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避免新闻报道失实

2014-12-09兰英新

记者摇篮 2014年12期
关键词:领导材料

兰英新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刚刚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年轻记者来说,却是个需要认真解决的工作作风问题。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一些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有的是从典型经验材料中的截取,有的是业务部门向上级的汇报,更多的是被采访者按照采访者的意图自我理解提供的,而不是经过记者本身多方面、多角度的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出来的真正的第一手材料。新闻也就成了“道听途说”的产物,或简报经验材料的剪辑了。

新闻写作当然可以从“捷径”中获取一些线索,得到一些事实材料。但是,我们的新闻报道是向观众、听众传达真实有价值信息的。因此,记者决不能让被采访部门或个人以及现成的材料堆“牵着鼻子走”。站在“池边”不下水,既抓不到“活鱼”,还会失误,往往不能真实地再现事物的本质,难免造成事实夸大、失实,或以一点带全面,不能给观众或听众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感受。比如,去年辽阳县有一个乡镇,在大雨过后,仅有一块河边地被水淹了,面积并不大,而一位年轻的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就报道出了“××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当地群众遭灾不减志,奋起抗灾夺丰收”。仅因局部一小块雨水,报道出特大灾情,当地群众反映说“这报道说得太邪乎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却引起当地群众对电台报道的质疑。由此可见,造成新闻不真实的原因,主要是记者在采访时道听途说,采访不深入,没有反复核实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新闻报道失实呢?我觉得应该解决两个方面问题。

一、不要让客观来适应主观

采访,拆开来讲,就是采集和访问,向谁采集?向谁访问?向群众。因此,采访就是走群众路线,就是调查研究。但是记者出来采访,常常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毫无疑问,上级给的任务应该完成,但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实事求是,要按照实际事物去报道,按照实际去追求真理。就是说,这个先进人物有什么成绩就说什么成绩,有什么缺点就说什么缺点,不能因为上级说了要报道,就一味提高。这个乡镇哪一点群众路线做得好就说哪一点好,不能什么都说好,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记者在事实面前要敢于坚持真理。真实地反映出客观实际,而不是一味背着上级给的任务硬要客观实际来证实,我们就能够在大的方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二、不要轻信书面材料

一个记者在采访一个人物和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尽可能地查找一些有关书面材料,了解一下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采访准备。但是必须明确,这些书面材料只能起参考的作用,而决不能轻信,不少新闻失实的原因就在于照抄材料。有过这样一个痛心的笑话,某单位由于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发生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这个单位为了宣传,同时也为了安抚职工,写材料时竟伪称他们那里出现了一起可歌可泣的值得学习的好典型,而且居然有人据此写了报道。

书面材料之所以不可轻信,容易失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书面材料上的东西,往往是经过多少人手一级一级上来的,不仅不是第一手材料,连第二手第三手都谈不到。而写材料的多半是单位的“秘书”,他们既不是客观过程的参与者,也不是目睹者。这样的材料怎能保证事实完全准确无误呢?另一个原因是,写材料的人往往是领导让他总结什么就总结什么,让他怎么总结就怎么总结。这样,就要看领导的作风了。如果领导无实事求是之心,那么材料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此外,有时不同的部门对同一事物的分析由于他们强调的方面不同,也会出现片面性。最近,有这么一个企业,由于企业转型,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出口产品越来越多。发改委在总结这个企业的经验时,指出的是由于实行了改革,落实了责任制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工会在总结时,指出的是由于领导关心群众生活后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商银行在总结时,又着重强调是由于发放了技术改造贷款后取得的成绩。总之,到底是什么原因,要看谁来写这个材料,给谁写这个材料。因此,如果记者一概不加分析地去相信这些材料,自然难免吃大亏、上大当。

真实是新闻的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涉及新闻媒体的生命,而且涉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真实是新闻的魂,老靠看看材料,打个电话,甚至找人谈谈,吃别人嚼过的剩馍,而不迈开双脚到现场去调查,亲眼看看,获得第一手材料是不行的。■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领导材料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院领导简介
最美材料人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我家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