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中抹不去的关怀
——浅谈季羡林散文中的“人情”

2014-12-11◎肖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季羡林人情关怀

◎肖 迪

一生中抹不去的关怀
——浅谈季羡林散文中的“人情”

◎肖 迪

季羡林先生作为国际著名的学术研究专家,他的散文却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季先生的散文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风格或有不同,但唯一不曾改变的主题就是“人情”。这一特点贯穿了其创作的整个时期,季羡林先生的“人情”让他的散文感情真淳,有内含极高的隐藏价值。

人文情怀 悲悯 大爱 思考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也是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作家,虽然作家这一身份是季先生的标签之一,但人们却知之甚少。季先生在学术上的辉煌让他的散文被笼罩在这一光晕之下,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他的散文冲淡朴素,有着浓郁的诗情,颇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中始终都有着浓厚的“人情”,也就是对身边的每个人都带着真诚的感情,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季先生散文创作普遍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求学清华,负笈德国和解放前,这一时期散文大都文笔优美清新,格调略为忧郁感伤,在谋篇布局以及语言上已经体现出非凡的写作功力。第二阶段为解放之后八十年代之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拥有深沉的朴素,但可能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借景借人来表达对社会主义的憧憬和向往的文章局部削弱了作为文学散文的可读性,但风格大都明扬向上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第三阶段可谓是季先生散文创作的又一黄金时期,不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且写作水平经几十年的人生历练已炉火纯青,已臻化境。虽然三个阶段创作的水平风格皆有不同,但在这所有的作品当中,绕不开的主题之一就是描写“人情”的文章。表现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季先生自散文创作以来一直所秉承和延续的一个经典主题。

散文作品如果仅仅是描写一己之悲欢,难免略显单薄,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富含社会意义对一篇散文来说就是主心骨之一,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内容和文采唇齿相依,互为支撑,这样的作品才是会被流传产生影响的佳作。

在季羡林先生早期的散文创作中,已经达到了思想与文采相互融合,同时也显示出他的人文情怀的特点。《老人》这篇散文讲述的是季先生幼时从故乡来到济南,在婶母家遇到的一位已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初是“第一眼就在我心里印上了一个莫大的威胁。我害怕,我不敢再看他”,但当听说老人年轻时曾遭受很多苦难之时,季先生就发现“在那微笑下面隐藏着一颗怎样为生活磨透的悲苦的心”,便同他亲近起来。可见自幼年起,对人对劳苦大众的关怀便已经扎根在小季羡林的心里。长大以后,年年以为这位老人已驾鹤仙去,可让人震惊的是老人的哼哼声虽然一年比一年严重,境况越来越衰颓,却始终活在世上。“我眼前时时闪动着老人眼里射出来的那一线充满了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愿意老人死,甚至连想到也会使我难过。”民生之多艰让季羡林不能不动容,他同情处于底层的大众也愿意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们,他所感知到的来自平民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一线希望让季先生的散文融入了深沉的社会意义,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

求学于德国的十年,随着经历的增多和求学于异国他乡所体会到的特殊的感触,使得季羡林的散文语言凝重深沉了许多,感情也更加的成熟饱满,叙事性得到加强,艺术水准也有很大提高,唯一不变的是,人文情怀依然是散文的一大主题。

《忆章用》是季羡林第一时期散文中最为突出的一篇,这完全是饱含了人文情怀的怀人之作,散文记叙的是与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中国好友章用之间互相引为知己的深厚友谊,以及在闻得章用回国之后不久才高寿夭的悲切之情和怀念之意,“在这茫茫人世间究竟有几个人能了解我呢?俊之无疑是真正能够了解我的一个朋友。”正是这种知己之感,让季羡林先生用饱蘸了热泪的笔写下这篇散文,“我站在人群里,只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我仿佛失掉了倚靠似的,徘徊在寂寞的大空虚里。”友人的离世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种怀人的情怀也让季先生更加珍惜生命,思考命运,自然也就赋予了散文以深度。

自古以来看一个人的文章我们都会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概貌,所谓“文如其人”,不过真正地说,“文如其人”中的“文”并非是指文中所言之物,而是指文中的格调,“文如其人”中的“人”也只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但是从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个人思想来看,他的创作个性却恰好也是他的现实人格的一种体现。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是季先生第二阶段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他的人文关怀在这里能够略见一斑,散文讲述了季羡林先生赴塔什干开会期间,和一个塔什干当地的小男孩结下短暂却难忘的忘年交友谊的故事,“第二次见面又是不期而遇,我又没有能够给他什么东西当作纪念品。我心里十分不安,仿佛缺少了什么东西。”“不管玫瑰花的香气是多么浓烈,我却仍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是来寻找那一个男孩子的。”这些文字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异国孩子在季先生心中激起的浪花,这种人文的关怀不分国别,是一种大爱。“因为过于兴奋,过于高兴,我在塔什干最后的一夜又是一个失眠之夜。这一次会见虽然时间仍然不长,但是却很有意义。”季羡林终于在临走之前奇迹般地和小男孩再次见面,并送给他一些代表中国的小礼物,他对异国人民同样是带着关怀,带着喜爱,只要是善良的人不论年龄长幼,不论来自何方,都让季羡林心怀真情,正是如此,才能写下如此饱含感情又文采斐然的散文。

季羡林先生曾经在《怀旧集•自序》中写道:“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我对亲人,对朋友,怀有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却非常不平常。”八十年代之后,季先生写了大量的怀旧散文,这一阶段他的散文已是炉火纯青,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但是先生的人文关怀没有随着时间慢慢消磨,反而越来越浓厚。

“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是1987年季羡林先生写下的悼亡好友的文章,在这里他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下了与老舍先生的三次交集,描绘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形象,同时更是通过追忆表现了自己对老舍先生的怀念,对他的离去的感伤和无奈之情,以及深思老舍自沉太平湖背后的问题。“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这里季羡林说的“人味”就是一种人文情怀,他的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不仅有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同时也让他自己得到了提高,更是让读者经历了一次次灵魂的洗涤。

除了怀旧悼亡的文章之外,季羡林的人文情怀还彰显在他对后辈对学生的爱护和教导上,正是因为季先生是一位蔼然仁者,平易朴素,著作等身又智慧超群的学者,所以受到了学生们和后辈们的景仰和爱戴。“然而,我的眼睛一亮,蓦地瞥见塘边泥土地上有一行用竹枝写成的字:季老好98级日语,回头在临窗玉兰花前的泥土上也有一行字:来访98级日语。我一时懵然,莫名其妙。还不到一瞬间,我恍然大悟:98级日语是今年的新生。”正是由于季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才让千万青年都敬重他。“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要求他们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我相信,中国青年都是爱国的,爱真理的。”季羡林对青年的爱护和关怀不仅是一名师者对学生的希望,更是一名学者对祖国的未来的一种理解和鼓励。

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等综合而成的审美情性,除此之外,外界的客观原因也会影响到作家作品的风格,季羡林先生早期作品文采飞扬,词句华美,后期散文朴素自然,冲淡平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正是由于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产生的。季羡林先生曾在《漫谈散文》中提出:“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纵观先生一生的散文,大体上是做到了他始终追求的风格。

古人曾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散文形式虽散,灵魂却不能散,灵魂在于真情,季羡林先生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我的散文不是挤出来的,是流出来的。”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散文中的人文关怀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真切的感动从而产生的情怀,并非是为了写散文而刻意为之。

从上面所举出的季先生三个时期散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情”是季先生散文中恒久不变的主题。他的人文情怀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悲悯,是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珍惜,是对异国人民的大爱,是对师辈对爱国学者的遗憾和敬佩,也是对青年们的爱护和帮助。他的人文情怀让所流出的散文感人真挚,沁人肺腑,发人深思,让我们看出一位学者自小便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人情”让季羡林先生收获了灵魂的升华,他的善于思考,懂得珍惜,心怀悲悯同情,敢于自省,充满希望,保持尊重,可以说都是从他自身的人文情怀中慢慢体悟出来的,这些体悟融进了他的散文作品中,成为了季先生散文里极高的隐藏价值。

季羡林从17岁开始散文创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钟敬文先生曾高度评价季先生的散文,他在为《季羡林散文全编》写的序言里说:“世界上第一流人物的生命形态,都不是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季先生以北人治南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毋宁说是他学问生命的一种形态。”季羡林先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值得每一位写散文的作家去体悟思考,值得每一个人去吸取精髓。

钟敬文先生如是评季羡林先生散文:

“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

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1]季羡林.《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M]重庆出版社 2012年10月第1版

[2]季羡林.《宁静致远系列:季羡林读人》[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3]季羡林.《季羡林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8年4月1日

[4]王景科,牟洪建.《一代鸿儒多磨难,十分本真见精神——略论季羡林散文创作》[J].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姜鹤)

猜你喜欢

季羡林人情关怀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我的书斋
听雨
不要透支人情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