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2014-12-11陈春勇
发现一
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优先考虑对方与自己在空间距离上的远近、对方的品德以及对方家长的修养,更愿意与距离较近的、有良好德行的、对方家长有较好修养的同学结成同伴关系。
发现二
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受个人交往能力、社会攀比风气、家庭交友引导、学校交往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个人交往能力特别是个人交往技巧的影响最大。
一、问题与方法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多,流动儿童数量上升。开展“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调查”,对于完善儿童同伴关系理论,帮助流动儿童克服不良同伴交往意识和行为,培养正确的同伴关系和交友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研所涉及的流动儿童,是指户口不在当前学习和生活所在地的小学和初中学生。考虑到北京为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区域,本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1 050份,回收1 000份,回收率为95.2%。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主观上,流动儿童选择同伴优先考虑对方的距离远近、个人品德和家长修养
调查结果显示,从主观上看,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优先考虑对方与自己在空间距离上的远近、对方的品德以及对方家长的修养。他们更愿意与距离较近的同学结成同伴关系,期待对方有良好的德行,同时希望对方的家长有较好的修养。
1.流动儿童最期待与距离较近的同学建立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建立在彼此接触联络的基础之上,较近的空间距离为同伴之间相互接触和沟通联络提供了便利和机会。所以,流动儿童优先考虑与同班同学交往,其次是同校同学和家庭住址较近的人。调查表明,53.9%、20.3%和18.8%的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会分别优先考虑同班、同校和较近的家庭住址。可见,流动儿童最愿意与距离较近的人发展同伴关系。
2.流动儿童更青睐与具有良好品德的同学建立同伴关系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所有流动儿童中,51.8%的流动儿童选择同伴会优先考虑对方的品德,27.4%和12.0%的流动儿童选择同伴会优先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和外貌性格。但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流动女童(54.5%)比流动男童(49.5%)更关注品德,流动男童(29.8%)比流动女童(24.6%)更关注兴趣爱好;流动小学生(54.5%)比流动初中生(49.1%)更关注品德,流动初中生(31.3%)比流动小学生(24.2%)更关注兴趣爱好。另外,真诚(42.4%)是流动儿童最希望其同伴所拥有的品行;与流动男童(38.0%)相比,流动女童(47.4%)更关注真诚。同时,流动儿童最想与平等宽容而非认真学习的人成为亲密伙伴。有41.6%和25.6%的流动儿童分别最想与“平等和公平待人”以及“宽容”的同学成为亲密伙伴,仅有9.7%的流动儿童最想与“认真学习”的同学成为亲密伙伴。
3.流动儿童更愿与家长修养较好的同学建立同伴关系
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非常关注对方家长的修养而非其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希望同伴的家长“和气待人”“热情”“文化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比例分别为51.8%、39.4%、7.1%,而希望同伴“家里有人做官”“家庭富有”的流动儿童比例仅有1.1%和0.6%。
以上结果显示,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优先选择距离更近的同班同学。这是因为,相邻或较近的空间距离可为流动儿童相互接触提供便利。
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首先关注的是对方的品德。可见,流动儿童已经意识到品德对同伴关系的重要影响。无疑,相似的德行和兴趣容易促成流动儿童较强的同伴交往意愿,而良好的个人品德对同伴交往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容易使彼此受到良性约束而便于双方交往的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双方形成稳定的同伴关系。流动女童比流动男童更关注品德,可能是因为她们比流动男童体力相对弱小,更希望通过良好的德行规则建立同伴关系;流动小学生比流动初中生更关注品德而非兴趣,可能因为他们不像流动初中生那样兴趣广泛,而更希望与德行良好的同学形成同伴关系。流动儿童最希望所选同伴真诚,这可能是因为,真诚比起热情幽默等品行对于维护同伴关系更为重要。流动儿童更愿意与平等待人而宽容大方的同学而非认真学习的同学成为亲密伙伴,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希望同伴与自己平等相处,彼此宽容理解,而是否认真学习、学业成绩好坏从很大程度上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
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对对方家长修养的关注超过对其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关注。这可能是因为,对方家长修养好,利于缩小流动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距离,而其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过高,流动儿童在交往时会感觉拘束或存在隔阂。
(二)客观上,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受个人能力、社会风气、家庭引导、学校指导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从客观上看,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受个人能力、社会风气、家庭引导、学校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受个人交往能力尤其是个人交往技巧的影响最大。根据调查,34.7%的流动儿童认为,对其同伴交往影响最大的方面是个人的交往能力,尤其是个人交往技巧。而仅有17.7%、12.5%、10.4%的流动儿童分别认为,对其同伴交往影响最大的方面是社会上攀比家庭钱财权势的风气、家庭的交友引导、学校的交往指导。可见,个人、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均有影响,只是具体影响及其程度有所不同。
1.个人交往技巧影响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有47.8%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选择同伴时,通常遇到的困难是“缺少交往技巧”,而仅有21.1%、18.6%、7.1%的流动儿童分别认为是“自己学习不好”“性格不够活泼”“自己是外地人”。
2.社会攀比风气影响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
调查显示,对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有最坏影响的社会风气分别是“攀比学生的名牌服装和贵重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攀比父母的钱财”“攀比父母的权势”,分别占到了39.4%、26.5%、20.2%。
3.家庭交友引导影响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
调查显示,56.5%的流动儿童认为其家庭“支持”其与同伴交往,但同时56.8%的流动儿童认为其家庭“不太关心其交友情况”;仅有13.8%、13.2%、8.9%的流动儿童分别认为“父母经常搬家”“父母自身的交友情况”“父母没钱或没权”影响他们与同学交友。同时,流动小学生(59.3%)、流动女童(60.0%)认为“父母不太关心其交友情况”的比例高于流动初中生(53.7%)、流动男童(54.0%)。
4.学校交往指导影响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
调查显示,38.5%和18.6%的流动儿童分别认为,“学校不太关心学生的交友情况”和“学校忽视对学生同伴交往的指导”,14.5%的流动儿童认为“学校对学生同伴交往的评价不恰当”。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对流动儿童交往的态度存在年级差异,认为学校“不太关心”其交友情况的流动小学生占44.3%,而流动初中生仅占31.3%;认为学校对其同伴交往“忽视指导”的流动小学生占21.5%,而流动初中生仅占15.0%。
以上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同伴关系受个人交往能力尤其是个人交往技巧的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认为个人交往能力,尤其是个人交往技巧对其建立同伴关系至关重要,其影响大于学校和家庭等其他因素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而学业等其他问题并没有影响自身同伴交往。
流动儿童家庭支持其同伴交往但对其交友情况关心不够,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家庭希望孩子在外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但由于自己的工作和生计,无暇过问孩子的具体交友情况。流动小学生和流动女童认为父母不太关心其交友情况的比例分别高于流动初中生和流动男童,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小学生和流动女童在心理上比流动初中生和流动男童更依赖父母,希望父母更多关心自己结交同伴的情况。
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对其同伴交往不够关心且疏于指导,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所在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学业等问题,相对忽略了关心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校对其同伴交往不太关心或疏于指导的流动小学生比例超过流动初中生,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小学生年龄尚小,同伴交往经验相对缺乏,更希望学校关心其同伴交往情况并予以指导帮助。
三、讨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在建立同伴关系时,主要受到来自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导流动儿童建立同伴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流动男童和流动初中生交友要全面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时更关注品德而非兴趣,且流动男童和流动初中生比流动女童和流动小学生更关注兴趣爱好。诚然,流动男童大多有好玩的天性,尤其流动初中生比流动男童了解更多兴趣爱好,更容易与兴趣相投的孩子形成同伴关系。但流动男童和流动初中生有可能在交往同伴时过于关注对方兴趣是否与自己一致而忽视对方的品行,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时刻提醒流动男童和流动初中生,教育和引导他们不要只顾与兴趣相投的孩子一起玩耍交友,更要在关注对方兴趣爱好的同时,注意对方的个人品德,引导孩子交友时注意全面。
(二)指导流动儿童提高交往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选择同伴遇到的困难是“缺少交往技巧”,远高于认为选择同伴的困难是“学习不好”“性格不够活泼”等的流动儿童的比例;大多流动儿童认为其家庭“不太关心其交友情况”,其中流动小学生、流动女童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学校还存在对流动儿童尤其流动小学生同伴交往不够关心和疏于指导的问题。为此,家庭和学校应当通过家校合作等途径,加强沟通联络,关注流动儿童交往,了解流动儿童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就交往艺术、交往方法、交往技巧等内容对流动儿童予以指导。
(三)引导流动儿童抵制攀比社会风气
调查显示,攀比社会风气对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有一定影响,近四成流动儿童认为,对其同伴关系有最坏影响的社会风气是攀比名牌服装和贵重电子产品,还有两成以上流动儿童认为存在攀比父母钱财和权势之风。为此,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节约,避免追求名牌贵重产品;学校应引导流动儿童树立正确、健康的交友观,消除爱慕虚荣心理,教育他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要“攀比”遵纪守德、文明交往而非通过“炫富”攀比钱财和权势;学校还要教育和引导流动儿童在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习惯,通过努力来习得本领,日后创造幸福生活。
(四)提醒家长提升自身修养
调查显示,家长修养而非其经济或社会地位对流动儿童选择同伴有显著影响,希望同伴的家长“和气待人”“热情”“文化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比例,明显高于希望同伴“家里有人做官”“家庭富有”的流动儿童比例。这就提醒家长,为了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作出表率,帮助孩子结交具备良好德行的伙伴,家长应注意提升自身德行和文化素养,多读一些有关文化修养、学校文化、文明礼仪、儿童心理等的图书;参与孩子的同伴关系,把孩子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对其热情接待,抽时间与之倾心交流,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与此同时,无论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如何,一律平等相待。
【陈春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