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疑导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解疑能力

2014-12-11段玉婷

亚太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思路解题

段玉婷

研究解疑就是运用一些方法考察学生是否明白了知识、方法、原理,学会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和进一步懂得了道理。

在解疑的过程中,对学生有基本的要求:掌握了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拓展思维;在解疑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疑问,并通过探究得出结果的能力。要促使学生满足以上基本的需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一、培养解疑的良好思维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出题意、说出思路、说出解法等,而且要加强学生的“说题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每解一道练习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势”思考和“逆势”思考,把解题思路说出来。比如解答“培英小学科技兴趣小组有30人,绘画兴趣小组是科技小组的2倍,绘画小组比科技小组多多少人?”这道题时,首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然后让学生列式:30×2-30。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30×2-30”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第二次“顺递”说法:先让学生说第一步“30×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30×2-30”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这样加强“顺递”说法,学生的思维习惯便能“水到渠成”了。

2.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即从已知条件中或问题,发掘出潜在和暗示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甲与乙的比是5∶7”,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①乙与甲的比是7∶5;②甲是乙的5/7;③乙是甲的7/5;④甲比乙少2/7;⑤乙比甲多2/5;⑥甲是5份,乙是7份,一共是12份等。运用转换说法,学生解题的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如在教学完锐角和钝角后,让学生说说怎么去判断一个角到底是什么角,多数学生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但有一学生表示不同意,认为“用数学书或作业本的角可以进行判断。”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他和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在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用作业本的角去比,实际上还是用直角来进行判断。”没有怀疑,便没有真知灼见。运用辩论说法,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解疑的创造思维品质

在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三年级种树45棵,四年级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种树多少棵?”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简单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鉴此,教师应该立足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提出以下问题:①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②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多少棵?等等。这种移花接木法,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解题的最佳方法,教学中如果能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三、提高解疑的思维迁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有的难题在解决之前,要增添一些与之数量关系相同、解决方法一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理解后再去学习这类难题。如要解答:“2张纸做6朵花,照这样计算,5张纸能做多少朵花?”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补充学习另一题:“2个小组坐8人,照这样计算,5个小组一共可坐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让学生先解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水到渠成,化难为易。

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解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由此可见,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精髓。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思路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不同思路解答
用“同样多”解题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