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岛风物】仙石塘
2014-12-11王锡均朱德松
□王锡均 朱德松
仙石塘,是琼海市石壁镇内一处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它坐落于下朗村委会所在地之北1公里处。仙石塘呈西东走向,西高东低,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呈壁状向边沿延伸,整个塘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因塘的面积大,稍有风起,总泛起粼粼波光,颇具特色。
当地村人说,这个塘的塘水从未干涸,遇上大旱塘水仅是水位落低。传说,古时有一年大旱,塘水水位落低,便有奇形怪石裸露塘底,有形似石桌者,竟也有石凳绕着这个石桌。某个天晴月明之夜,有人看见身着红袍,头戴青蓝巾帽的几位仙人,从天而降,围桌而坐,对月饮酒弹琴而歌。蓦然,狂风骤起,乌云遮月,一场大雨哗哗而至,只一刻时辰,石塘复又水满,把塘底石桌石凳等怪石淹没。在风雨来临之际,那几位仙人飘衣拽袖,飞天而去,这就是仙石塘得名之传闻。在这个塘前方兀自耸起一块有百余平方米的石壁,石壁南北各有一只硕大的五趾脚印,村民把这两个脚印称为仙人踩踏的印迹,这更增添仙石塘的神奇色彩。
村民从来未见有什么仙人现身仙石塘,但遇上大旱,塘水水位落低之时,倒是真的见到堆垒于塘底的怪石。其中,有一石柱,从塘底耸立高达三米,四四方方棱角分明,石面有如桌面大,石柱一面凿刻有“乾隆某年某月某日”八个苍劲楷体大字。塘水满时,石柱淹没于水中。村里人把此石称为单石。仙石塘之传闻以及古人在石柱上刻字之遗迹,可见仙石塘在清代早期就已是文人墨客赏临之胜地了。
即使大旱年头,仙石塘依旧水量充沛,就算水机连续抽上三五天,也无法将塘水抽干,过夜后又是半塘新水。其实仙石塘有一处水源,从塘头向西,有一条蜿蜒而上,长达一公里、宽约20余米,在石底陷落于山坡与田洋之间的大石沟。这条大石沟,由西而东,直通仙石塘,顶上连着一条流入万泉河的沟渠。因此,每当万泉河发大水,河水暴涨,洪水便顺着这条大石沟涌入仙石塘,再从塘尾流入毫毛沟顺流入万泉河。这种情景当地村民叫“溪水通塘”。
因为有水的滋养,仙石塘的四周,特别是塘北边靠近村庄的塘畔长满了各种林木。有根扎于水中,树身挺拔而起,枝叶参差被称为“水中皇后”的水秧树;有满身麟片有如铠甲,树干高大挺拔的海棠树;有叶色墨绿,每到盛夏季节,枝桠绿叶间便垂悬一摞摞红成一片荔枝果的荔枝树……这些树虬枝横斜,在塘边浮凸起层层叠叠,造出茫茫苍苍的一片莽林。有林就有鸟,赤颈白身的池鹭鸟,红嘴蓝身的“钓鱼翁”,时常在这片密林中飞出飞入。自然的生态,把仙石塘点缀得风情万种,令人叹为观止。
早在明初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蒙姓先民,就看中这个有水有石、水石相济的宝地,在塘边筑屋而居,并在岁月流淌中形成两个村庄。两个村庄的名称,均离不开一个“塘”字,塘北边横靠塘肚的叫“仙塘村”,浮凸于塘旁的一座岭体巨大的石岭之上。顺着“仙塘村”那个岭体,向东缓坡延伸至塘尾而形成一个平坦的地盘,正是“石塘村”错落有致排列的屋宇。这两村的屋宇,皆青砖青瓦,格木桁梁门窗,有前飘后廊,前庭后院,尽显两村村民生活的富庶。
石为侠骨铮铮,水为明达灵动。两村的村民共拥仙石塘,村民伴塘而居,枕石而眠,在漫长的岁月中,竟融洽了水与石的属性,具有水的睿智与石的刚毅之性格。以至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机智、勇敢、刚毅、无畏的英雄人物,在民间传颂,成为这两个村庄的荣耀与自豪。
先说蒙烈传,仙塘村人,抗日战争爆发,毅然入伍,亲赴粤北,参与指挥粤北中日大会战。不幸,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部队给予立功嘉奖,称为抗日英雄,其行为如他名字“何其烈也”。再说,蒙庆勋,仙塘村人,1939年10月日军侵琼期间,将100多名村民捆绑在蒙氏祠堂,以此威胁蒙庆勋出山投降,如蒙庆勋坚持不服从,就将其全部杀死。面对日军的劝降威胁,蒙庆勋立即回信日军军曹:“两国交战,与我村群众何关?以杀害我村无辜群众对我威胁,乃是阁下无能之表现。有本事即放了我村村民,你我两军在战场上较量。”这个日军军曹略懂中文,看了这封回信不禁哈哈大笑,便吩咐放了那100多名村人。蒙庆勋以一封信回复军曹,以犀利之语言,触着了这位以占领者自居而无比狂妄的日军军曹之神经,致使他放了100多名村民,显见蒙庆勋智慧奇绝之震撼力。
仙石塘是个灵性的塘,它天造地设,水润石蕴;它风物长宜,景致庄雅。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许多历史人文,为它的瑞丽添加了璀灿的色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杨居汉曾为仙石塘之靓丽所打动,留下一首《仙石塘》的律诗,诗曰:
枕岩载碧映芳菲,乔木羅天锁翠微。
鸟照镜中梳习俏,鱼游波里读霞晖。
青云吻柱悠悠过,鸿鹄凌霄款款飞。
最是先人神骋笔,一池烟雨遂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