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依法治国与现代国家治理
2014-12-09本刊编辑部韩雪
本刊编辑部 韩雪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讨论的比较热闹,一些人企图在"历史语境"中探讨当代中国的治理路径,解决我们面临的治理困境。我个人认为讨论这一点很及时。因为对一个民族来说,过去、现在与未来肯定有着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在对过去的历史解释中寻求"现实的合理性"意义,就有可能掉入"历史文化陷阱"而丧失创新动力,有可能步入"历史循环"的老路。如果从这个高度来看待目前的中国改革,看待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要意义,我们的改革理论敷陈和治理路径就可能会比较清晰。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清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没有理清"国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学术界一直没有理清"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中国只有一种理论--儒家国学,"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知识长期依附于权力",知识是权力的奴婢。在这种历史因素浸淫下,加之长期以来的知识与权力的紧张关系,使得中国学者在研究或著文时都潜意识的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政治正确,学者为政治和政权代言,"假大空"不绝于耳,但与现实毫无补益;二是义理正确,喜欢引用前人的言语,将某些领袖人物在某个历史语境里的言论放在现实社会中"打语录仗",比如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的争论;最后一点才是"事实正确"。当然了,到了这一步,事实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可以任意摆布了。这种忽视现实的研究倾向,是一个大问题,致使谬种流传,至今毒害着我们民族的理论创新能力,窒息了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思想火花。
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一点,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类社会文明要发展,核心都在于知识,而不是权力。尊重这种社会发展常识、改变长久以来对权力崇拜扭曲的价值观,是每一个国人都亟需认识并且做出改变的事情。这也正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所在,人人理性的参与治理,国家才能更好。要知道,当社会灾难来临时,每个社会阶层都无法逃避,要共同承担责任,这是被人类社会多次巨大灾难所证明了的真理,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了60多年之后,阶级之间的斗争只能使社会凝聚力丧失,高度的"政治化社会"只能使社会更不稳定,这是以往社会形态发展所证明了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治理并不是某一阶级的责任,而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对于这一点本届政府已经看得非常清楚。
在我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呢?其核心内容就是民主和依法治国。中央计划通过15大领域的60项具体改革,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确保到2020年使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从而把"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或制度的"结构性重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民主、民生、和谐"的核心价值,达到社会主义社会长治久安目的。
国家治理过程,本质上是权力运行过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讲是一个政府职能合理到位,政府权力边界清晰,公共权力不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科学治理体系,是一个严格按照"依法治国"原则而运行的规则治理体系,是一个依据人民民主原则,实现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政治过程的民主治理体系。
因此,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第一个就是实现权力体系的现代化,最近两年来,中央不断推进的"八项规定"、"反四风"、"群众路线"、"反腐败"、"减少审批项目,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政府相关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等举措,都是为了让国民信任权力体系,清除体系中的贪腐毒瘤、缩减体系运行费用、转变体系运行模式,打造一个廉洁、廉价且有效的现代化权力体系。
第二个内容是依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这也正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任何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法治体系,是一个政府、社会、个体都按照宪法法律行为的"规则体系"。四中全会是三中全会的延续和具体化,在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或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顺理成章。没有法治作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在我看来,四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关键就是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团体、法人、个体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从理论上讲,现代化的法治体系是一个"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的权威体系。"依法治国"是指采取法治和规则的手段治理国家,"以德治国"则是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前者是现代国家的特征,后者则是传统国家的特征。当每个公民都首先遵守规则,而不是只谈道德,国家才能稳定、和谐、有序和安全的发展,道德也会自然回归。
第三个内容是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特征,可以说,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改革全过程,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让改革价值和目标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国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的"基本抓手"。只有始终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原则,我们才能最终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一个内容是民生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过去三十余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让世界为之震惊,但如今中国改革面临着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让国民分享这些成果,公正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
结构决定功能,在推进治理体系或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治理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提升,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指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公共财政与预算能力,以及选人、用人能力的现代化。在我看来,为实现这些,政府首先必须有公共精神或者称之为"公信力"。政府只有有了公信力,才会具有权威性,只有有了权威性的政府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其次是依法行政或政府履行自己职能的"责任能力",成为"负责任"的政府,这才是彻底解决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药品安全等事件的关键;第三是政府的"执行能力",出台的政策要能够有效落地才能发挥作用;第四是政府的"监督能力",政府转型、权力下放后要做好监督工作;最后是政府的"服务能力"。
未来五至十年,中国将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转型,也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才能实现社会运行的平稳、有序,以从容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生态和发展环境。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