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特约评论员 陈文强:不要忽视乡土文化的现代传承

2014-12-10陈文强

今日海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脉乡土中华

文化是思想领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信仰依归和价值根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认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事实上,凡对一个地方寻根,必然会溯源到特定空间环境和历史发展轨迹上去。从本质上说,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总是按其地域自然禀赋成长起来,然后在特定历史不断融合、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根,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源。

“生于斯,长于斯”。比如,对于很多海南人来说,一些民风民俗和乡野俚语就具有鲜明的文化教化功能,延承着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关于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人们用“力做去力在”(海南话)来教育孩子不要吝惜力气、要勤劳敬业;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来讲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用“举头三尺有神明”或“往井里吐口水会遭雷公打”来约束人们的恶念促进善行;用“穷无三代富无两,富贵都如草上霜”来告诫人们为人要低调、惜福以及用“灯花不拨火不光,人到错时要人帮”来传达平等友善互助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是具有强烈地域个性特征、特定人群认知度高、传播自觉性强的文化载体,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中智慧和才能的结晶,蕴涵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基因和积极价值。正是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延伸着各个城市的文脉,夯实着国家文化的根基。

可见,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是现代文化文明的传播,都无法绕开地域特征,更不能忽略乡土特色,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梦里浮云、无源之水”,落不了地、扎不进土、生不了根。

因此,在新的时代语境里,更应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更加重视特色乡土文化的弘扬,注重延伸文脉、拓展人脉,让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文明“接地气”“通民气”。通过乡土文化的助推,让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的土壤里扎根、在每一个个体心里安家,让生活在这片美丽土地上每一个人不仅可以享受到现代文化文明的时尚、动感与豪华,也可以在精神的家园里“守得住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文脉乡土中华
亲近乡土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乡土中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