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香包传统手工业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4-12-11◎魏鑫
◎魏 鑫
关于庆阳香包传统手工业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魏 鑫
庆阳香包是庆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主要从庆阳香包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庆阳香包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庆阳香包 传承与发展 创新 知识产权
当提到民间传统手工业时,大家对那些在民间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今逐渐出现萎缩和断层的现象都深感遗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民间传统手工业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出现传承的断绝。因此,如何对民间传统手工业进行抢救和保护,并使之延续和发展,成了我们目前必须思虑的问题。
就拿庆阳为例,近年来,庆阳市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大力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产品,随着连续十二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效益丰硕,其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和提升,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但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产品样式陈旧、缺乏创新,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发展规模弱小、分布零散,缺乏政府引导和新产品研发;手工产品发展倒退、市场萎缩,机绣产品发展迅猛、占领大部分市场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所以,既不能孤立地抢救保护,又不能盲目赞同产业化的所有做法,既要使民间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又要使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是摆在庆阳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于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成果以及存在问题,已有很多研究者及专家进行了论述,所以不再赘述,仅从对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浅加论述,与大家商榷。
笔者认为,要使庆阳香包传统手工业发挥其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真正成为庆阳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实施:
首先要保护和恢复传统手工业,弱化机绣产品市场。手工业是手工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大工业不能代替手工业,它也代替不了,产业化在贪大求全之同时不能以牺牲手工业为代价,它们各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庆阳香包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寓意曾赢得社会与民俗学界的广泛认可,认识、挖掘庆阳民俗文化,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目前庆阳香包传统手工艺术已经面临失传,原因有多方面,其一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这种费力伤眼睛却又低收入的手艺。二是机器刺绣的出现,其市场化的炒作、低廉的成本也给传承上千年的民族艺术造成极大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刺绣大师相继离开刺绣舞台,香包的绣制工艺濒临失传,取而代之的是乱引进、乱嫁接、以次充好,透露出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利欲气息。要转变这种局面,使庆阳香包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庆阳靓丽的名片,促进和带动庆阳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养本保源,恢复和发展传统手工业,确定文化生态部落村,建设生态博物馆,使传统手工业成为市场的主流,同时要弱化机绣产品市场,仅把它作为传统手工业市场的补充和组成部分。
其次传统要和现代相结合,走多层次创新之路。将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实行多层次多种类的生产体系的融合互动。即:专业人员辅导与生产相结合;专业户定点加工和广泛发展生产相结合;重点艺人给图绘样试做与挖掘搜集民间古老的样式相结合;举办展销和样品资料陈列相结合;出外推销和参加交易会相结合;邀请客商来考察和携带样品订货相结合;聘请专家为顾问和培养本土的艺术人才相结合;以销定产和以产促销相结合;扶持农民脱贫致富和“以文养文”相结合。
再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法律手段保护产业发展。庆阳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故已有之,是全庆阳人民集体智慧,尤其是广大民间艺人和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但是在近年香包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淡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些传统香包民俗工艺品早已进入了社会公有领域,仿制和侵权现象较为严重,长而久之造成市场混乱,行业声誉受损,严重挫伤了业内人士创新的主动性。增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倡有序竞争,加快完善法制环境,以法律手段保护创新,成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研发者的共同呼唤。因此在现阶段,应当由政府出面,代表全体庆阳人民申请域名注册、商标注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新设计的民俗文化产品可由创作者根据其特点或申请专利保护,或申请版权保护。对由企业大批量生产的综合性民俗工艺品可申请注册商标。
[1]李建荣.传承的力量.宁夏人民出版社
[2]戴炳龙.开放开发话庆阳.中国文联出版社
(工作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