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成长
2014-12-11沈红琴
沈红琴
曾经有这样报道,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做的“米饭实验”:一个名叫马昊的小学生从10月初开始尝试米饭实验。“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还敢呆在我家里,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早上上学前、晚饭后、睡觉前,他都会从冰箱里捧出两樽米饭,一樽尽说赞美话,另一樽则用力骂,还有一樽米饭则静静躺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一个月后,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而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理不睬的米饭,在小马昊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说,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境的变化。
赞扬对于象米饭这样的物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人的效果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一项长期追踪调查显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不仅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与鼓励,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应该不要吝惜对孩子欣赏与信任。比如,孩子第一次学画,与其说画画,不如说是涂鸦。但是父母在这个时候如果丢下一句:“你这是画的什么,这叫画吗?”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伤害;相反,父母首先肯定孩子第一次动手作画的能力,继而和孩子慢慢沟通如何作画,“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可能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孩子继续学画的信心,也培养了孩子学画的兴趣。
成长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灵,赏识和鼓励尤为重要。一句话、一举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父母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能给孩子传递欣赏的信号。不要吝惜对孩子的欣赏、信任和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让欣赏、赞美和鼓励化为促使孩子成功的巨大动力。
曦曦是家里的独生女,一岁半之前,孩子基本是在姥爷、姥姥家,由他们二老照顾,小孩挺机灵,也招人喜欢。在姥爷家,老人已经不是孩子要什么他们满足什么了,而是这样讨好式提问:“曦曦,想吃什么呀?”所以孩子给惯得有点不像样了,经家里领导“研究”决定:送园!
送园时已经大年过完出正月了,每次送的时候在园门口都是一片哭声,没几个孩子爱上园的,家长们无不是“忍痛割爱”,上班后一忙也就顾不上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每次临近孩子放学的时候,家长在外面已经望眼欲穿了,门一开,家长蜂拥而入,只为兑现早晨的一个承诺:“爸爸(妈妈),你一定要第一个来接我!”
曦曦“因为今天我为大家讲哪吒闹海的故事,金老师给我鼓掌,还表扬了我!”小家伙一下子自信心爆棚。看起来领导下基层与及时表扬无论什么时候对群众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啊!
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大概是共性的问题,有些家长动辄说:“不好好表现,这个假期也让你上园。”听了这句话,孩子肯定形成这样的潜意识:上园是件不好的事情,大人在惩罚我。所以我们应该正面引导孩子:你看这次你在班里表现这么好,老师那么喜欢你,在家里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次小朋友的家长会你表现太出色了,这些都得益于你上园,你看上园多好!……
喜欢被赞美是每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听到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时,都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对孩子来说,除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多鼓励,赞美、夸奖孩子,让孩子的自信心逐步加强,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的确,教育不等于教训。很多家长对孩子犯了错只有教训,呵斥,甚至打骂。还有的家长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总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来教训自家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面前总是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多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
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当孩子有了进步,你的一句夸奖、赞美,孩子会非常开心,而且他会更加努力,因为他想不断得到您的夸奖和赞美。
当孩子做的有差距时,你不要训斥,而是鼓励他,“很好,要是再努力一下会更好”他会加倍的努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犹豫不决时,你的一句鼓励,会给他增添无穷力量。
孩子鼓励声中成长,心中会充满自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为他不会担心稍有不慎家长会大发雷霆。
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心中会充满快乐,因为他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
孩子在夸奖声中成长,心中会充满阳光,因为他的每一个成绩都会让家里荡漾欢声笑语。
为了你的孩子成为一个自信、快乐、阳光的孩子,请你多鼓励你的孩子,多赞美你的孩子,多夸奖你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