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2014-12-09刘梦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英译

[摘 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其英译更是对中西方文化、文学的交流与融合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汉语成语中极具代表性的动物类成语为例,通过深入地研究汉语成语英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对汉语成语英译的可行性、规范性进行梳理与解码,寻求最大程度的贴切译入语,以最大的可能性解决最大的不可译性。

[关键词] 汉语成语; 英译; 可译性; 不可译性

引语:汉语成语是表达汉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1)汉语成语非常发达,含义丰富,应用在社会生活诸方面。同时,汉语成语也成为外国人理解汉语的很大的障碍。而汉语成语占有很大比重的动物类成语,目前学者对其进行的文化内涵分析较为零散,更不说英译了。在当今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中,如何准确、恰当、充分地将汉语成语翻译成对应的、等值的英语表达,不仅是弥补中外文化缺失的重要工作,更是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键。

翻译可译性认为,人类思想具有共性,不同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因此,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不可译性认为,因为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形式,所以目的语不可能准确地完整地再现原文。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西方翻译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的重要论题。但是,研究表明,高妙的翻译就是在看似不可译的情况下将其译出。首要问题不是形式或音韵的问题,而是准确传达内容。“不可译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今日之不可译,明日可能成为可译。”(2)(P. 2)

一、可译性:随着历史演进,文化嬗变,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所使用的语言结构、语言背景、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一致性,在表达概念时存在诸多共性,在这些共性的基础上,语言的可译性会普遍存在。张培基在《习语汉译研究》指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代替的。” (3)(P. 32)

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因为许许多多相通的文化思维,运用直译的方法便可实现源语和目的语恰当的言语转换。而汉语成语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动物类成语,通过各种动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寓意来构成成语的实际意义。中西方也因同一的思维规律对一些动物有着相同属性认识或相似的内涵联想。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猪”,汉语中,猪代表了肮脏、懒惰、堕落,形容一个人胖会说其“胖得像头猪”;英语也有同样的表达as fat as a pig。又如,在英汉语中,“狐狸”都会用来比喻狡猾,“公鸡”也会用来比喻高傲。

动物类汉语成语运用直译法翻译的例子很多,如:

骑虎难下 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蜂拥而至 to swarm like bees

如鱼得水 to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4)(P. 511)

在以上动物类汉语成语的译文中,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源语的比喻、形式,非常完整地将源语意义展现给读者。目的语原封不动反映源语的文化信息,形式上也反映汉语四字成语的铿锵有力。如“骑虎难下”,这样的含义与目的语表达进退两难dilemma十分相近,使受众能够从目的语中感受到源语风貌,实现异族文化特色的传播。

二、不可译性:英汉语的符号系统、语义表达、修辞手法等存在差异,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在这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语言符号。因此,在语言层面上,英汉语便存在着普遍的不可译性。由于中西方民族社会、文化等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差异,如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宣扬表现自我,中国则提倡群体性文化,主张集体利益至上。这些文化差异会带来价值观的不同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因此,文化层面上,中西方的文化使得两种语言存在着不可译性。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语言物质形态为不同的语言注入其独特的灵魂,而语言形式特征基本上是不可译的,但是语言的交流是必须的、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个别成分看成其它成分、与整体相联系的东西,准确把握住这些绝对不可译或相对不可译的可译性潜势从而化不可译为可译。在动物类汉语成语中,有许多语言形式上貌似不可译的案例,可采用科学翻译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转换,实例如下:

音律与不可译:从语音角度看,英汉语差异很大,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没有声调,只有升降的语调;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英语是多音节语言。汉语语音特点对语言的韵律构成有很高要求,在将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时要实现这种音律形式上的对等是较困难的。如:

蝎蝎螫螫:to dispute over every detail

虎虎生威:be majestic as a lion

两例中,一个采用AABB叠音形式,另一个用了AACD的音律形式。这在翻译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对等的。因此,“蝎蝎螫螫”采用了意译,即形容一个人婆婆妈妈,在琐事上过分地关心、怜惜。“虎虎生威”采用了替换译法,将汉语的“虎”换成了英语的“狮子”来表达原文形容一个人像老虎一样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势。

修辞与不可译:汉语成语短小精悍而饱含寓意,而这种寓意传达绝大多数都需要借助比喻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基本上是不可译的,需要借助其他翻译手段进行转换。如:

前怕狼,后怕虎 be plagued with all kinds of fears(5)(P. 23)

狗彘不如 meaner and lower than a swine

“前怕狼,后怕虎”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前”一“后”,比喻一个人顾虑太多。目的语无法实现工整的对仗,便采用意译的手法表达源语含义。“狗彘不如”采取直译加意译手法,目的语再现比猪更刻薄更下流的形象,从而传达源语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卑劣。

字义结构与不可译:英汉语字形排列千差万别,此处仅用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数字结构进行举例分析。在动物类汉语成语中,经常会用数字来表达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大小、差异、对比。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rope.

九牛二虎之力 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 tremendous effort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人一旦遭过一次伤害后,就害怕类似的事件。译文中,采用意译手法,省略了汉语中具体时间表达,抓住该成语核心内涵进行翻译。“九牛二虎之力”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手法,从而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

(二)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

不同的文化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不同,造成语言的不可译。针对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性的问题,可以用以下翻译手法:

意译:初生牛犊不怕虎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投鼠忌器 fear the repercussions of certain actions

英汉语在许多情况下传达同一个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人们会运用注重语意更胜于语言形式的译法进行翻译,即意译。这样,更符合英美人的主流价值观,更贴合他们的理解方式。

直译+注释

鱼龙混杂 dragons and fishes jumbled together –The bad became mixed with the good.

井底之蛙 a frog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 a person with a limited outlook

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原语言的风貌又准确地向读者表达其含义,是归化与异化的同时体现,更大程度上实现翻译的等值,也使汉语文化成功移植到英语中去。如“鱼龙混杂”倘若译文仅仅直译出是鱼和龙混在一起,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真正的寓意,这时再加入注释表明是好的和坏的混合,便十分易于理解。

替换译法

虎口拔牙 beard the lion

虎头蛇尾 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

害群之马 the black sheep

历史的积淀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形成丰富的成语习语,在对动物类汉语成语的翻译中,我们也同样可以采取英语中相似的英语典型、典故、范例或习语进行替换。如“虎口拔牙”中,我们把汉语的“虎”替换成了英语中的“狮子”从而更符合英语文化中凶猛的动物形象。

直译+意译

望子成龙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偷鸡摸狗 whore like rutting dogs and fowls

人心不足蛇吞象:A greedy man whose heart is not content is like a snake which tries to swallow an elephant.

为了既保留原语形象,又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意,而又比直译加注释的译语更加简洁,译者会选择直译加意译方法。如“望子成龙”, “成龙”意思就是成为一条龙一样飞黄腾达,倘若直译hope ones children will become dragons,“龙”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怪兽而并非像中国将龙当做神圣的图腾,因此英语读者便无法理解其中真正的内涵,这里“望子”直译,“成龙”意译,共同构成了译文来表达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的含义。又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译语大部分采用直译,greedy一词简短有力,一语中的,则采用意译将“贪婪”含义融入译文,充分表达了该汉语成语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的深刻含义。

结语:由于英汉语差异和英汉语民族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译性是存在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不可译性的限度也在日益缩小,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寻求最大程度的贴切目的语,以最大的可能性解决最大的不可译性,从而加深英美人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促进汉语成语的翻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艳.浅谈英语成语语汉语成语的一致性[J].辽宁:辽宁科技大学,2009.

[2]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培基.习语汉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刘德超. 汉英双解常用成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施正信.汉英成语词典[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项目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大创项目:汉语成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以动物类成语为例,项目级别:省级,编号:S201410656036

作者简介:刘梦玥(1992—),女,河南省开封市;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英译
《论语》英译选登
《论语》英译选登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