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来属于新型职业农民
2014-12-11王丽文
王丽文
农民要致富,素质能力要先行。文化素质要上升,生产技能要精通,管理能力要具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提高素质能力,要通过学习、通过培训逐步提升。到哪去学习,有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
2014年7月,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本目的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项工程的启动,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下,农业部韩长赋部长的关怀下开展的。为什么要启动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呢?这是基于国情和农业、农村、农民现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解决“怎样种地,种好地”的问题,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冠直至常胜不衰,靠谁来打理,靠的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今后中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的农民几乎由老人承担。据农业研究部门对部分省份的抽样调查,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达到57岁,许多村民说,村里能跑会跳的都出去打工了。只有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吸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后继有人。第三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而目前我国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呈现另一番天地。
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农村将是传统小农户、兼业农户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并存的局面,但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是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合作组织的骨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
大家要问在农村啥样人才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最鲜明的特征是高素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选择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力,适应市场变化,按需生产的决策能力,适应农业科技进步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能力,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对集约化、企业化、组织化的管理能力,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应对能力,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力,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可以从下面两个例子中理解:一名从农大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大学生,承包了大片农地种植蔬菜,通过几年摸索,逐渐掌握了当地气候土壤特点,种出来的蔬菜比别人好许多,农民跟着他收入也增加了,现在好几个地方都请他去承包菜地。另一名是从事了30多年的种植大户,父亲带着儿子种了几百亩水稻,因为收入好,两个孩子都愿意种地。这两类青年农民很有代表性,一个从专业农业学校毕业自觉从事农业耕种,一个子承父业不离开土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懂技术,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专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将是这样的农村青年。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有不同。传统农民是指户籍在农村,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占有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职业农民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隐含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也必须符合农民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因为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而传统农民由于种地规模狭小以及缺乏专业技能等“短腿”,不得不通过打工等其他手段来补充收益,抛荒撂地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是一种“兼职农民”。因此,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逐渐推广普及,将有效缓解并最终解决“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endprint
想当新型职业农民吗?如果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并要学习的,可到当地农业局主管的培训机构报名,多数是农广校也叫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来负责培训。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学到哪些知识?主要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分三个层次培训。一是短期培训。就是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试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我省试点为县为15个,重点由农广校担当培训基地,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养。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培训时间根据三种类型确定,生产经营型为15天左右,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为7天。结业考试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二是中专层次。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共五个专业类。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招收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分制: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毕业证书标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这类学生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养。三是高层次学习。201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高函〔2013〕14号)改革试点项目,主要针对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包括:农学门类专业及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国家认定一批农林高校来开展人才培养,有志在农业领域里大干一番的中青年企业家、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符合条件均可深入高层次学习。无论哪个层次的培训和培育均由中央财政补助经费。
新型职业农民有什么特殊待遇吗?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扩大化,国家将随之出台有利的扶持政策。 一是身份变化。“职业农民”是针对“身份农民”、兼业农民而言的,是农民从生活在贫穷乡村、社会地位较低的“身份”走向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的根本转变,是完善生产关系、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高素质劳动力无疑向劳动力定价高、生存环境好、有较高社会保障的地方流动。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消除市场缺陷,让留在农村的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样,能得到一份与城镇教师、医生等同等待遇的职业,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受人尊重光鲜的工作岗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二是在生产扶持上,要在稳定现有政策基础上,将新增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三是在土地流转上,要在登记确权基础上,建立土地有效流转机制,引导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集中;四在金融信贷上,要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五是在农业保险上,要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给予优惠;六是在社会保障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标准等;七是在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上,要尽快把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免学费和国家助学政策,力争农民教育培训全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建立农民培育的办学体系,把更多的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