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研究现状透析及有效实施的思考
2014-12-11陶惠霞
陶惠霞
从大量一线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历经了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也毋庸讳言,部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还显得相对滞后,教科研工作的质量相对较低,无论常规教研还是立项课题,都做得不容乐观。本文拟就目前中小学校教科研工作现状做一些分析,并就科学实施教育课题研究谈一些想法。
一、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多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直让老师们很难受,不搞好像过意不去,搞吧,又觉得茫然无序,没时间、没精力、没头绪。大多数人都是能推就推,能放就放,只有等快结题了,这才想起还有这么回事,然后就想办法,编一点,抄一点,连应付带凑合,最后“写”出一个课题成果来。分析以上现状,笔者以为最关键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老师们把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割裂开来,成为两张皮,工作是工作,研究是研究。这样,课题研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成了工作之余又一项很无奈的任务。
二是老师们不会操作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有误解。误以为课题研究就是刚开始写份实验方案,结尾的时候编一个实验报告,最后相关单位给每个人发一个证书就算完成任务了,成果就有了。
三是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学习,认识不到位。老师们之所以承担课题,出发点往往不是冲着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是为了评职称、评优晋级时用得着。所以,课题立项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钻研学习,没有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也没有自觉自愿地想办法去掌握课题研究的操作技能。
二、原因导致的结果分析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导致如下几个结果:一是无法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学效益。一些课题研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年年都有不少学校搞课题立项,名目很多,级别也很高,但是教学中的问题每年和每年都一样,今年存在的明年还存在。课题研究并没有帮助老师们改变多少教育教学的策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们负担还是那么重,学生们学得还是那么苦。
二是教师转型进程缓慢。“教书匠要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可是我们的老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并不快。我们都知道,研究型教师是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去施教。但为数不少的课题在运作时都是把教书和研究割裂开来,临时做一些编编写写的所谓的课题研究,事实上,教师真正的转型还是没有实现。
三是功利思想影响到教研风气。为了获取教科研成果,一味追求高级别高层次,动辄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没人跟踪也无人指导,搞到最后都不知道课题名称是个啥意思?到底要研究点啥?假、大、空现象比较严重。课题研究从立项到结题都只能是写出来的一纸空文。这种形式上的研究不搞还好,一搞就是浪费,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
如果总是简单地认为“教书”就是教育的全部,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视野狭窄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倦怠。而且,我们的教材和书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凭借、一种参考,怎么能更好地利用它也需要研究。如果我们把书本当成行动纲领一味地死教,那么这种狭隘的简单操作不能其为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借助研究得以发展。而真正的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中才能与教育共荣!
三、中小学课题研究要做到返璞归真
当然,教育科研属于社会科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给社会创造了效益,全社会都认可、都支持。而教育科研研究来研究去,表面上看不到那种物化了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但是毕竟能丰富思想理念、提升操作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达到推动教育发展的目的。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就提高了,社会就进步了。所以教育科研带给社会的是一种长远利益。
那么作为基层学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育科研落脚点应该在哪儿呢?在于解决问题。像孔子那样,在于因材施教,来研究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最最实际的问题。比如学校层面的,“怎么才能让我们学校的教师变得更能干呢?”再比如教师层面的,“我的课怎么才能上得更好呢?怎么才能让我的学生更喜欢我呢?什么方法能让他们学得更轻松、更快乐、更高效呢?我究竟怎样做才能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呢?”这许多的问题正是我们开展教育科研的理由和出发点,最终的归宿就是解决它们。像这样解决问题的科研活动并不神秘,应该是非常朴素、真实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的组织形式也因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操作起来极为灵活才对。
另外,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做到校本化。教育科研工作主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校本教研,二是立项课题研究。它们都是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的,研究的都是学校教育中的现象,解决的都是学校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对象是学校的学生,研究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校本教研当然是要校本化的,立项课题研究也必须校本化,因为它俩都是要研究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是要符合学校各方面实际的,很多时候二者之间融为一体,不可以绝对分开。
因此,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一定是返璞归真的,一定是校本化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