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与《伤逝》
2014-12-11郭伶俐
◎郭伶俐
易卜生与《伤逝》
◎郭伶俐
鲁迅一生都在与西方文学水乳交融,他的文学活动便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并贯穿他生命的始终。本文选取影响研究的角度谈谈易卜生《玩偶之家》对鲁迅《伤逝》的影响。
鲁迅 易卜生 《伤逝》影响研究
一、《玩偶之家》的接受背景
中国二十世纪头一个十年,一群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民主革命热潮,他们以报刊为主要活动阵地进行民主思想传播,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袁振英的《易卜生传》为头阵,加上胡适与学生罗家伦翻译的《娜拉》(即《玩偶之家》)、陶履恭翻译的《国民之敌》(即《国民公敌》)等,刊出了“易卜生专号”。娜拉已然成为“民国初年进步男女共同向往的典范”,“为革命之天使,为社会之警钟”。石琴娥说,“易卜生专号”的发表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起易卜生,此后的30年间,仅《玩偶之家》的中文译本就有9种之多,同时这出话剧在剧院和学校剧团也经演不衰,娜拉一举风行全国,成为妇女解放、思想解放的楷模。
当很多人都在效仿、在呼吁“像娜拉那样出走”时,鲁迅却站出来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他在中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易卜生未曾解答的问题,并一语道破残酷的现实: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同时警醒大家,“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这为1925年《伤逝》的创作打下了铺垫。鲁迅独创性地认为,妇女只有获得了与男人相平等的经济主动权和社会势力才能真正得到解放,这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青年指出了一条需要“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的道路。
此外,鲁迅对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的叛逆品格推崇备至,在《文化偏至论》中,他十分肯定易卜生“无间习惯信仰道德,苟有拘于虚而偏至者,无不加之抵排”的社会批判思想。易卜生在五四时期进入鲁迅、胡适等中国作家的接受视野,不仅仅是由于易卜生戏剧提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契合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争取个性解放的历史要求,还因为接受主体思想上的共鸣,而这一点就成为了鲁迅等人竭力推崇易卜生的内动力,也是他创作《伤逝》的基点。
二、易卜生对《伤逝》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作家选择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文学背景,鲁迅在《〈奔流〉编校后记》中肯定了青木正儿的意见,并指出:“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鲁迅不仅看到了介绍者和易卜生思想上的共鸣,还从他们的时代背景和情绪特点方面揭示出接受易卜生的深沉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实际情况也正如鲁迅所说,“那时的介绍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易卜生的那种“独战多数”的顽强斗志,对于当时的中国作家来说是一个精神鼓舞的源泉。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社会问题剧照亮了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审美原则的思考,我们从《伤逝》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鲁迅对易卜生《玩偶之家》多方面的艺术借鉴。《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21日,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鲁迅也对残害女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攻击,并用文学形式将其对婚姻家庭、妇女解放等问题的见解发表出来,明确表现出对封建男权社会压迫下妇女命运的关切。但与易卜生不同的是,鲁迅是以娜拉的终点为起点的,书写了五四新青年离家出走之后的爱情悲剧。
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社会问题剧可以看出,易卜生极为关注挪威社会的婚姻家庭现状和妇女的命运,他在《玩偶之家》中以明确的态度批判了男权社会的罪恶,提出妇女解放问题。易卜生笔下的女性,虽然觉醒了,但只是沉浸在精神胜利的梦境里,并没有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所以,娜拉们的出走注定是一段没有出路的流浪。而极具远见的鲁迅在1923年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之后于1925年创作了《伤逝》,塑造了娜拉式女主人公子君出走之后的生活,一方面肯定了个性解放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把对个性解放的确认和对社会人生的关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否定了脱离社会物质条件的个人精神反抗,充分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种种冲突。
所以说,在揭露男权社会罪恶以及赞美女性人格觉醒上,鲁迅与易卜生达到了共识,但是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鲁迅的观点要比易卜生的思想深远得多。鲁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高度去理解易卜生戏剧的社会审美功能,根据现实斗争的要求在社会批评和艺术实践中大力弘扬易卜生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一切,包括之后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社会问题剧无疑起到了引路导航的关键作用。
1.《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 俞元桂 李万均等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年
2.《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意义》 程致中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
3.《鲁迅研究论集》 周葱秀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年
4.《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澳]张钊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