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4-12-11谷生琼
谷生琼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能表现出语言文明,举止有礼,能够和伙伴友好相处,能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孩子显得淘气、行为习惯差。这当中有诸多的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幼儿园和家庭的脱节上。这种脱节致使教育失去一致性,最终导致教育的零效果甚至是负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家园互动促进本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研究。
一、当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是儿童养成教育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但在今天的幼儿园,幼儿的表现不如人意。到幼儿园里也不主动与老师小伙伴打招呼,甚至老师叫到他回答问题,他一副满不在意的表情。自己喜欢的玩具,不商量着大家一起玩,而是一抢就走。离园时,跟着家长管自己走了,也不跟老师说再见等等。在幼儿园有的幼儿竟然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夹到别人碗里。在公共场所,孩子的行为更是没有规矩,高声喊叫只顾自己高兴,乱追乱跑等等行为随处可见。还有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接受,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分享在他们的“字典”里被抠掉了。
二、幼儿不良习惯的成因分析
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习惯了接受,习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分享在他们的“字典”里被抠掉了。家长的过分溺爱加速了幼儿不文明习惯的养成。
孩子做人方面,家长几乎没有考虑过,把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当成是不懂事,而且认为长大了自然会学好,一味地宠溺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也有的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故意教孩子攻击别人,如果孩子被人打没还手,家长就骂自己孩子:你真蠢,你不知道还手呀!下次别人打你,你就狠狠的打,如果是自己孩子打别人,家长就会袒护说:小孩有点调皮,也不批评教育。“三教”的脱节,使教育失去一致性,我们常说的“5+2=0”的现象时常出现,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许多家长徒有一颗爱孩子、盼孩子成材的心,但却缺乏教育学的知识,不懂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常常犯错误。因为习惯是养成的,对于三至六岁的幼儿,必须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施行教育活动,让他们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以训练,从而将文明礼貌行为内化成一种自然的行为。因此培养训练对幼儿来说必不可少。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就是我们说的潜移默化。而现实生活中,孩子眼里的大人喜欢使用说教方式,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征,把他们当成了小大人,以为讲一讲孩子就能照着做。还有的家长认为习惯可以一蹴而就,不懂得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
三、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建议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幼教法规文件,非常鲜明的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同时,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班级小报等及时向家长宣传这些正确理念。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清楚:知识点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习尊重人、学习与人相处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终生受益的东西。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懂得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举例而言:在“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时,仅靠幼儿在园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家长的配合。要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广泛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深入挖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社的教育作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各班的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本园的教育工作。但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