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评价困境 助推学校管理发展
2014-12-11兰心
兰心
科学的教育评价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但目前的评价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无法适应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有大力更新评价观念,积极完善评价制度,严格贯彻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适应,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全国教育战线上呈现出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有效课堂”深入探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但究其实质,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并未产生质的变化;教师虽建构起“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教育教学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贯彻到底。究其原因,有观念转变方面的,有行动实践方面的,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说到制度管理,就不能不谈学校教育评价问题。由于“分本位”思想所限,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仍远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可以说,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桎梏,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深入领会教育评价的意义,彻底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运行起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尺是教学成绩,教师评价学生成才的标准是考试分数,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观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虽有所收敛,但基本上仍是大行其道,导致目前学校教育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在评价目的上,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即以“选拔适合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为评价活动的最高宗旨。为此,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则违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只教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强行加班加点,强制死记硬背,丢弃非考试科目,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几乎成为空谈。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上述情况虽在一定程度有所改观,但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不够完善,甚至在某些学校依旧是我行我素,你调你的素质曲,我唱我的传统调,只要考试大旗不倒,分数评价仍是唯一。
2.在评价功能上,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尚未从“鉴定甄别”、“选拔淘汰”的尺度上完全转变过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受考试制度所限,受评价目的所控,目前学生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教育外部对内部的评价,其弊端是回避了教育的价值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无法评价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这种评价比较的是相互之间分数排序的高低位置(如高考、中考录取分数线),难以提供学生实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对于诊断、改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几乎无能为力。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必将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使其部分后进者丧失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会丧失生活的勇气,滋生出与教师不合作、厌师的态度,从而降低评价工作的信度和效力。当前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网瘾、暴力、厌学”等四大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对学生不科学的评价有关。学生因得不到积极肯定的评价,而导致归属感、价值观、责任感降低,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在评价主体方面,仍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或对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不够。在这种基本上是一种对立的、被动式的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的优劣得失均由教师说了算;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甚至是对立、讨厌、拒绝的态度,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也就是在评价中丧失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
4.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也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全面准确,但缺乏的就是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即使有了相对科学的评价理念和评测机制,但整个评价过程太过庞杂,评价方法操作性差,最终导致整个评价过程有始无终,又回到旧有的评价传统。
二、对教师的评价
受“考试分数决定论”评价制度的制约,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主要停留在教师教学成绩的层面,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它着眼于教师个人在评价之前或评价之时的工作表现,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或规范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两种主要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表现和成绩是否符合学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即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作为领导决定某教师是否续聘、晋级、获优、加薪的依据。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直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导致教师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其他素质关心很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难以更新学科知识和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就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另外,这种评价容易导致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教师和领导之间的抵触、对立,不利于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能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上的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障碍,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标的顺利实现。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也建立起相对完善细致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也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制约,仍然倾向于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评价功能上仍倾向于奖惩性评价。现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增设了新的评比项目,诸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这些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评价的着眼点却放在了获奖、提职、晋级、加薪等方面而忽略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最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上过于具体、呆板。太具体、呆板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质上仍沿袭了传统的量化评价机制。按照这种评价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程序化、模式化的活动过程,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无法准确体现出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3.在评价方法上,仍然是以听评课为主。尽管许多学校在评价实践中既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又安排学校领导随机听课,但毕竟听课次数有限,要做出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客观公正的判断,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教育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功能奖惩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过程简单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数据化。这种评价制度带有厚重的传统教育的评价印记,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相去甚远,已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大力进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校:夏兰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