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互补
——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为例

2014-12-11吴玉英

参花(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文论感性

◎吴玉英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互补
——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为例

◎吴玉英

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以互动的形式继续展现感性与理性两极格局的风貌,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对立与互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产生于各自的坚守,感性与理性的互补产生于二者辩证关系。而这种对立与互补,决定于文学是人学的本质规定。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感性 理性对立互补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既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又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的理论源头。理性主义在古典和谐美的框架中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在文学艺术中侧重于现实、内容、写实、再现以及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感性主义则在古典和谐美的框架中侧重于主体、自然、个体,在文学艺术中侧重于对理想、情感、天才的表现,强调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形式特征和规律。而它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还将以互动的形式继续展现中国文论的这一两极格局的风貌。

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也是在这矛盾结构的封闭与开放中进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其历史性的发展来看,仍然没有脱离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相互对立及转换这一规律。偏重于理性的文论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把文学艺术纳入其中提出人生命题的,这是对个体感性的否定;偏重于感性的文论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从高扬主体、情感来彰显人生价值与意义,要求文学艺术创作把藏匿的主体直接显示出来,把被压抑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把艺术的创造与人的主观感受、内心体验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文学创作成为自由的象征、生命的表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对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国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是实践美学诞生的重要条件,实践美学诞生于中国的新时期,这是继五四之后中国的又一启蒙时期,康德说:“启蒙就是脱离人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是启蒙的座右铭!”[1]这样的时代需要文学反映人的伟大,需要美学去证明理性的崇高,而这些无一不使实践美学染上了强大的社会理性和伦理理性的色彩。实践美学的应运而生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于是得到文学界、美学界的普遍认可,成为当时美学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的核心是实践本体论,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突出强调人的理性和社会性的经典——《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产物,然而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最关键的切入点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是类存在物,即人的实践不是个体实践、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状态,而是具有群体实践的本质及其功能。因此以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实践美学不但强调理性,同时也注重社会性、群体性。实践美学中最有发现性的“积淀说”认为,“美”的生成过程就是内容的形式化,理性的感性化,而审美的途径则恰巧相反,即通过形式追溯其意味,最终把感性升华为理性,实践美学因此具有了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样一来,实践美学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漠视,对人的自由的避而不谈,这也是后实践美学对其批判的根源所在。

后实践美学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此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自我个性的觉醒,人们开始以自我为基点,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关怀自我、表现自我,而且这种解放和觉醒从不自觉到自觉,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人类希望能够解除理性的重压解放人的感性,获得超理性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高扬个体感性生命的后实践美学应运而生。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命本体论,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他们认为“生存是不可还原的原始范畴。而且,生存也是不证自明的公理。”[2]对于文学艺术来说,他们认为文学艺术不是别的,而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生存方式和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本体的诗化,是人的感性存在的诗意的栖居,它的任务不是去探寻实在的绝对本体,而是一方面从艺术出发,最终深入到人的生存;另一方面,从人的生存出发,最终又走向艺术。美在于生命,在于对生命的超越与自由,艺术是生命之美的创造,是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或生成感性的自由生命活动,这是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反叛。可以说,后实践美学既满足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人本来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文学艺术作品是人创作的,又是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的,并且也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创作的,那么作家在实现其本质力量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个体生命本身,还是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始终无法规避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与互补。因此,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与互补本身就是文学的应有之义,我们的文学本体研究只能立足于此并以此为出发点。

[1](美)詹姆斯·施密特,徐向东、卢华萍译,《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61页。

[2]杨春时:《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J],《学术月刊》 2002年1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文论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