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2014-12-11韦观娣

亚太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农村

韦观娣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制约,小学作文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关。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验:

一、让学生对作文“动心”

如果能设法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作文教学将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

1.从学生的爱好入手引发写作兴趣。关于这一点我有深切的感受。上学期我接手了本校的三年级语文课,学生的基础是不错的,平时上课也很活跃,但一到作文课气氛就全变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感觉上作文课除了老师讲习作要求和注意的要点就是学例文太单一枯燥,根本激不起写作的欲望。因此,我就想只要是学生喜欢的,肯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呢?我们的学生还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于是我就在习作课上设计一些学生爱玩的游戏或活动,果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注重作文的评价。“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体会到:好作文也是表扬出来的!在批改作文时我总会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上写下几句恰当的激励语,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写作上的亮点,使他们喜欢写作。除了老师的表扬他们更希望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能向同学展示优秀的一面。他们不满足自己的好文章只给老师一个人看,因为这样他们觉得文章写得再好,也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写作的兴趣就会淡下来。基于这一点,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更多人欣赏他们的文章。如在教室里设置一个“优秀作文天地”栏,比一比谁的文章最多,将文章向小学生作文报投稿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营造氛围,激发写作情感

无数的事实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构造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正如厨师做菜一样,如果手中缺乏素材,就无法做出一道美味的好菜。因此,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寻找素材。

1.观察生活,注意积累。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平时注意积累素材。

2.精彩语句积累运用。常常听学生抱怨每逢写作文都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其实这与他们读书少有密切的联系。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泉、梦笔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要想多积累精彩的语句,还有赖于多读课外书籍。

3.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争艳、色彩纷呈。因此,我们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

四、让学生敢于“动口”勤于“动手”

1.这里所说的动口,是指要学生与别人交流写作心得。首先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作文,分析作文的优缺点再经过交流评价反馈信息。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再评价。这样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是平等协商的讨论。学生多了“动口”的机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2.作文不但要动口说更要多动笔写,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多写,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老舍曾说:“每个星期才写一篇文章的作家绝对不是好作家。”我们虽然不一定要当大作家,但作文不能不写好。每日动笔,不管写得精彩还是失败,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件小事甚至是一句话。这样日以继日学生就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日益提高,他们不难写出有创意的佳作来。除了写日记和现有的写作课外,还应把握其余课堂教学时间,利用一些合适的课文,多让学生练练扩写、仿写、缩写、改写。这样写得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五、改变评价、提高写作热情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反思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