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校园慈善文化探析

2014-12-11安琼琼

参花(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校园

◎安琼琼

建立校园慈善文化探析

◎安琼琼

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推动慈善文化进学校活动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实现自身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现实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校园慈善文化的建构迷失,探索现实发展途径。

慈善 校园慈善 慈善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慈善一直体现为社会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伦理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一种维系人类共在、共融、共进、共荣的文化纽带。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文化中心,把慈善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慈善文化进学校活动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实现自身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慈善文化发展意义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对高校而言,在塑造慈善文化方面应该要有所作为,应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并要主动、合理运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来营造校园慈善气息,培养学生对慈善事业的情感。校园慈善文化建设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高校办学宗旨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及健康人格的培养搭建一个新的平台,通过慈善文化建设来提升青年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公民,这对于学生踏入社会后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慈善捐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园慈善文化问题探析

造成校园慈善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有:(1)宣传力度不够,慈善氛围不浓;(2)缺乏正确的财富观,慈善理念陈旧;(3)慈善组织建设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缺失等等。而学校教育在培育慈善文化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目前校园慈善文化的建构问题表现在这几方面:

1.校园慈善文化问题的研究欠缺。

虽然对慈善话题的研究范围广,涵盖面宽,但触及到校园慈善文化问题的研究确是凤毛麟角,尤其是针对环境特殊的高校的研究十分欠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担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长久发展;大学校园也是知识的天堂、文化的集结地,加强学生们的爱心意识、培养他们的慈善信念将有助于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高校关注慈善度普遍较低。

高校中,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们对慈善表现得“精神萎靡”,关注度较低,爱心意识十分薄弱;高校校园里零散的几处爱心捐助点也显得冷冷清清,更有人是避而远之;这等现象很普遍。虽然有关慈善问题的研究有提及“培养慈善理念,一靠家庭,二靠学校”,可其仅限在对高校慈善问题粗略式的研究上,并且深入力度不够大、考察范围不够广;而且没有把它上升到文化层面,也没有更多更紧密地联系到时代特征和背景。

3.新媒体时代的校园慈善研究发展散乱。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媒体时代,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离不开媒介,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其对某种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体的出现势必会对高校慈善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方面产生新的动向和影响,同时,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本身就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将高校慈善文化置身于新媒体视域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途径探索

1.慈善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需要相应的宣传教育

首先要围绕学校日常工作来开展,使宣传教育活动有可依附的载体。在各科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合起来,使传统慈善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自然衔接;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的教学活动中,用传统慈善文化丰富行业职业道德的内涵;其次要把慈善文化的教育列人学校的各种计划制度,使慈善文化的培育有最基础的保障;结合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慈善文化融入学生社团文化,形成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公众舆论;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中,让学生把慈善意识转化为慈善行动,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善花”。

2.慈善文化的培育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学生慈善活动。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参政议政、咨询监督、沟通关系、繁荣社会事业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为发挥学生社团在开展慈善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生慈善社团组织。其次,要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开展校内外的慈善活动。通过社团成员奉献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自觉行为,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使自身的人品在奉献中得到升华,也使利他主义的精神在校园和社会上得到传播。

3.发挥校园慈善文化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慈善文化中“仁爱、利他”等思想观念能为人们提供从事慈善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要求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高校培育慈善文化的着眼点,体现在时代精神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普及神速,并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正是这种以交互性、开放性、隐匿性、便捷性等特征见长的新媒体,以其特殊传播优势为高校校园慈善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和平台,在高校环境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强大助推力,使得慈善文化的构建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它也为高校慈善活动、慈善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多样化的路径。通过慈善文化的建设来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公民,这对于他们今后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慈善捐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对发展高校学生慈善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逐步增强高校学生的慈善观念意识,建立高效慈善文化:

1.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慈善意识,积极主动关心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升慈善意识,积极主动地发掘较为实际的和创新的参与慈善方式,并投身其中帮助他人。注重参与体验的过程,注重在参与慈善活动时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用创新性思维来做慈善,传播正能量。

2.从学校慈善文化创立角度来说,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慈善的平台,做好宣传,给予当代大学生充分参与慈善事业的渠道,调动大学生参与慈善积极性。同时,在校内形成慈善光荣的氛围,营造慈善公益氛围,宣传慈善的本质意义,塑造大学生对慈善的正确理解。并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上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快新媒体文化内容建设,为学生思想道德培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搭建一个新的平台;除了在实际中举办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较为生动的慈善募捐、义卖义拍、志愿服务等活动,也可以在媒体端,比如搭建网络募捐平台、构设手机等移动终端慈善服务项目等,或者两者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公民道德意识和慈善理念。

3.从社会角度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慈善也需要整合全球资源。无论慈善投资、资助理念还是维护自身权益上,国内基金会正显出开阔的全球视角。民间慈善机构打开眼界实施国际救助,也是中国崛起的有力证明。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契机,建立校园慈善常态化,对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一定会推动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慈善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慈善的火把温暖世界。

现代大学慈善文化要突出真正的他者意识、普遍的休戚与共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观念。现代大学的慈善氛围、大学教师的慈善担当、管理规范的慈善引导共同构成了大学慈善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慈善文化建设要着力于大学生慈善观念的培养、慈善心理的引导和慈善行为的塑造。在现代大学慈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度挖掘慈善文化的意蕴,努力拓宽慈善教育的人文视域,积极营造慈善文化环境,由此而实现青年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环境的健康稳定并引领社会的和谐转型发展。

[1]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5年01期.

[2]朱东亮;社会责任感如何升华——从制度和道德层面透视慈善事业[J];开放潮;2004年09期.

[3]彭柏林;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伍运文;行为与文化: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动因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3期.

[5]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6]李茂平;论非营利组织道德教育的功能优势[J];经纪人学报;2006年01期.

(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校园
慈善义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