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2014-12-11汪文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课教学模式

汪文奇

(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掀起了公共体育课程新改革的热潮,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围绕“以人为本”和“健康为本”两个核心实施改革。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陆续实施了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使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述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指在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等思想的指导下,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为主要目标,并按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班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创新形式,它把现代教育理论灌输在课堂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倡导自主、开放性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主导变为引导,更加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可选择性等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二、高校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开设项目存在供需结构非均衡

在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在一些小球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部分热门项目中,选课的学生比较多,超过了运动场地所承受的能力并受到体育教师专项的制约,并且像田径、手球等相对冷门的项目较少有学生选。面对这种现象,大部分高校别无选择,只能将部分学生临时调整到其他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做到自由选课,离真正的俱乐部教学理念相差甚远。

(二)硬件设施总量不足与部分闲置

由于高校连续扩招,每年入校学生在不断增多,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招生规模,其学生人均占有场地设施的比例不升反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数量与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硬件设施作为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现有的公共体育教学场地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由于实施俱乐部教学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室内场馆,而很多高校新建的场馆大多中看不中用,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尤其是南方雨水较多,遇上阴雨天气,学生上课困难。而在北方冬季时间较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教学场地与器材不足而影响正常上课,从而影响了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同时,许多高校还存在部分场馆闲置的现象,大多集中在八点到十点这个时间段使用,晚上十点之前高校很多的场地使用率都较低。

(三)师生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近几年来,虽然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行了网上选课,但学生对具体体育项目的开设与选择意向、教师的专项特点与教学特长等信息不能及时了解,缺乏畅通的了解渠道。由于同一项目由不同的老师担任教学,不同的老师其学历、职称、阅历、敬业精神等都会不同,这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将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最终常常导致的结果是由于师生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及时沟通与协调,从而使得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选上自己喜欢的老师,从而影响了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专项结构不合理,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现有的教师结构大部分集中在三大球类篮球、足球、排球及田径项目上,而小球像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教师非常缺乏。现有的小球项目老师也不是科班出身,都是半路出家的。另外,非常时尚热门的、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等,拥有这些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总体上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项业务不够广、不够精。在我国,经济社会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体育不断社会化,在健身、娱乐、休闲迅速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再局限于以往较为传统的三大球项目上,而更热衷于像攀岩、定向越野、街舞、体育舞蹈、瑜伽、形体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略显滞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开展的需求。

三、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深入高校体育体制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与高校体育体制的改革是相互影响和互为促进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取决于高校体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给予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二)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项目设置方式,转变为“上下结合”,以师生双主体设置俱乐部教学项目

在项目设置上,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专业结构和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进一步优化项目设置。首先,项目设置应面向未来,增加新颖性、娱乐性、趣味性的课程。高校体育公共教学除继续重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内容外,还应对现有的一些运动项目进行积极改造,重点突出其健身和娱乐的功能,并大力开发和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街舞、轮滑、登山等。更要注重开发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像舞龙舞狮、腰鼓、太极扇、扭秧歌等。其次,引进与聘请学生比较喜爱的项目的任课教师,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有了丰富的体育项目,更多的学生就能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体育课。

(三)加强继续教育进程,优化教师专项结构

大力开发本校存量体育师资资源,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通过学习前沿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挖掘潜力,努力做到在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过程中 “人尽其才”。也应做到在精通自己专项的同时,不断拓展其他专项的学习,尽可能做到一主多副,以应对学生对体育项目需求的不断变化。当然,学校也应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可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培训师资,一是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通过进修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鼓励在职教师考研考博,可减免其工作量,减免培训及读研读博期间的学杂费;二是引进人才,充实和改善教师的年龄、知识、专业和职称结构,以适应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发展的需要。三是本地或是就近异地的兄弟院校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以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项素质。

(四)加强与教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提高场地设施的功能效率,激活存量式体育资源

加强对现有场地和设施的管理,提高它们的功能和效率,加强管理和调配工作,充分激活存量体育资源,各地高校的经济状况和办学条件差异较大,现有体育设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即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也很难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建设所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因此,各高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要努力利用和激活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合理布局、改造和使用场地等。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学校教务部门的充分合作,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针对早晚时间段场地设施使用率较低的情况,可在此时间段开设课程,其实这个时间段很多学生也是没有其他课程的。从而可以分流一部分高峰时间段上课的学生,以此来缓解高校体育设施紧缺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的制约影响。

[1]王东亮.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16-117.

[2]周威,李寿荣.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3):28-60.

[3]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72-374.

[4]王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6,27(1):88-90.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体育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