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
2014-12-11李霁陈龙
李霁 陈龙
一、引言
2013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武侯区赴美研修A班为期四周的沉浸式学习。研修期间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美国人口的极度多元化特点。在这样的跨文化背景下,教师如何让不同的学生接受并理解所传授的信息,如何让来自不同种族的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取得好的成绩,正是美国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对比研究表明,美国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即某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等,对其理解可以着眼于精神方面, 即隐藏其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跨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个交际场景里。
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的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是同生共轨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包容,不能相互替代。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实践范畴。课堂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教学概念。课堂教学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课堂教学有序化,规范化,通过管理,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中美课堂教学管理中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一)美国背景?——多种族差异导致的课堂教学管理的严峻挑战
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美国在校生中,白人占60%,西班牙裔占18%,黑人占16%,亚裔占5%,太平洋原住民占1%。无论是白人、亚裔、非裔,还是拉丁裔,都是美国学生,她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在一起学习。
各个种族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不能顺利的进行教学和合作,这就是美国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比如:美国老师喜欢拍拍学生肩,摸摸学生背,具有某些文化背景的学生就很不适应,有时误认为这是一种骚扰,这就是教学管理中的跨文化交流失误。
又如:美国老师喜欢用红笔打分,但韩国人却认为用红笔写字表示死亡。如果韩国学生拿着红色分数的试卷回家,父母看了会以为是死亡通知单。显然这将是一次失败的跨文化交流。
(二)中国现状——社会发展不均衡以及国际化影响导致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明断层、贫富分化、信仰缺失等导致的多元文化在中国校园里开始显形。另外,中国的和谐包容和国际实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各国的移民大量的涌入,她们的孩子也相应进入了国内的学校。目前,很多学校都面临着外籍学生与本土学生的共存现象,跨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我国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管理,促进学生的学习都是当代教师面临的困境。
比如:各少数民族的禁忌、饮食、服饰等习惯各不相同。
又比如: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语言不统一,性格有差异,各个地区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不了解,人文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另外,城市与农村、家庭环境优越和家境贫穷的孩子之间也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一般说来,在自主意识上农村的学生较强,在理财能力方面城市的学生较强,在认知上,城市的孩子大部分认为社会很美好,农村的孩子认为社会美中不足,农村孩子的生存能力较强……。
如果教师对这些与民族、地域、社会阶层相关的知识不熟悉,相关经验不具备,则难免在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时出现失误,甚而会被认为是歧视,引起较大的纠纷。
四、跨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的新理念
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管理的理念很多,以下是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收集到的比较生动有趣的三种:
1.“大熔炉”。就是在多元化群体里,每个人各自失去了各自原本的身份,并创造一个新的群体。好似四川的火锅。这背后的理念,是学生放弃原来的身份,变成一种新的身份。这是一个比较老的理念。
2.“沙拉”。沙拉就是把各种生的菜放在一起拌,所有多元群体都放在一起,但保留原来的身份,然后创造新的身份。
在美国,这种关于多元化的沙拉理论,被一些少数裔学生所有认同。他们虽然是美国人,但又能保持原来的身份,在“美国人”后面加了个头衔,比如亚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是美国人,但又保留了原来的族裔。
3.“乱炖”。所有的多元群体放在一起,保留原来的身份,但又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就像土豆炖肉,虽然一起炖,但都没炖烂。到最后,土豆有肉的味道,但还是土豆;肉有土豆的味道,但还是肉。就像一个亚裔在美国出生,成长,学到了美国的一些习俗,但没有改变原来的文化。
在以上理念中,“乱炖”是美国教学管理中最主要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可以互相分享,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其他人的文化。如,每年五月五号是墨西哥国庆节,学校五月五号也要举行庆祝活动,那么其他学生也可以一起庆祝国庆节,了解墨西哥文化。
五、跨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的中美对比
(一)美国的多元化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形式;交际本身是会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双方要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文化价值观间必须牵线搭桥。结合各个种族文化价值观的特点,美国充分的运用了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如:行为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通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1.倡导彼此尊重的人文环境。在美国,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或种族。课堂教学管理的第一前提,就是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惯。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相貌,课堂参与方面也有差异,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美国教师会规定,上课时不能打断其他同学。还要教学生“冲突管理技能”,教他们在发生冲突时如何与他人相处,或者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有的孩子可能从父母那边就受到教育对其他种族的人有歧视,作为老师要帮助孩子从这种歧视和成见中走出来,这是他的责任。
2.开设跨文化交流的学习课堂。在课内课外,让学生之间学习彼此的文化知识。比如讲童话,不仅要讲美国童话,还要讲非洲童话、中国童话;讲历史,不仅要讲美国历史,还要讲世界历史。到美国学校参观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比如有用不同语言写的“你好”,有中国,韩国,印度等国的精美装饰物等。对于不同国家的节日,非所属国的学生也会一起过,从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3.践行差异化的教学管理方式。这是美国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特色。教师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特点,相应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教学内容,美国学生多为视觉化的学习者,教师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动用各种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适应课堂教学,从而学到知识。
4.推行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能力水平,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比如学习中国文化时,四、五个学生编为一组,有的研究地理,有的研究气候,最终合作完成一份报告。这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也许来自一个文化背景,那么交流起来比较容易;也许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好比一个小的跨文化交际圈,不同种族的学生要学习在小组内顺利的跨文化交流,学会和不同肤色、背景的学生打交道,逐渐适应整个班级的多元特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5.调动多元化家长的参与意识。美国学校非常强调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比如:学校设有PTA,即“父母教师协会”。经常让父母和教师一起开会,研究如何设置课程,拓宽学校经费来源,组织社区活动等。又如:马里兰幼教中心经常举行“国际晚餐”,提供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孩子的父母一起聊聊。这个国际晚餐,需要每一个父母自己带食物来,由于国家不同,所带的食物种类十分多样和新奇。孩子和父母能从中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6.尝试跨文化交流的“浸泡项目”。美国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跨文化“浸泡项目”。比如:波多马克小学的一大特色就是他们的中文浸泡项目:该校用中文教学数学(但考试还是用英文)。所谓“浸泡式”,就是半天用中文教数学和科学,另外半天用英语教其他科目,学校每个班级都配有至少一名中文老师和一名英文老师。笔者学习所在的蒙郡就有两所这样的学校,也在进行浸泡式中文教学,学校一周有一个小时专门教中文。当然还有韩文、日文浸泡项目,这些都是根据美国学生的多元化特征,学校采取的教学管理的新策略。
7.开展缤纷多元的学校社团。美国的学校,特别是中学和大学,都有学生自发开设的丰富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这些社团往往极具民族色彩,让来自各个国家、种族的学生都能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和学习各种文化。例如,马里兰州的罗斯福高中社团数量就多达120个,如“入侵者之家”、“荣誉电影协会”、“机器人俱乐部”、“非洲鼓”、“中国剪纸”、“踢踏舞”等。比如:“入侵者”(Dem Raider Boy)最早就源于非洲,由三十个左右的男孩,模仿非洲土著人,该舞蹈动作刚健,吼声震响,体现精气神和阳刚美。
(二)中国处于跨文化背景下教学管理的摸索阶段
1.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目前,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继承了一些过去的传统思想: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也放弃了某些传统思想:如严师出高徒,师命不可违……那么,与美国不同,中华民族有几千年厚重的教育文化,到底哪些文化是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的?哪些又是必须要摈弃的?哪些过去的文化传统又需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进行改良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摸索的。
2.西方优秀经验的借鉴。在多元文化的教学管理方面,西方有很多好的理念和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又有一些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比如大面积的实行小班化教学,很多时间一对一的辅导……那么如何客观的分析,理性的选择都是当代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的兴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渐推出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新兴的方法:如微格课堂、发现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兴趣小组、家校互动、社区文化节等,这些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将来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得失、不断完善调整。
4.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得不说的是,我国的教育现状也存在很多的矛盾和误区,比如:考试成绩与素质教育的协调和统一;尊重学生与小组合作在各类研究课中总是体现得那么完美,但在常态教学中却不尽然,很多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六、中国跨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管理的改进措施
1.如何洋为中用?吸纳美国教育中一些具有科学性的跨文化课堂教学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中尊师重教等有益的思想和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推倒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2.从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做起。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会彼此尊重。说起尊重,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倾听,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呵护,更是一种美德。“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尤其要倾听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3.开设跨文化课堂。借助跨文化的各类教学素材,进行文化的渗透以及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等。特别是有的可能有争议的课程,比如毒品、酗酒、性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让家长和社区贡献孩子成长的正能量。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加大教师与父母的合作。老师应该让父母认识到,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纪律性责无旁贷。尤其是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学校更应该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尽快的适应新的学校环境。以前有人认为,对于孩子,学校管教育,父母管后勤,现在老师就要向父母强调,教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学校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一起来管理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5.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技能。面对如此多样的学生群体,当代中国教师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种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才能与时俱进,更好的进行教学管理。掌握更多的多元文化知识与应对经验;具有多元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学到知识;创造多元文化交流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跟多元文化学生和家长教授本土的文化,采用对方习惯的传统教育风格。
6.开发多元文化的学校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多元学生的相互理解,我们完全可以将多种的文化元素作为教育的素材,尝试编写或开发一些跨文化的校本教材用于课堂教学。比如,笔者所在的武侯区就在2012年编写了全市首套国际理解教育丛书,这套国际教育系列丛书从世界文化、人类起源开始,以国内外大事件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涵盖《认识地球村》、《走遍地球村》、《理解地球村》等内容,这本双语教材囊括了五个章节,包括多项国际理解和文化礼仪的教育内容,教材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翔实的材料,为学生们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达到了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师生国际意识,增进师生国际情怀,提高师生国际素养的目的。
7.举办缤纷文化艺术节。借鉴罗斯福高中的社团活动方式,在学校俱乐部或艺术节时,开办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与竞赛,学生在展示或比赛中学习其他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七、结语
当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影响对学校课堂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如此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客观对比中美教育中的优势与劣势,深刻反思彼此在跨文化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洞察力和敏锐度,让他们逐渐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之“梦”,最大的生力军就是未来的国家之栋梁。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中国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可以预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学生终将会是在各个领域都极具竞争力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