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鄂伦春族赞达仁的艺术特征

2014-12-11◎张

参花(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乐句

◎张 雪

浅谈鄂伦春族赞达仁的艺术特征

◎张 雪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广袤森林之中,他们也被称为“山岭上人”。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也和其他民族民间音乐一样,受到宗教、文化、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使其保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鄂伦春族民歌称为赞达仁,也称作赞达勒,或柬达伦,鄂伦春语是歌曲、歌谣的意思,如同民族性情一样质朴、淳厚、自然、坦率,有一种原始的美和纯真的爱,题材包括狩猎歌、情歌、酒歌、摇篮曲等。笔者就赞达仁的一些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巧妙的旋律进行发展手法

鄂伦春民族生存环境几经迁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过着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因而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记载,音乐作品和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多靠口头传讲。生活中常见的音乐类型当属赞达仁,多以自编自唱的方式展现。一般是人们在祭祀、节日、婚嫁等活动中即兴演唱,内容多是歌颂自然景物和男女爱情,叙述林中狩猎生活和民族反抗斗争。演唱赞达仁的人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见到什么唱什么,因而赞达仁歌词的随意性很大,曲调也极富随意性。传统的赞达仁旋律发展手法自然巧妙, 如赞达仁《小黄马》,单乐段由纯五度关系的前后两个乐句组成, 后乐句是前乐句下属关系的模仿,旋律保留了鄂伦春民歌的气质特点,出现的衬词中也大多用“纳耶希纳耶”,在一些赞达仁中也使用“鄂呼兰德呼兰”、“阿索呀”等衬语。

二、具有鲜明欢快的舞蹈节奏

世世代代漂泊在茫茫林海的鄂伦春族,解放前靠传统原始的游猎生产方式为生。为驱除严寒酷暑和单调寂寞,每到逢年过节、庆典活动时都要点燃篝火,跳舞演唱赞达仁。参加者多为活泼的妇女, 内容也多与妇女们的生活有关,都是边舞边唱。其演唱的赞达仁宜于舞蹈,其旋律具备鲜明欢快的节奏,多为二拍子和三拍子。表演方式也以抒情性的对歌对舞开始, 中间更换数首, 结束前也都以衬词呼声伴舞, 随着音乐进行发展逐渐将激越奔放的舞蹈推向高潮。如猎人表演的《古落依仁》,音乐曲调起伏不是很大, 音域跳跃多在八度之内, 主要是突出欢快的节奏,表现狩猎活动等生活场景。在黑龙江边逊克、瑷珲等县的鄂伦春族以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的鄂伦春族, 下山定居后由于受汉族民歌的影响,赞达仁的节奏较为自由、旋律日趋豪放、歌曲字少腔长。同时也出现过节奏规整、结构方整的小调类的山歌,多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单乐段。

三、采用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

有一些旋律奔放跌宕、悠扬高亢的赞达仁, 音域能到达十三四度。但大多数传统调式为羽、宫、徵调式, 调式变化较为丰富, 五声音阶中的清角、变宫大多作为经过音或换音出现,我们常见的是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在居住逊克、爱辉的鄂伦春人中,跳进较少,旋律多为级进。常有鄂伦春老人在演唱传统赞达仁时, 采用平直的旋律的长音, 无颤音或波音, 只在句尾处加装饰音。在有装饰音的演唱中,有时采用较轻的鼻音假声,同时以喉音、鼻音交替的方法,且多用下滑音,使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例如传统赞达仁《鄂呼兰,德呼兰》, 曲调加入了切分音和后附点节奏, 使曲调更富有了舞蹈的动态感, 丰富了旋律的变化。

四、短小的乐曲结构通俗多变

鄂伦春的语言属通古斯语系,赞达仁一般结构都比较短小,常见的有单句体结构、二句体结构和四句体结构等组成。通俗易记,流畅自然,通常一段式的乐曲构成单节或多节歌,多在即兴歌曲、叙事歌曲出现, 结构比较自由, 句式长短不齐。例如萨满调《德呀米德呀》,以二句式结构为主, 短小灵活, 在节奏变化、音程跳进的运用上比其他少数民族山歌和歌舞曲更加强烈多变。又如在呼玛河流域流传的赞达仁《自由三十天》,题材表现了七位猎手热爱七位美丽的姑娘,他们不屈于传统婚姻方式的束缚,双双逃进深山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尽管他们失败了,却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爱情的诗篇。结构选用传统的二句体, 同时出现二句体的扩展与变化,让人听了格外感人动听。

鄂伦春族赞达仁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不但具有厚重的民族历史感,更有朴实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亟需保护和传承的艺术形式,整理、弘扬和发展鄂伦春赞达仁,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更加显得弥足重要和珍贵。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 高云平)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乐句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一生为客恨情多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DIGITIZING THE OROQEN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鄂伦春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