成的卫生督查组,每月坚持一到两次大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确保村环境美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七、民俗文化模式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宣传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开发现代乡村文化,形成氛围浓郁、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品牌。比如:吉林省农民画之乡、鱼骨画之乡、马头琴之乡、针织刺绣之乡等。endprint

辽源市东丰县南屯基镇红榔头村是东丰县农民画发源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创建现代乡村文化,走出了一条建设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特色新农村之路。

一是重视民俗文化,加强资金支持。东丰农民画萌生阶段,作为画乡源头的红榔头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扶持这一新生的群众艺术,村委会同乡政府共同出资,维修了乡政府的会议室,使得尚在自发阶段的农民画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随着农民画的不断普及、规模不断扩大,在取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1983年由村委会出资在红榔头村建起了12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并以村委会的名义购置了一批绘画及办公用品。2004年,在辽源市委的支持下,在村里建起了500平方米的东丰农民画馆。在农民画发展过程中,村委会不断跟进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日后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传承民间艺术,培养乡土人才。红榔头村的农民画是以弘扬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融入时代发展潮流,进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创造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农民画的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美术人才和优秀的农民画家。到目前,累计参与农民画活动的人数已达3万多人次,培养出美术专业大学生8名,省级文化、出版部门高级专家3名,被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聘用32名,专职专业的农民画家40余名。对农民画创作业绩突出者,村委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鼓励和支持农民画作者的创作激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创作队伍的稳定增长。

三是讴歌时代新风,作品屡获殊荣。红榔头村的农民画家们多年来一直重视农民画作品的社会效益,弘扬时代主旋,宣传社会正能量,是农民画家们一贯遵循的原则,因此作品很受政府和专业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农民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张玉艳的“幸福的晚年”获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一等奖,姚凤林的“八匠图”、李升华的“农忙时节”获全国展出二等奖,李俊敏的剪纸和农民画均在韩国、日本、俄罗斯、瑞士举办个展。据不完全统计,红榔头村的农民画获奖作品已达470余件,2014年在东丰农民画精品赴联合国展中,红榔头村籍的作品占了入选参展作者的很大比重。

四是突出特色优势,配合中心工作。红榔头村的农民画活动,在致力于艺术提高的同时,也兼顾社会的责任和职业的担当,根据政府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农民画为载体,开展不同形式的宣教活动,如“计生杯”农民画大奖赛、“鹿业杯”鹿画专展、“保险杯”“平安杯”农民画专题创作学习班。创作绘制了乡村壁画,累计已达2000平方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美化乡村环境,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五是创新传统文化,营造乡村新风。红榔头村用农民画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不断地溶入现代民俗文化内涵,不断充实和更新民俗文化内容,不断提升或影响村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宣传当时的改革政策,累计刻制了2万余幅农民画送到全村每家每户中;每逢春节或是元旦,村里都要组织一次全村农民画大奖赛,既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民画的发展。多年来农民画活动的影响和熏陶,村民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风屯风得到改善,他们勤劳致富,和谐相处,红榔头村多次被各级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八、产业富村模式

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精品畜牧业、优质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劳务输出和发展工业园区、专业村屯等,实现富民强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投入能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白城市洮南市福顺镇翻身村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辣椒种植、加工和集散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翻身村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和加工业,使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新格局,农村取得新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风民风文明和谐,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多年来,翻身村坚持以辣椒种植、贸易和加工产业作为经济主导产业,通过不断完善辣椒市场设施,吸引民营资本扩大投入,保持辣椒贸易和加工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采取扩大种植规模、壮大加工业、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办法,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引进了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引导现有辣椒加工企业,更新设备、提高工艺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档次和质量,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到目前,全村辣椒年种植面积130公顷。鲜椒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量1.5万吨,干椒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量3000吨;在南北一条街上有辣椒收储集散业户100余户,形成东北重要的辣椒集贸市场,年交易量33.5万吨。辣椒产业年产值约2亿元人民币,带动周边3个乡(镇) 200多户加入到辣椒种植、加工、交易中。全村现有冷库12座,其中2014年新建冷库2座,现已竣工,鲜椒加工生产能力和贸易额将大幅提升。2013年辣椒产业带动经济总收入1400余万元,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万元,辣椒经济占了很大比重。

随着产业越来越强,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有力地推进了翻身村新农村建设。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20万元,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建标准化村部楼410平方米 ,村内7.4千米道路全部实现高标准硬化,路边栽植绿化、美化树木1500余株;基础教育条件良好,现有幼儿园3所,镇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1所;文化场所齐全,有文化活动中心1处,群众阅览室2处,文化休闲广场2000平方米,广场安装有各类体育器材24套;有卫生所3所,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医;村内已安装垃圾箱35个,并配有专职保洁员和垃圾转运车。翻身村现已完成泥草房和危房改造240户,砖瓦房所占比例超过90%,有48户村民住进了别墅式楼房。

九、旅游兴村模式

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乡村文化,着力发展特色民俗风情、观光农业、餐饮娱乐项目,打造精品线路,鼓励农民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不断吸引域内外游客驻足、游览和观光。实现旅游产业富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升的目标。endprint

白山市长白县十四道沟镇望天鹅新村位于长白山望天鹅风景区,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于2007年投资3000多万元,对该村进行了整村异地搬迁。在新村建筑设计上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不仅满足村民居住需要,而且适合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建筑户型有朝鲜族和汉族两种建筑风格,面积均为88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配套齐全,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村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望天鹅新村在地理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外地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发展特色民俗风情、观光农业、餐饮娱乐项目,打造精品线路,通过“项目支书”、“项目妇女”等各种活动载体,鼓励农民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为了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村两委还组织全村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知识、待客礼仪、卫生防疫等专业知识培训,村妇代会还组织部分从事家庭旅店、饭店的管理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成立了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对饭店、旅店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服务质量。同时,村两委组织广大村民积极开展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通过争创文明家庭、倡导文明新风、开展文体活动等措施,不断提升村民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村从事“农家乐”旅游的农户达到46家,占全村总户的68.6%,从业人员150多人,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户均旅游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农民在经营家庭旅馆饭店服务业的同时,还兼营销售蜂蜜、木耳、蘑菇、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业务,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而且方便了游客,望天鹅新村正逐渐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设施齐全、服务热情的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十、合力共建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帮扶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参与、部门单位帮扶、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行干部带建、军民共建、村企合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通过合力共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完善设施,配套服务,村容整洁,乡村美丽。

通化市集安市麻线乡上活龙村是军民共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2006年以来,驻集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扶持驻地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素质提升三大工程。部队各级首长非常关注上活龙村建设情况,先后多次到村里视察指导工作。

一是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边境小村信息闭塞,为开阔群众视野,部队出资近4万元为村里办起了“三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夜校,送来了上千册的科技书籍、光碟,配了电脑,装了宽带,还为各家各户安了小广播,先后举办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400多人次,发放生产经营信息资料3000余份。党的十八大以后,市人武部又开展了“三个延伸”(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向民兵队伍延伸、向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延伸)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边民自觉用党和国家的新政策理财致富。为更好地发挥地方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军警地共同开展了共建基层党组织活动。目前,全市一线28个行政村全部与65835部队和公安边防部队的连(分)队、哨所建立了共建关系,13名边防派出所所长、5名营连主官进入乡(镇)党委班子,36名军(警)官、士官党员进入村支委,并形成了定期联系交流、互相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组织座谈交流、分析共建活动形势等制度机制。

二是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军地各级先后投入资金1050万元,重点实施“五改”、“五化”工程。出动边防部队、武警官兵和民兵2000多人,顶着寒风秋雨,运砂石、铺路基、修边沟,仅用3个月时间修通了贯穿全村的9公里水泥路。协调组织部队官兵、民兵1800多人、车辆30多台,从十几公里外运来回填土2000多立方米,铺设道砖3万余块,在2个多月时间里,将原先的臭水塘修建成多功能文化广场,并安装了娱乐健身器材。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共修建标准化卫生厕所110个、护坡挡墙2402米、围墙2180米、边沟3605米,修筑水泥路15.4公里、安装路灯36盏、种植绿化树苗480棵,草坪1200平方米,全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三是积极帮助村民发展致富产业。省军区、通化军分区先后投资45万元,帮助村民发展葡萄、五味子500多亩,建起了全乡最大的葡萄、五味子生产基地。联系葡萄酒厂投资200万元帮助建造一个总贮量为250吨的葡萄榨汁站,实现生产、榨汁、储存一体化,增加了葡萄种植收益。帮助发展林下参1000多亩,引进了吉林长青参业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1650万元。在省军区首长的帮助支持下,投资34万元,一次性引进优质西门达尔母牛62头。2012年,人武部协调资金50万,帮助修建蔬菜、草莓温室大棚20个,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2013年上活龙村总收入118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人均纯收入10085元,比上年增长13%。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通化军分区建立了10万元的贫困学生专项救助资金,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32人。驻军部队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包保贫困户36户。

十一、 能人治村模式

选拔任用项目支书、能人支书,一人治理一个村或几个村,带领农民群众引资金、建项目,发展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快速进展和惊人成绩。

公主岭市双龙镇兴林村充分发挥能人作用,带动全村发展,建设了秀美的家园。

一是科学规划,创建优雅环境。兴林村党委书记曹发是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聘请东北师大专家编制了《兴林生态村建设规划》,根据省里规划,制定了全村环境建设标准。规划标准确立之后,他率先垂范,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布局科学、基础完善、环境整洁、村庄秀美、村民富裕”的目标进行建设,实现了道路硬面化,村容村貌标准化,人居环境美化绿化亮化。为统一认识,实现共识,他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人居环境建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村主要街路两侧矗立宣传标语42处,悬挂过街横幅8条,建立永久性宣传牌4处。使这项工作深入人心,一呼百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出现了“能人带动、村民自治”建设秀美家园的大好局面,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endprint

二是完善设施,创建宜居新村。为老百姓建设美丽家园,提高农民的人居水平和生活福祉,这是老书记曹发同志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他时刻把农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借助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好机遇,他千方百计到上级部门跑项目,争取资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兴林村用争取来的资金修水泥路20.4公里;修桥梁3座;统一围墙大门,安太阳能路灯190盏;在公路两侧栽植上垂柳8000棵,紫树槐3万株。同时,建集图书室、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为一体的536平方米村办公楼;建面积100平方米农民洗浴中心1处;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建留守儿童幼儿园1个;建310平方米居家老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1处;建休闲凉亭12个;建农民文化广场1处并安装健身器材23件;利用粪便建大型太阳能沼气池一座,全村基本使用沼气,村民自种自管花木42公里。利用废弃地,集中建设8个牧业小区,实现了养殖区与生活区分离。

三是强化管理、创建幸福家园。要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村两委感到必须创新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农户门前“五包”制度》、《村屯垃圾清运制度》、《村屯道路、花草树木养护制度》、《村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村屯环境保护奖惩制度》等12种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管理上的创新,使村民们形成了“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自觉行动。

十二、合作共赢模式

充分利用村内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社,通过开展合作经营,带领农民群众合作开发现代农业和建设美好乡村,既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又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村屯面貌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长春市德惠市布海镇吉家村着眼于“如何让农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环境净起来”这一现实课题,村党总支通过实地调研,一致认为,只有坚持走合作发展之路,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改善民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为此,该村探索实践了合作发展主导产业、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合作改善人居环境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既实现了富民强村目标,又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村屯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合作发展主导产业。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下,吉家村把瓜菜打造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棚膜瓜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和“钟秀丽瓜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四统一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销售、分散生产)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瓜菜产业优势,不断更新改良瓜菜品种,全力打造无公害瓜菜品牌。目前,吉家村瓜菜面积发展到165公顷(其中棚膜蔬菜8公顷),占吉家村耕地总面积的33%,蔬菜品种以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为主,产品远销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松原、长春、吉林、通化等城市,仅此一项实现人均收入4650元,比入社前人均增收1000元。2014年,吉家村联营联建的德惠市前卫农资购销有限公司,经销化肥3000吨,德惠市占伟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经销玉米种子6000斤,两项村民直接受益3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富裕了村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二是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村民富了,村集体壮大了,村民对村屯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村民不等不靠,自筹建设资金45万元,建设村内基础设施,在村民的带动下,村集体出资135万元,省、市、县、乡共投资695.9万元,实施了“一通、四改、一建”工程。“一通”,即通水泥路,共新修水泥路4公里,修排水明沟2800延长米,基本实现了“屯屯通”。“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234户;改厕310户,占总户数的45%;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9个;改造农户围墙3300延长米、修建推拉式封闭大门92个。“一建”,即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文化广场6500平方米,全村面貌有了全面改观。

三是合作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最大难题就是生活垃圾处理,为破解这个难题,该村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整治村屯卫生环境、创建美丽和谐家园”活动,建立农村美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的思想理念,采取农户自产的垃圾自己消化处理,公共部位垃圾由村统一清理,每年在开化后4月、汛期后8月、秋收前9月组织农民开展3次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清理活动,大面积栽花,不仅做到了村庄环境整洁,而且还实现了绿化美化,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十三、项目带动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生态村、文明村、平安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兴边富民村、扶贫村、党建联系村、美化绿化村屯等载体项目,以及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抓住有利契机,加强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面投入和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全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四平市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保南村森林覆盖率达57.3%。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村,从2007年到现在,全村新农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投入就达2800万元。保南村明确了打造生态兴村的建设模式,即“屯屯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生产。保南村地处伊通河发源地青顶山脚下、转心湖畔,他们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采用稻田养鸭的科学方法,大力发展有机“鸭田大米”。就是鸭子在田间活动中完成了除草、灭虫、松土和粪便还田,使生产出的大米完全符合有机产品标准,并获得了“转心河”牌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全村种植面积1800亩,年生产水稻216万斤,产值达1000万元,村民每公顷可增收5000元以上。

二是依托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根据保南村生态良好的地域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生态猪、林下鸡、有机鱼等生态养殖项目。目前已形成生态养猪、蛋鸡养殖、黄牛养殖和肉食鸽养殖大户几十户。在大户的带动下,50%以上的村民开始发展养殖,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endprint

三是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保南村地理位置优越,这里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碧水蓝天,生态环境独特。该村利用国家级生态村的地缘优势,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经济。该村以“转心湖”为平台、以打造满族“民俗村”为特色,依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旅游度假村和满族民俗村一日游项目。该项目设有生态种植观光采摘园、满族民俗村、水上乐园等观光景点。目前,外地游客已陆续慕名前来旅游观光度假,2013年接待游客3000人,收入50万元以上。

四是依托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保南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泥路实现户户通,11个屯全部安装里路灯,村屯道路两侧全部栽花植树种草。建设了占地4000多平米的文化健身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和各种配套设施完备齐全。每当农闲季节或夜幕降临,村民们都会主动来到广场扭秧歌、跳街舞、唱卡拉OK,做各自喜欢的健身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四、新式民居模式

以规划设计为先导,帮助农民建造美观新颖、高效节能、经济实用、保温明亮的新式民居。通过农户住房的改造提升,带动完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改变村容村貌,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环境舒适型样板村。

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社区的新式民居,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突破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房建造风格,帮助农民建造美观新颖、高效节能、经济实用、保温明亮的新式民居。通过农户住房的改造提升,带动完善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改变村容村貌,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打造环境舒适型样板村。新式民居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外观上看是别墅形,错落有致,房子不分前后;二是宽敞明亮,采用落地窗、大玻璃;三是节能暖和,适合东北老百姓居住;四是和城里楼房一样,有室内卫生间和浴池,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上屋外厕所的习惯;五是晚上地热管加水套炉供热,白天炕墙烧秸秆采暖,室内温度可达到18℃左右;六是造价不高。新式民居最初是由本村搞建筑的52岁村民苏向君设计建造,因设计样式新颖,被扶余市全面推广并命名为“苏式农居”。后因图纸设计多样,统称“新式民居”。在扶余市协调下,广发社区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500万元,实施全村新式民居改造工程,对600户农户住房统一更换彩钢瓦,并设有卫生间、太阳能、渗水井。广发社区新式农居已达到全村总农户的90%,自新式民居在全市推广以来,扶余市新式民居现已达到1.1万户,深受农民欢迎。吉林省和松原市在扶余市相继召开了新式民居建设现场会,省建设厅将苏向君设计的图纸编辑成册在全省推广,黑龙江、辽宁省的很多县市也纷纷来扶余参观学习。

在新式民居推广和建设中,扶余市做了大量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力度和宣传发动。除大会动员和电视宣传外,还利用科技之冬讲座、“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等机会进行宣传发动,让全市农民改变住房建造传统和居住习惯;二是搞好培训工作。连续四年开办培训班,聘请“苏氏农居”发明人苏向君搞技术培训,种地前市里统一组织培训工作,让苏向君深入到各乡(镇)搞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有木瓦工、建房农民、乡(镇)主管领导、乡建助理、村干部等。同时责成苏向君根据每个农户的要求单独设计图纸,建房期间逐乡(镇)深入盖房户进行技术指导;三是政策扶持。新式农居建设借助泥草房改造政策进行补助,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鼓励给予适当的补助。

十五、环卫下乡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或城镇周边的农村采用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县(市、区)实行“户分类、屯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长效化农村保洁管理模式,依托城区的财政支持,为所辖村屯保洁配备环卫车辆、清扫工具,修建垃圾堆放场所等。财政投入专项保洁经费,成立专门保洁队伍,由县(市、区)实行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保洁服装、统一环卫设施、统一检查评比,将城区的环卫保洁工作延伸到周边农村。

长春市绿园区针对城乡结合部多、外来人口多、公路铁路企业多,垃圾量大保洁难、保洁面积大管理难、外卸垃圾量大清理难的“三多三难”实际情况,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环卫下乡,城乡一体化保洁,将所辖的24个村全部纳入统一保洁范围,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实施长效保洁。实行环卫下乡,确定了“户分类、屯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长效化农村保洁管理模式。一是户分类,各户、企业、单位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分装摆放;二是屯保洁,以屯为单位进行保洁,将产生的生活垃圾清运到垃圾堆放池,建筑垃圾清运到指定地点;三是村收集,各村将产生的生活垃圾运送到移动垃圾箱站;四是镇中转,各镇负责保洁及垃圾中转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协调;五是区处理,由区市容环卫局每天派出3台运输车负责将垃圾统一清运到长春市垃圾场,实现了农村保洁工作无缝对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垃圾日产日清。

二是强化机制建设。一是区级统筹机制。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包保责任。二是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列农村环卫专项经费500万元,农村道路、村屯整治、绿化美化等建设资金2000万元。三是人员保障机制。成立了24支、440人的农村专业保洁队伍,实行保洁服装、人员工资、保洁标准、环卫设施和检查评比的“五统一”管理。四是奖惩考核机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区目标责任制考核,检查结果与经费挂钩,每年设立160万元奖励资金,将所辖各村划分标兵村、先进村和达标村三个档次,在保证基本经费的基础上,对标兵村和先进村给予奖励。

三是实施整体推进。三年累计投入1.3亿元,实行“四化四改”,实施了村容村貌、道路建设、环卫设施配套、绿化美化亮化和给排水等五项基础建设工程。改造标准化村屯25个,打造出标兵村11个;建设垃圾移动箱站11处,垃圾池220个,配备保洁车辆34台、手推车和清扫工具440套;植树13万棵,栽花32万株,解决9个村的安全用水,修排水沟5万延长米,新修农村道路41条,43公里,农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质化。endprint

四是提升村民素质。一是加大宣传发动。通过标语、板报、文化墙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养成良好习惯。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致富典型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三是落实管理措施。落实《村民卫生公约》、门前三包责任制等措施,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四是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村休闲文化广场16个,农家书屋250个,每年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万余场,提升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水平。

十六、乡(镇)带村模式

由乡(镇)成立专业环卫队,配备能够满足乡(镇)所辖村屯的垃圾清运车辆和环卫人员,每天乡(镇)到所辖的行政村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各个行政村负责垃圾清理和定点堆放,保证村屯街道和农户庭院整洁干净。

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乡属于城乡结合部,辖区内有202国道、省道吉桦线,以及通往松花湖风景区的景观路和吉丰西线,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部位。

小白山乡原有环卫保洁体制是有各村自己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和维护,属于各自为政,这种体制弊端较大。一方面人力难以保证。由于所组织的清扫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大部分由各村挑选本村村民组成,人员成分复杂,另外本村青壮年大多出去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加之保洁工作需要体力,应以男性为主,所以人员不好找,形成了好人不愿意干赖人干不了的局面。另一方面小白山乡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每天乡里都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由于村里清理不及时,而且各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点和垃圾堆放场,所辖8个村都存在垃圾围村,污水流成河的现象。由于脏乱差现象严重,夏天村民都不敢开窗户,并由此引发了多种疾病。同时,驻乡企业也没有统一的垃圾清运车辆和固定的垃圾倾倒点,就把产生的垃圾随意倾倒在居民垃圾点上,由于乡里没有行政执法权,无法向企业收取卫生费,各村又只负责本村的垃圾清理工作,造成了企业垃圾无人清运的现象,倾倒在居民垃圾点的垃圾也因为和企业的混在一起而无人清运。造成企业和村委员会及村民之间的矛盾,给全乡的卫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村所雇人员冬季不干活,乡里每年在开春的时候都要组织人员和大型机械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集中清运,耗费资金万元以上。由于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给小白山乡招商引资也带来不小的困难。

为扭转这种局面,小白山乡对原有的环卫保洁体制进行改革,由各村自己雇人进行清理,改为村里雇人负责本村环境卫生,但人员和车辆有乡里统一管理;由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即村收集乡运输;对于量大的村采取每天清理的原则,作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在车辆配备上,面积小人口少的每村配小型翻斗车一台,面积大人口多的村配大小各一台翻斗车,每村配中型铲车一台,用于垃圾清运。投资2万余元给所辖8个村新建固定垃圾箱22个。新堆肥场5个,每个堆肥场配铲车一台。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极大地解决了乡环卫设施非常贫乏、设施陈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组建的环卫队由乡政府统一管理,建立完善了垃圾清运制度,要求垃圾日产日清,并规定了严格的奖罚措施,对清运车辆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制度,同时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通过一年来的实际运行,小白山乡的农村环境发生了很大改观,村民更加爱护环境不随意倾到垃圾,原来成堆的垃圾不见了,堆在道边的粪堆、柴草堆、苞米堆等不见了,换来的是整洁的街路和优美的环境。环境的整洁为小白山乡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已经有多家外埠企业来乡洽谈投资落户的事宜。

十七、 屯务管理模式

以屯为单位成立屯社会服务管理委员会,承接村“两委”各项管理任务,负责全屯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洁、社会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各项事务的管理和对村民的服务,使农民“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通过民主管理和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长春市双阳区为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从加强屯务管理入手,成立屯社会服务管理委员会(简称屯委会),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新途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2013年两批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初在全区推开,共成立了1217个屯委会。屯委会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在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处、低保评定、农村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村屯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逐步达到让农村工作神经末梢热起来,社会管理好起来,农村环境靓起来,使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走上科学、规范、和谐的轨道。实现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环境改善、促进和谐稳定和改变农村面貌的目标。

一是成立组织。每个自然屯设置一个屯委会,屯委会职数配备采取“3+X”的方式。“3”是指屯委会主任,综治协管员和妇女计生委员。“X”是指热心社会公益、善于服务管理、有奉献精神、素质较高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各层面志愿者等。

二是明确职责。每个屯委会都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标准,健全了规章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确定了办公场所。屯委会主要负责宣传贯彻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经济发展、平安建设、信访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移风易俗等农村社会事务,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屯务监督。

三是规范运行。通过成立屯委会,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立组织,凝聚力量,工作运行中坚持集体领导,阳光运行。屯委会结合本屯实际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屯委会成立以来,组织整修农村道路256公里,栽植树木、花卉16万株,清理路边沟18万延米,建垃圾点2623个,化解矛盾纠纷152起,组建秧歌队63支。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逐步达到“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屯自己管、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治效果。

四是强化考评。区、乡、村各级都建立了考评办法,把这项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重点考评内容。以屯为单位,根据每个屯委会所在屯服务人口数量,区财政按每人每年5元标准对考评合格的屯委会成员发放绩效工资,对新农村建设成效好的村屯进行奖补,并将逐年递增,今年纳入财政预算400万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endprint

十八、村规民约模式

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垃圾清理和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包保管理,由村集体负责组织,农户自觉执行,互相监督制约,共同保持环境卫生。约束不文明不卫生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户户都是环境卫生管理主体,人人都是保洁人员,体现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有钱能办事,没钱也能办好事。

吉林市磐石市明城镇永红村在两任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村规民约》,实行垃圾清理和责任区内环境卫生包保管理。逐步建立起由村集体负责组织,农户自觉执行,共同保持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各农户庭院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美化、包绿化)。村委会将全村416户农户,按照庭院范围逐户划定义务区,规定每周最少3次对义务区内的道路、边沟进行清理;春季各户负责对庭院前的花卉、树木进行种植,干旱时要做到每2天浇一次水,15天除1次草;树木每年要修剪1~2次;农户产生的垃圾自行运送到指定处理点集中处理。实现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户户都是环境卫生管理主体,人人都是保洁人员,有钱能办事,没钱也能办好事的村屯环境管理目标。

二是实行公共场所保洁制度。村里每年拿出2000元聘请1名环卫保洁员,采取半义务方式负责对1150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312平方米村部及12公里连村路等村内公共场所进行保洁。

三是实行舆论监督制度。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常年向村民宣传环境卫生、树木花草保护的各项规定,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每10天通报一次环境卫生评比情况,对于爱护环境卫生的农户,在广播喇叭中给予公开表扬。对不支持、不重视、不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农户给予公开批评教育。

四是实行牲畜粪便管理制度。为解决牲畜粪便污染问题,《环境整治村规民约》规定,不允许牛、马等大牲畜粪便在屯内长时间堆放,农户必须及时将粪便运送到屯外的田间地头。大牲畜放牧或干农活进入屯内道路时,农户必须自带铁锹,一旦产生粪便,必须马上进行清理。

五是实行花卉管理制度。每年春季栽种花卉后,各农户负责管理好自家的家畜、家禽,决不允许肆意践踏花苗,一经发现,除了要求畜禽的主人及时重新栽种花草以外,视其情节给予处理。

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村规民约》,永红村内不论是主街路还是巷路都能保持经常性的干净整洁。特别在夏天,村内绿树成阴,鲜花锦簇,人居环境优美,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十九、志愿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成立“志愿者协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注重农民志愿者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扬“团结、互助、共建、奉献”的志愿精神,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讲文明、树新风,主动捐款,义务献工,清扫街路,修路安灯,植树栽花,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中,扶余市的农民成立了自愿组织、自我约束、团结互助、合力共建的志愿服务队,义务参与村屯环境整治,积极奉献,建设家园的一种公益行动。几年来,志愿者自发集资安装路灯2080盏,栽植松树5600多棵,立迎宾门90多个,义务出工铺砖路6万多延长米,更新成地埋线铁杆路灯1469盏,买彩灯4409盏,买彩布8500米,制作过街彩旗1600多道,硬化村路9000多延长米。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全市村屯环境整洁清新、优美亮丽、幸福和谐,100%的示范村和60%的提升村已经达到了“四清”、“四改”的标准。

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新建设,发扬“团结、互助、共建、奉献”的志愿精神,志愿于村屯环境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服务。多年来,志愿者们坚持主动捐款,义务献工,为村屯清扫街路,清理垃圾,修路安灯,植树栽花,悬挂宣传牌。在全市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上,志愿者向全体村民发出倡议:希望广大村民朋友自觉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努力摒弃不文明、不卫生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乱垛柴草,不私搭乱建,不散养畜禽,不占用植树台,不随意攀树折花,用自己的智慧和真诚,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打扮自己的家园。这些志愿者同时也是环境卫生监督员,发现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主动进行劝导,发现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主动进行制止。在志愿者带动下,村民自发成立了卫生队,自己拿钱购买扫帚,除雪工具,每天早晨积极清扫大街,清理垃圾,全市形成了共建、共治、共管的环境整治良好氛围。现在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辐射面越来越广,已经扩大到全市的10个乡(镇),102个村屯,志愿者总人数达到6000多人。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屯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扶余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为扶余市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为加强志愿者的工作,创新社会管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扶余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提高,加大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力度,根据精神文明志愿者发展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并于2011年5月召开了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成员由遵守《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章程》,志愿从事精神文明活动的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协会有组织、有领导、有《章程》、有《会歌》、有网站,工作有序进行。协会设有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2人。并建设了扶余市精神文明志愿者网站,报道志愿者的活动情况。通过成立协会,精神文明志愿者的志愿活动更加组织化,规范化。

二十、服务外包模式

一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城中村或城郊村成立专业环卫公司,配备专门人员、专业设备,既负责村内环境卫生,又能对外提供专业环卫服务,既保障村屯环境卫生,又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可以扩大村民就业。

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城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产业化提升村集体实力、以和谐文化塑造新型农民,走出了一条由城郊村向城市化转变、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产业转型的发展道路。农村经济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村容村貌、农民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华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村主任主管、物业经理分管实施的管理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统筹规划,协调指挥,将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通过强化组织管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集中整治,美化村庄。建华村成立了物业公司和合景园绿化公司,物业公司负责小区及村庄的环境保洁工作,配备1名班组长,现有员工41人,垃圾清运车2台,铲车2台,洒水车1台,按照规定,统一着装,清扫工人早6点至晚5点对自己辖区进行清扫,随时发现,随时清洁处理,确保路面无杂物、无沙粒,保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没有漂浮物。每年投入经费约150万元。对于居民的生活垃圾,村里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平均每栋楼前放置一个卫生箱,清运车每天将65个垃圾箱的垃圾统一运送到垃圾场,做到日产日清。对于小区的建筑垃圾,建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既可以减少垃圾占地,又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避免清理卫生有遗漏的情况。

三是以外包服务模式,落实责任,为集体创收。建华村自物业公司和合景园绿化公司成立以来,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物业公司经理的办法,为了企业发展,广谋思路,大胆实践,科学管理,实行服务外包模式,既可增加安置村民就业人数,又可为集体增收。2014年外包周边小区面积11.6万平方米44栋楼1305户,预计可为集体创造利润20万元。

(省新农村办 供稿)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