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思路探析

2014-12-11田卫蒙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民族融合

◎田卫蒙

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思路探析

◎田卫蒙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分析,指出推进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促进二者有机融合的原则和思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人文教育;融合原则;融合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照科学化、时代化的发展要求,人文教育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朝着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发展,探索新路径和新模式。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大学生艺术教育有机融入人文教育全过程,就成为创新、丰富、发展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一、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人文教育的结构性矛盾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如人文教育内容的单一、方式方法单一,人文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知与行脱节等问题,缺乏促进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这些导致高校人文教育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性的社会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失落的大背景下,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艺术教育领域,同样遭到了世俗的侵扰,受到了功利化、技艺化等不良心态的影响,徘徊于审美与道德的两难抉择当中。

二、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意义

1.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审美、导善、怡情、启智的功效,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的艺术性,提高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人文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趣味性有机融合,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沉浸在一种和谐高雅的人文生态中,提升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2.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构建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欣赏能力、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思和评价能力。

3.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增强人文教育的普适性,促使人文教育工作者创新工作思路,树立融会艺术审美的理念,掌握艺术审美的方法,提高人文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三、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学生的价值追求、实际利益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彰显人文关怀,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构建兼具艺术性和德育性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塑造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求是创新。统筹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目标、途径与内容、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主客观的协调统一,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为根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的鉴赏力,培养学生在各种不良诱惑前能够经受挑战。

3.坚持融合渗透。要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间的壁垒,在人文教育中融合艺术、审美方法,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精神,既避免因重技艺、轻人文而造成的道德缺失,又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的空虚无用,通过二者的融合渗透,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感悟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

四、创新人文教育形式,丰富人文教育内容

1.弘扬民族艺术,增强爱国精神。“在对以审美为特征的优秀民族艺术的积极思辨中,人们可以发现真、善、美,领悟到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涵养出优秀的精神品质。”在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融民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艺术中,如音乐、绘画、戏剧、建筑等,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学习民族艺术的过程就成为一个开启心智、修养身心的过程。人文教育中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资源,在给学生带来高度艺术享受的同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历史文化的悠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重温文化经典,培育民族情怀。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灿若星河,其中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理念、“和为贵”的共处之道等等,凝聚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近年来,百家讲坛引领了一股学习文化经典的热潮。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人文大讲堂,邀请文化学者讲学,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黄旭东.蔡元培与中国近代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4).

[4]田定湘.永远的民族艺术,永远的精神植被——试论民族艺术及其社会价值[J].湖南社会,2005(6).

[5]杨叔子.经典要诵读,诗教要先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人文民族融合
我们的民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多元民族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