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的余秋雨文学创作分析

2014-12-11◎石

参花(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传播学

◎石 文

传播学视域下的余秋雨文学创作分析

◎石 文

余秋雨,作为当代中国台湾的一位拥有显赫声明的“文化学者”,其文学创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以及现代转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从传播者和接受者以及文学本体和外在环境两个传播学的视域下对余秋雨的文学创作展开了分析,希望对于余秋雨的文学创作的探究起到推动作用。

传播学 余秋雨 文学创作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学作品相信人们都是耳熟能详的。余秋雨将足迹踏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以一种回忆式的方式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历史的哀叹。“回到现场、还原历史”的这一种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原创特征的研究。在传播学视域下,余秋雨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以及文学本体和外在环境的紧密关系,引领了中国文化商业化转型。

一、余秋雨文学作品本身传播学的特点

1.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有时先进于时代的发展,但是不管是落后于还是先进于时代的发展,这两种作品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者必定不占主流。然而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恰好把握住了忧虑中华文化未来走向的时代脉搏,能够引起广大国人的共鸣。例如,余秋雨创作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其中优美的语言,淡淡的惆怅,恰当的文化古迹的探索等正好打中了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淡淡忧虑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得余秋雨的作品在中国大陆一炮而红。

2.“回到现场、还原历史”的写作风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的文明一直使得我们骄傲,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走在了传统向现代转折的拐角,它需要回顾过去增强信心,它也需要回到现实,踏实创作。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正好回到了现场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沉魅力,然而又回到了现实对于中华文化在转折拐角的忧虑。例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作品,余秋雨亲历现场,然后用深厚的文学功底、深沉的语调、优美的语言、淡淡的忧虑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生命活力,还原了历史,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气势磅礴。余秋雨的这种写作风格正好符合了传播学中的文学本体与传播环境相结合的传播特点,易于人们的广泛接受。

3.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文化视野的广阔性、普世性

余秋雨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视角,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看都可以展现其作品独特的魅力。在传播学的视域下,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则体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这个视角。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主要是作者踏着古人的经历进行创作,回忆式的创作。余秋雨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将接受者定义为所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等作品,则是展现了对父辈和自身经历的审视,使人们重新审视“文革”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以及肉体的灾难。以旁观者的视角传播那个时代的经历,然后将接受者定义为有思想的人,余秋雨作品的这种普世的视野让人们之间没有文化隔阂,使得余秋雨的作品得到最广泛的流行。

例如,在《道士塔》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歇斯底里的咆哮或者怒骂的方式展现王道士的愚昧与贪婪,而是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愤怒,以尽量平静的语气叙述道,“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

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等等用着淡淡哀伤的语气讲述那段泣血的历史,没有对错,只有深沉的文化情感,这具有着普世价值的民族情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另外余秋雨作品凭借着广阔的文化视野,但是没有晦涩难懂的文化深度,容易被人们喜闻乐见。

二、传播学视域下余秋雨文学创作分析

1.余秋雨的作品传播与外在环境紧密相关

余秋雨的早期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所以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与台湾文艺界的推崇有着很大的关系;《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传播则是与华人对于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忧虑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文报刊对余秋雨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跟踪报道,这就增加了余秋雨作品的影响力。例如,余秋雨的作品与《收获》文学期刊的良性互动增强了对余秋雨作品的宣传力度,从而促进了余秋雨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

2.余秋雨作品与《收获》文学期刊的合作

《收获》作为一本国家级的文学刊物,在十年间与余秋雨有着良好的合作。并且《收获》开辟了好几个专栏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这样就有利于作者与读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余秋雨的作品走在了传播学的前沿。这种专栏形式就像现在的“博客”“微博”,作者与读者进行随时的互动有助于作者及时地掌握读者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考虑读者的需求,使作品满足读者的要求,有利于作者作品的传播,并且这种专栏也已经成为了余秋雨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在“文化苦旅”专栏中,“读者诸君也许会想,司马迁的感人之处,不就是以刑残之身写出了……今天我想冒一下险,把司马迁最艰辛的感人之处试着表述一下。”这样就有助于作者与读者建立长期的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维持住读者,从而促进了余秋雨文学作品的传播。

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在《收获》期刊上的传播采取了两次传播的方式。该方式就是:先通过《收获》期刊进行第一次的连载,然后再集结出版,进行第二次传播。这样第一次传播对第二次传播就有着市场预测和广告的作用,这样两次传播有利于余秋雨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

3.余秋雨作品市场化运作

初入门槛。媒介威望是由国家与执政党以制度形式赋予,并通过该组织“所传播或者支持的观点、主张以及它所认可或拥护的个人或团体”体现出来,可以对“受众的态度产生某种指向、推动和定势作用”。《收获》文学期刊为了架构起余秋雨集聚读者群体的桥梁,帮助了余秋雨进行了职业身份的转变,帮助余秋雨和一些出版机构建立了较早的合作关系,这样就使得余秋雨的作品面向了市场,从而推动了余秋雨作品的市场化运作。

商业运作。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他们总是能够把握住文化的商业价值。在面对《文化苦旅》的热卖之后知识出版社意识到了文化的商机,很快就以《文化苦旅》作为参照,通过找寻作者、策划选题、精良制作、文学命名等更加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成功推出了“文化大散文”系列丛书。这部丛书很快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反响,取得了商业上的胜利,这部丛书将文学热点迅速地转化为文化热点,并且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至此“余秋雨现象”走上了商业的价值。

视听媒介参与建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听媒介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余秋雨的文学作品转入商业化运作之后,这种视听媒介的宣传则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大陆学者看来余秋雨是比较罕见的不拒绝视听媒介的文化人。其实从余秋雨的作品的起初我们就知道,余秋雨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人。他的作品起初借着《收获》期刊就在进行着宣传,然后其作品果然走上了商业的运作路途,那么对于余秋雨借助视听媒介进行宣传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余秋雨数十年来一直都在积极投入到电视中,并且随着网络在大陆的兴起,他还时常接受搜狐、新浪等大型网络媒体的采访,并且频繁地与央视和凤凰卫视合作等。余秋雨通过这种不断地在电视、网络上露面,很快的成为了文化名人,这样他的文学作品再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他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总之,余秋雨作品的这种市场运作在带来作品成功的同时也已经给余秋雨的文学作品烙上了独特的商业气息,这种商业气息已经成为了余秋雨创作的一部分。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文化运作方式可以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点,“余秋雨现象”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文化转型前沿的余秋雨的作品以及它的运作方式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在商业化的当代赢得了胜利。《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学作品被人们广泛地熟知,其写作方式等等也一度为人们所追捧。无论如何余秋雨的文学作品在传播学视域下赢得了胜利。

[1] 张建萍.青歌赛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J]. 当代电视. 2011(02):02-03.

[2] 余昌伟,周伟.睿智出位 婉约显胜——简评凤凰卫视《秋雨时分》[J]. 新闻知识. 2010(04):10-11.

[3] 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10-12.

[4] 蔡兴水,郭恋东.求真向善 革故鼎新—《收获》三代主编论[J].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5):14-15.

(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传播学
映雪红梅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论余秋雨的“苦旅”情结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