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处不胜寒
——写意人物画在高校的现状分析

2014-12-11黄碧波

参花(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写意画潘天寿画坛

◎黄碧波

高处不胜寒
——写意人物画在高校的现状分析

◎黄碧波

在当今画坛大环境下确实存在着“重工笔、轻写意”的现象,试看一些国家级的大型中国画展,工笔画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写意画并不多见,写意人物画就更加少了,这与中国画坛要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宗旨似乎相去甚远,相信这是每一个学习中国画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珍稀生物的灭绝是因为地球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很多情况下是无可奈何又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作为珍贵画种的写意人物画,没有理由在日臻繁荣的中国画坛越来越衰退。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同仁们,特别是各高校的中国画教师,有责任担当起让写意人物画繁荣起来的任务。

写意人物画 高校 意象造型 神似 展览

写意人物画,也称水墨人物画或水墨写意人物画,其作为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早已为广大师生所熟知,但无奈其难度系数相对于工笔画和写意山水、花鸟画而太大,其在高校的普及及影响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当教师和当学生的深思。写意人物画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其实和其他画种一样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高一些,因为自古以来人物画的表现要比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难,很大一部分是造型的因素,而且写意人物画要求用中国画独有的工具以意笔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既需要作画者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还要有深厚的笔墨功夫。

作为一名在高校多年负责中国画教学的教师,结合在高校的实地教学经验,我想从教学方面来谈谈写意人物画,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一、增强学生对“写意”这一中国画思想精髓的认知

“写意”并不只是写意画所独有的特质,虽然写意画以“写意”来命名,但写意的精神是所有中国画的内涵所在,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需要有“写”和“意”的元素来加以立足和支撑。在笔墨的表现和画面的意境上,如果脱离了“写”和“意”,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写”主要是指用笔用墨或者用色的法则,而“意”指的是作品中物象的精神特质和作画者自己赋予画面的思想体现,这也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在一些人眼里,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区别只是简单地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没有从中国画内涵的思想高度去加以理解,导致现在的很多工笔画作品走入了所谓的纯写实主义的死胡同,还原式地模仿照片,画面物象刻画到极致,这就造成了艺术作品鉴赏的一个误区,大家都在比技法,看谁画得细,谁画得更细……自以为达到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却不知早已舍本求末,丢弃了原本属于画面中最宝贵的东西。通过让学生观摩古代优秀写意人物画作品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古代流传下来的写意人物画作品虽然不多,算得上经典的只有北宋梁楷和晚清任伯年的一些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在“写”和“意”的追求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云,“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鉼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1]真正认识到体现中国画最高境界的精神在写意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画里最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入校后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写意人物画的信心和探知的欲望。

二、利用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的“矛盾”关系,可以让自己在写意花鸟、山水画领域收获更多

众所周知,很多人不愿意涉及写意人物画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能力不够强,这也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造型永远是写意人物画的第一“要害”。潘天寿说:“神不能离开形,但形却可以离开神。有形无神的画是有的,而无形无神的画却是不存在的。”[2]这里的“形”和“神”就是指造型与笔墨。然而写意人物画的学习恰恰是在这种造型与笔墨的“矛盾”较量中进步的,什么时候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了,作画水平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真正致力于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协调”造型和笔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协调矛盾”的过程中,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和笔墨运用之道,若再涉足写意山水、花鸟领域,真可谓是“小菜一碟”了。当然,写意人物画的用笔之法很多都能从山水、花鸟画里得到借鉴,特别是山水画的用笔用墨,如能借鉴得好,用在人物画里是锦上添花的。而一个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的写意人物画家去画花鸟和山水画,一定可以画得好;相反,只懂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的人未必可以画好写意人物画。所以,写意人物画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中国画种是有帮助的。[3]古人在写意人物画里的造型虽然也属于意象造型,但是题材的表现面太窄,寥寥几笔,很少能看出画的是谁,且古代画家对人体解剖是不熟悉的。在我们当代画坛的新形势下,时代赋予了写意人物画新的内容和担当,这就要求如今的写意人物画创作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以适应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的精神生活为主题.表现在对人物造型的塑造上既要有中国画的意象造型的特点,又要有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二者缺一不可。

结语

写意人物画在我国浩瀚的美术史长河中,一直鲜有人问津,更少有大师级的人物出现,这与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太难不无关系,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供我们今人借鉴的写意人物画作品实在少之又少。但值得欣喜的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也出现了一些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如黄胄、方增先、姚有多、王子武等,且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延续着老一辈写意人物画家前进的路线在继续探索的人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前辈画家在写意人物画领域的未臻极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个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冷门”的学科,恰恰好比一座有待开采的宝藏,给了后来者以更多探求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在中国画的其他画种如此繁荣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畏艰难险阻,肯去挖掘它,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更多更好的宝贝与世人相见。

[1] 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 [M]104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12.

[2] 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 [M]44页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12.

[3] 田黎明.缘物若水—关于中国画教学的思考 [M]21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1.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写意画潘天寿画坛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写意画”画种的形成与发展
——兼论徐渭对“写意画”概念的提出
我眼中潘天寿的画
潘天寿在历史中,在眼前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此刻话如歌
中国写意画的审美特点
寺凡几多僧/CG画坛
G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