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问题及策略初探
2014-12-11赵大刚朱莉
赵大刚+朱莉
摘 要:高师音乐院(系)作为未来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在声乐教学方面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应与时俱进,从声乐教学观念、教材体系以及评价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积极应对,以此克服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20-03
一、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角度讲,高师音乐院(系)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区别,音乐学院以培养专业的音乐家为主,在声乐技能和舞台表演实践方面要求较高,而高师音乐院(系)则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音乐素养。学生除了既要掌握扎实的声乐技能,具备良好的范唱和演唱能力,又要广泛了解教法及相关的声乐教学理论、音乐理论外,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由此,高师声乐教学更应注重师范性这一特殊定位,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效地进行声乐教学实践。
高师音乐院(系)作为音乐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在声乐教学方面日益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理念
现行很多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模式一味模仿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的培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音乐师资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音乐素质。就声乐而言,仅以演唱来代替专业教学方向,势必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较为扎实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之外,对演唱基础理论、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声乐教学论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音乐理论、音乐欣赏、作品分析、合唱指挥、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等课程也必须有相当的了解,不仅如此,还要了解包括文学、哲学等在内的人文课程,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轻视理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歌唱、教法理论教学等重视不够。由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或课时安排不足或不够恰当,或因实践活动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而无法转化为自身技能。有些学生对歌唱器官的构造及运用、教学教法等一知半解,在此种基础上进行歌唱,难免会存在盲目性。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教学中因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支撑而词不达意,不能切中问题要害,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中日高师声乐教学的区别为例,如日本宫城教育大学的声乐教学就十分注重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培养,在学习唱歌之前,先学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发声的意义、声音和声带的关系、声带的生理、发声法演唱基础理论、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声乐教学论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音乐理论等,还要学习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发声特点和方法、儿童的声带和音域、适合儿童发声练习的音型、儿童声乐教学法等,有如此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如此完备的课程设置,加上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这样的教学不仅更适合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要,也更易培养出技能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师资,为自上而下地实现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高师音乐院(系)从观念到课程设置则普遍缺乏对学生进行这些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基本功课也没有开设完备。目前,歌唱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占的比重很大,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领域,因此中国高师音乐院(系)在声乐课程建设方面,一要开设足够的时间,二要开齐相应的课程。日本宫城大学把声乐课程作为四个学年中每个学年的必修专业课,而中国大部分院校是把这门课程作为第一、二学年的必修课,第三、四学年的选修课(对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并且鲜有开设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论等相关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技巧和理论知识的培养外,日本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师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内涵的修炼并严格考核。他们在声乐课程的开设与考核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严重脱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社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包括实习在内的一些实践活动设置不够合理,无法使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学生声乐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锤炼,难免出现学生演唱水平尚可而声乐教学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学生进入教师岗位后课堂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不强,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等教学基本要求概念模糊,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缺乏应变能力。 (2)钢琴伴奏能力较差,弹唱技能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普遍,作为师资来说,这是不合格的。 (3)音乐实践是少数人的活动。如开独唱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音乐交流与组织方面,只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没有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目标,这些都为学生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后无法胜任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教材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1.声乐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缺乏权威的教材支
持。一方面使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不够方便,具有随意性,另一方面虽声乐教材版本繁多,但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因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出现盲目性,这些都不利于高师声乐的有序发展。
2.声乐教材内容结构单一。目前的声乐教材基本都是以歌曲为主,这样的教材难免以偏概全。声乐教材不应只重歌曲,而是应包括发声法、科学系统的练声曲、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歌曲的了解和学习等。
3.声乐内容应增加一些当代优秀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目前声乐曲集偏重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对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以及一些欣赏性的戏曲、合唱歌曲没有涉及,这会导致学生的曲目积累面狭窄。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1.当前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目前的评价方式是在学期末对全体学生进行横向评比,而忽略了学生个体自身的纵向比较。有些学生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步,目前的评价方式不能很好观照到这些情况。
2.传统教学评价执行者是教师,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话语权。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注重学生演唱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二、高师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根据目前我国高师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高师音乐院(系)应该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几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变和改革。
(一)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
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所谓声乐学习观,就是指人们对声乐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和基本观点。正确的、科学的声乐学习观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的内涵:一是内容结构,二是相互关系。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声乐技能技巧和声乐文化两大板块;相互关系主要是指两大板块内容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声乐技能技巧主要包括呼吸、语言、共鸣和位置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来获得;声乐文化主要包括与声乐紧密相关的思想、理论等要素,比如美学、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文化层面的东西一是可以通过开设的相关课程来了解,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性的拓展阅读学习来了解和积累,声乐技巧属于工具层面,它强调高超和规范;声乐文化则属于内涵层面,它强调底蕴和修养,二者在声乐表达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声乐技能技巧是工具,声乐文化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为声乐表达服务,两者之间一定要做到协调发展、相互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能只顾声乐技巧而忽视声乐文化,也不能只重声乐文化而忽视声乐技巧。因此,高师音乐院(系)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声乐学习观,才可能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因迷茫而不知所措或是被动的学习。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努力克服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首先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声乐教学思想观念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和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表明,高师音乐院(系)的有些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观念上也是有问题的,往往重视学生的声乐技术而忽视声乐文化,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观念里,技术至上,技术主宰一切,学生就是歌唱的机器,没有情感、思想和灵魂。用这样带有严重缺陷的观念来引领学生学习声乐,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一定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引领学生学好声乐。
(二)完善教材体系
根据前面已经阐述的关于教材方面的问题,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集中优势力量来编纂一套或多套权威的、科学的、系统的和规范的高师声乐教材。不断完善声乐教材的内容结构,在目前以歌曲为主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一些其他相应的内容;在教材使用层次上,可以分为主要教材和配套教材,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高师声乐教材体系。高师声乐教材体系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教材。
《歌唱学理论基础》,教材主要包括与歌唱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歌唱发声学基础理论,歌唱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基础知识,歌唱语言学基础等。其意义在于使学生在更加清晰理性的状态下学习声乐,提升声乐学习的品质和效率,进而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些知识是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技能学习的重要理论支撑,在声乐教材体系当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当中,这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很多高师院(系)还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靠声乐教师在声乐小课教学当中给自己的学生零星讲授一点,缺乏系统性。
《声乐目标解析与教学》,教材主要包括声乐目标的确立与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分解与衔接,声乐学习的主要策略与方法,声乐教学的基本要点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其他一些问题。其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确声乐学习的目标,了解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要点、方法,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打下基础。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当中,这部分内容受重视程度也不够,部分学生声乐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声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了解也很少,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这实际上也是师范性不强的一种体现。
《声乐作品》(基础版),本教材主要适用于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所选作品难度层次主要是中级以下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难度一般不大,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普适性特点。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等基础歌唱技能。
《声乐作品》(提高版),本教材所选作品难度层次主要是中级及中级以上的古今中外各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层次上是对《声乐作品》(基础版)的一个补充和提升。这些作品结构一般较大,演唱难度相对较高,适用于声乐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和声乐基础较为扎实的部分学生,目的一是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演唱技巧与表现能力;二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丰富曲目的积累。
《声乐作品分析与鉴赏》(可配CD),本教材系统梳理相关声乐作品的背景信息:主要包括声乐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介绍,声乐作品创作背景及演唱提示等。声乐作品主要来自于《声乐作品》(基础版)和《声乐作品》(提高版),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演唱之前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角色及作品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童声训练基础》,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期、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变声期及其嗓音保护,童声训练的要点和方法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选录部分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配合发声训练。
(三)建立发展性声乐评价体系
现行声乐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过分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声乐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声乐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声乐教学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性的声乐评价体系。
发展性声乐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评价的功能来讲,要逐步回归理性的价值取向——不能只注重甄别和结果,而要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学习声乐的整个过程;从评价的手段方式上来讲,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是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三是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从评价主体来讲,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能只评价学生,还要评价老师和教学管理;从评价内容指标要素来讲,要建构完备的声乐评价内容指标要素:既要考核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又要测试学生的歌唱基础理论,还要考查学生的艺术修养等方面。发展性声乐评价重在过程、重在发展,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师音乐院(系)一定要正确面对目前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努力从声乐教学观念、教材建设以及声乐评价制度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克服和改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紧紧抓住师范性这一本质属性不放,始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演唱技能,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R].1999-06-13.
[3]郭声健.守望音乐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