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左传》小国的礼制外交

2014-12-11冯卿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小国礼制郑国

冯卿

(延安大学文学院)

浅论《左传》小国的礼制外交

冯卿

(延安大学文学院)

春秋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那峥嵘岁月里演绎的是群雄争霸的一幕幕血腥。争霸的结果是强者更强,弱小的国家常常委曲求全于大国之间。而这些弱小的国家经过几番的被掠夺和兼并,逐渐被历史抛弃。然而在这“无义”的春秋史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小国家仍能周旋于大国之间,他们与大国抗衡的武器乃是大社会背景——“礼乐崩坏”下仍为人所重视的礼制文化。

春秋 “礼乐崩坏” 《左传》

春秋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那峥嵘岁月里演绎的是群雄争霸的一幕幕血腥。争霸实则是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来争取更为广阔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争霸的结果往往是一些较强的国家变得更加强盛,而相对小一些的国家便随着兼并战争的愈演愈烈而被不断瓜分,最终被历史抛弃做了养“花”的“春泥”。而在这些小国图存的道路上,他们采取的是避重就轻的策略,即不正面与大的国家进行军事上的交锋冲突,而是面对大国的无理蛮横以“道义”的力量——礼制外交来减少生存的压力。

一、《左传》小国的命运

《孟子·尽心下》篇云:“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征伐自天子出”才是正义的,才是合乎道义的,除此之外的“敌国”①之间是不能相互攻伐的,如果敌国之间相互攻伐则是无义之战。春秋这段历史正是诸侯割据争霸的历史,而争霸的过程即是“敌国”之间的掠夺和兼并战争,是无义之战——更不必说那些自下而上的战争了。故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即周天子统治下的诸侯王国各相安逸的日子已经越走越远,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之内异心四起,都为自己的将来“盘算着”,所以才有了如此之多的“非礼”之举,以至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更有出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局面。那些大国都是在吞并了若干小国家的基础上雄立着的,比如晋、楚;而次等国家则是建立在吞并更小的国家的基础上,比如郑、卫。这就有些“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意思。这就很容易形成一个以强凌弱的局面,且愈演愈烈甚至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问题就在于,大国和这些次等国家的矛盾。如果单靠武力要取得绝对性胜利的话,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大国除不得已而战,多是在政治上对小国施加压力以满足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由此看来,小国的生存命运确如累卵般岌岌可危,既要忍受大国时不时的战争威胁,又得向大国定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放之如今俗称“保护费”。这是不合理的“非礼”现象,然而弱肉强食本就是历史险恶的一面,它的书写只属于胜利者,失败者唯有服从更有何言。即便这样,小国会努力为自己争取一定的利益来减轻生存的负担。在小国的思维里,军事手段只是无畏地牺牲,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避重就轻,借助外交手段来达到目的。所以小国的外交辞令就在《左转》里显得尤为突出,也异常精彩。

二、“礼乐崩坏”与以“礼”制衡

周王室东迁后,实力式微,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此时东周王室基本上丧失了号令天下的权力,甚至沦为与诸侯国雷同或更小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土地、军事、文化以及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此时的周王室可以说是名存实亡,空有其壳而了无其实。然而,礼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规范言行方面的作用仍然存在,即便周王室已经衰微。虽然孔子感叹“礼乐崩坏”,但是“礼”在春秋时期仍然为社会所重,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尤其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中,礼的规范和约束力仍然不可忽视。因为周王室仍然存在,即使已经满目疮痍。周王室就像一杆大旗,只要旗帜尚在,就代表着周礼的时代仍然存在。况且一种文化还有它自身的惯性,它也不会随政治的兴衰而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说在那个注重礼制的时代,任何外交活动成功的前提首先必须要符合礼制。所谓的礼制就是周王室建立之初借鉴夏商的先礼所定制的适用于周王朝的,并且含有明显尊卑等级观念的言行规范。而在春秋时依然要符合它,毕竟重“礼”是有深厚的社会根基的,这个时期的大环境仍然是礼乐文化。

比如在僖公三十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于公曰:‘国子为政,齐犹有礼,君其朝焉。臣闻之,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此时齐国已经是北方强盛的大国了,齐国的使节庄子在争取小一些的盟国时并没有因国力的强盛而表现得骄横,而是谨小慎微,“礼成而加之以敏”,如履薄冰,以一种谦恭的态度尽力争取,显示出了大国风度。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臧文仲折服,才有后来文仲向其国君建议入盟的过程。整个过程我们能看到这种礼的存在。这说明大国和小国,失礼的一方都会招致非议的口实。所以当小国受到一些强横的大国非礼待遇时,较小国家的外交人员会以大国的要求是否合于礼制来与此周旋,可以说这是以柔克刚的最佳体现。

三、《左传》小国外交辞令与“礼”文化

由于小国的实力孱弱,所以多是借助外交手段来应对大国的无理蛮横。而他们在外交的过程中往往能掌握时代的脉搏,用时代的礼乐文化来制衡无礼的进犯。

《左传》昭公三十年六月,晋顷公病故,作为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国自然要派人前去晋国以表示慰问吊唁。于是郑国执政大臣游吉出使晋国吊唁晋顷公并为之送葬。当游吉达到晋国后,蛮横的晋人仗势欺人,反而强词夺理地指责郑国国君即郑献公没有亲自前来吊丧,晋人很不满意,于是晋侯派士景伯向游吉提出质问,而临危不惧的游吉作了这样的回答:

“诸侯所以归晋君,礼也。礼也者,小率大、大字小之谓。事大在共其时命,字小在恤其所无。以敞邑居大国之间,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岂忘共命?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唯嘉好、聘享、三军之事于是乎使卿。晋之丧事,敞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紼矣。若其不间,虽士大夫有所不获数矣。大国之惠,亦庆有加。而不讨其乏,明底其情。取备而已,以为礼也。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敞邑之少卿也。王吏不讨,恤其所无也。今大夫曰:‘女盘从旧’?旧有丰有省,不知所从。从其丰,则寡君劝弱,是以不共。从其省,则吉在此矣,唯大夫图之!”

从游吉的答语中能看出来他是以严正的周礼作为自己辩论的武器。他说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君是由于晋国奉行礼遇。正是由于晋君奉行礼,所以小者能事奉大者,而作为大国的晋国就要做到大者能保护小者。作为处于几个大国之间要道上的郑国,事奉晋国已经做到了“共其职贡,与其备御不虞之患”。其实他想说的是晋国对郑国则没有尽到保护之责,并不是郑国失礼在先。游吉接着申辩“郑国赴晋国吊丧的礼数向来有繁有简,均符合先王之制,即使吊周天子之丧也只有派大夫前往的情况。最后解释其国君尚年幼无法成行,自己一人前来是从其简,无可厚责。整个回答,雄辩有力,辞锋犀利”以至于“晋人不能诘”。再说,虽然郑国弱小,但是在周王室“健在”的体制下晋侯与郑侯作为周天子的臣子都是平等的,是地位对等的“敌国”。晋顷公病逝之后,郑国以礼吊唁合乎礼制并无越礼之行为,反而是晋侯凭借武力的强盛咄咄逼人,越礼在先。而游吉抓住了这一点,由此突破进行义正词严的辩说。于此可知,礼在外交辞令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国在邦交无援的情况下,小国以礼自救是多么铿然有力。进而也证明了,礼在春秋时代的被重视程度。设想如果晋侯置周礼于不顾,即是游吉再能言善辩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又比如僖公四年的齐伐楚召陵之盟。时为小国的楚国正可谓在剑拔弩张之际与齐侯据理力争。文载:“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故意让军阵开列,摆出架势,亮出自己所带领的联军的气势,并说他的行为旨在维持先君之好——虚伪的嘴脸尽显无疑。这很显然是想以武力来逼迫较弱小的楚国降服。而楚国使臣屈完面对齐桓公耀武扬威的骄横之态作出铮铮答语:“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他先对齐桓公的虚伪做出迎合式的对答,表示齐国的远道而来对楚国人民来说是莫大的福祉。随后齐侯更是不可一世地说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这时候齐桓公的正真实面目终于露出来了,他就是要明目张胆地以武力相要挟。而屈完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对答毫无媚态,铮铮铁骨尽显男儿本色。我们要注意的是屈完回答的关键,他是以这个时期被人认可的德行标准来堵塞齐侯的:“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而礼制社会中是讲究以德服人的,正可谓“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天下归心,众望所归,否则,再弱小的国家,即使全民皆兵也要抵御不道义的侵略。这是以礼对答的精彩案例,既显示出了楚使的机智和不卑不亢,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艰难的生存命运中是如何以柔克刚、以礼制人的。

四、结语

春秋时期诸雄渐次称雄、称霸,周王室的“天下”名存实亡,从西周而来的礼制受到了一定范围的破坏,因此孔子曾说“礼乐崩坏”。即使如此,礼制思想在春秋时期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依然是规范社会言行的有力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在诸侯争霸缝隙中的小国才得以在外交上以礼作为周旋大国之间的武器,艰难地存在着。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同受周天子统治的诸侯国,它们是同等级的,不分上下尊卑.意在说明“敌国”之间的战争是不义之战.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陈敦荃.《左传》外交辞令臆说——诸侯小国向大国抗争的重要武器[J].外交学院学报,1995(2).

[5]胡安顺.《左传》的辞令(上)[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6(3).

[6]周山河.论《左传》的外交辞令[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白瑞芬.《左传》外交活动体现的礼制[J].兰台世界,2011(3).

猜你喜欢

小国礼制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小国名企斯太尔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