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三疑”导学课例研究的思考

2014-12-11彭学明吴炳兴龙天贵陈龙泉

亚太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目标课堂教学课堂

彭学明 吴炳兴 龙天贵 陈龙泉

通过这段时间“‘三疑导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三疑,导学模式”?为什么要提出“‘三疑导学”红花模式?“‘三疑导学”红花模式有何特点?实践研究红花模式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其实,“三疑”模式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的核心就是以学生质疑始,以释疑而终,中间经过尝试探疑、合作探疑、深层探疑和拓展迁移等步骤。

“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质疑、探疑和解疑,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完成的,教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的生成,包括课前设计、情景营造、组织学习互动、点拨评价,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质疑、探疑和解疑服务。

其核心就是通过问题启发功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实践三疑模式呢?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几大弊端:首先,传统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以“教”定学。教学活动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出发,教学设计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方便教师去“教”,而忽视了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其次,以认知目标为本位。而理当与之并重的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则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三是,以本为本,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照本宣科,教学没有创意,教师成了教材的传声筒,根本没有完全尊重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四是教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教案执行的过程,遏制了学生学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畸变为一种注入式、灌输式的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活动。五是教学关系简单,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那么,作为红花学校,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

首先,树立现代课堂理念。现代化课堂包含人才观念、教师观、学生观、效益观念、课程观、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

其次,寻求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发现学校的一切改革的聚集点只有一个——课堂,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校现代化的窗口,现代的课堂可以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视野、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思想品质的学生,学生的发展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催生一批有意识先进、视野开阔、思想开放、风格独特的思考性和智慧型教师。

最后,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发展教师,受益学生,打造特色。

遵循“先规范,后超越再创新”想法,学校推出了“三疑导学”模式。通过语文和数学组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三疑导学的红花模式”,已经有了一个雏形。

我们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观摩了《晏子使楚》和《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两堂课例的体会和思考。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疑”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结构的开放性。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目标是由学生的质疑所需产生的;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根据学生实际,再次开发、整合的;第三是教学活动的开放——质疑、探疑和解疑产生于现实课堂。

2.教学过程的建构性。从语文和数学课例可以看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学生根据已有认知结构领悟、建构新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活动。学生主动体验、参与探索,协商对话、协同分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教学设计的粗放性。教学流程设计比较精细,好处是流程进行顺利,但容易出现程式化倾向,使教学不够灵性。

“三疑”课堂需要一个规范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实施进行一定程度的“预设”,但这个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各种教学与学习策略的设计上,而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则体现出“粗放性”特点。这样设计有利于动态地“生成”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发现的惊喜和精神的鼓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学生活动的主体性。“三疑”课堂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质疑和选择自主权,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看,大多数学生的状态都被激活,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了学生更多自我操作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当然,教师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如何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异步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5.目标方法的整合性。“三疑”课堂教学设计的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整合。既看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又看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其二是学习方式的整合。针对课题和教学内容特点,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加以有机组合,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应。学生学习与教师点拨相融合,体现在“三疑模式”中,就是学生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导”的和谐互动。

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对应整合,如知识目标与自主学习对应,能力目标与探究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合作学习对应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突出教学难点。

二、从学生发展来看,体现了现代课堂学生发展的特征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标准,不仅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意志、人格和潜能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课堂教学:

1.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评价课堂教学的底线: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和态度的形成三方面都有保证,通过前后测,我们看到学生前后的变化。

提请大家注意,我们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最大进步,“优等生”能否“吃得饱”,“暂困生”能否“吃得了”,确保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2.学生的参与状态。“三疑”课堂,要从参与状态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评价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因此,从参与广度上这些课都有学多地方是值得肯定的。

但我们认为,在深度方面还值得研究,一些环节显得很平淡,还没有摆脱表面上热闹,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追问和引申,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

3.学生的交流状态。交流状态体现课堂互动中对学习内容、过程、体验等进行交流的程度。《晏子使楚》和《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两堂课,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具有了比较安全感和融洽感,和教师、同学以及教材进行自由、平等、大胆的对话。学生基本做到了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由表达;善于合作;兴趣浓厚。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富于想象,敢于否定,敢于辩论反驳等方面,是我们今后努的方向。

4.学生的学习效果。涉及三个问题:知识目标(学会了吗)能力目标(会学了吗)情感目标(学得有情趣吗)与传统课比较,这几方面两堂课都做得好,应该属于高质优效的课。

但是在教会学生“会学”方面,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更多启发、点破,让学生学得更好。树立“没有差生”的思想,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体现了现代课堂活动生成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认为,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而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方面,有以下几点看法:

1.营造了课堂生成的环境与氛围。一开始教师就注意营造

民主氛围。教师非常机智地利用学生的好奇、质疑,有意激活教与学、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活力,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与氛围。

2.顺应了学生的需要而生成教学过程。从这两堂课看,教

师基本上做到了顺应学生的需求,来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看不出明显违逆学生愿望和我行我素的地方。

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不一定能预见学生在学习态度、内容、方式上的所有需求,可能出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难以融合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新与创造能力,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动态生成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鲜活而生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体现了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的理念。

3.注重了课堂中的全面参与和互动合作。全面参与和互动

合作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堂课教师尽量采用了多样化学习活动方式让更多全体学生参与真实的学习活动;尤其是采用小组协作互动方式增加大了学习参与面和受益面。

现代课堂要求学生在广泛参与,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亲身实践、感知与体验,从而引发创新思维火花,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师生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互动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态度、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环节变为活动,对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方式、设计、程序要精心设计。

4.注意及时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我们认为

这两堂课教师对学生反映的关注还是比较好的,一是关注很及时,二是处置也较恰当。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实施过程很难完全按计划进行。面对意料之外的学生反应,教师不可能用各种预设的答案加以应付,而要用动态的、生成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情况,努力把“没想到”的课堂状态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会使教学处于一个“无序”状态,但教师的灵活处理可以使教学重新达到“有序”的境界。根据实际需要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在形式上将显得丰富多彩,在效果上将优于预设的课堂教学。

四、从教学过程来看,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意义与成效

1.我们认识到教学设计前端分析的重要意义

通过两堂课例研究,我们认识到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案设计,它要求对教学问题进行前端分析,包括对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需要及任务的分析;它重视在前端分析基础上对教学材料进行二次开发,重组教学内容;它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参数来选择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它强调教学“预设”的粗放性与发展性,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2.我们认识到重视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的意义

传统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同于教材内容,教案照搬教材,上课阐释教材内容,教师变成了“教书匠”。

教学内容只是“三疑”课堂中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分析的结果,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课本内容,而且应适当插入补充材料,如学生生活实际,学科前沿信息,社会现实问题等等,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能力范围,符合其学习需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我们认识到选择科学的教学与学习策略的意义

“三疑”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只注重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而忽视对学习策略的设计不同,我们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策略的设计。

通过语文和数学两科课例研究实践,我们认为“三疑”课堂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构成,教的策略与学的策略,相辅相成,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这是契合《课标》的,《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说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在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的设计予以充分重视,发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三疑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三疑”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以下改观:

(1)学习环境与氛围大为改观。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教”、学生“学”成为一种经典的模式。“三疑”课堂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培养出发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课堂交流环境,其次,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此外,还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讨论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争论,既有自己独创性的观点,又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他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探究真理。

(2)学习行为与方式发生变化。《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部分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其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三疑”课堂,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任务的过程中,一改过去被动接收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得新知、解决问题,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更为活跃的思维投入学习。这就使课堂由“静”变“动”,由“教”变“学”。

(3)教师角色实现有效转换。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学生只能接受式地学习,难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命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开始意识到:转变自身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三疑”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包括开展有效学习的策略和资源环境,而不是仅仅向学生呈现知识。

(4)信息技术工具得到合理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与课程融会整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已为一种趋势,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工具(白板资源)合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做了探索,同时为如何有效解决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作者单位:彭学明 吴炳兴 龙天贵/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陈龙泉/成都市列五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猜你喜欢

目标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们的目标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