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源头活水来

2014-12-09叶青

记者摇篮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方针作风工作者

叶青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20多年前,当时党中央的一位主要领导,在全国新闻研讨班上向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期望。20多年过去,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等方面,包括我们新闻媒体机构、传播手段和从业人员队伍,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面对这些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以下简称“两到”)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无论20多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没有改变,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新闻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没有改变。

落实“两为”必须坚持“两到”

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由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两为”的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作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必须是毫不动摇,一以贯之的。

坚持“两为”,当然离不开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离不开各新闻机构的组织实施,但更离不开的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没有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没有他们的编采实践活动,“两为”便无法生动具体地体现在各种媒体上。而他们的实践活动效果大小、深浅,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取决于“两到”的自觉性和深入程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包括具体政策、法律法规,是要贯彻落实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的,是要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行动指南的。而离开了生活和群众的新闻宣传,自然难免隔靴搔痒,浮光掠影。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偏、急、浅、空”,也往往由此产生。

现在,一些从事新闻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为了完成报道任务,整日似蝴蝶上下翻飞,沉不下心来到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观察、倾听、了解、思索,很难有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报道产生出来。尤其是今天,我们党和国家正进入“改革深水区”,如何去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党中央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决策,去引导和鼓舞人民群众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去激发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新闻工作者落实“两为”方针的重中之重。而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仍然必须提倡和坚持新闻工作者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离不开坚持“两到”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唱响主旋律,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指引,着力宣传报道能够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东西。

但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思想认识上,有两点是需要澄清的。一是认为正面宣传为主,就是指党委、政府和各大机关的会议、讲话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的数量大、位置显。于是,与此相关的大事小情、综合消息、大块文章一起上。而我们的编采人员处理诸如此类的报道,相较于深入基层、生活和群众去抓取有针对性、指导性、生动鲜活的东西,要省心、省力、省事得多。二是认为正面宣传为主,只要做到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批评揭露相比,在位置上占主导地位就行。其实,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效果上。我们只有在坚持“两到”中,一方面充分宣传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英雄业绩,形成了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舆论主流,另一方面又深切反映了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这才算比较完全而真实地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方针。

现在,广泛流行于宣传领域的一句话,叫“输送正能量”。所谓“正能量”,应该就是能引导和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世界观的东西了。那么,它来源于何处?又怎样输送呢?从近期的传媒中,我们看到了弟弟代亡兄、妻子代亡夫还清债务的感人情景。它表现出的是至诚至信的中华美德。而最美的乡村女教师,则体现了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而其中的弟弟、妻子、女教师,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他们出现于何处?在基层、在生活、在群众当中。这里,就是正能量的源泉。要输送出这样的正能量,我们就必须深入其中,先接受其感染熏陶,再加以总结提炼,然后传输给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而这,不正是我们坚持和落实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途径吗?

坚持“两到”是新闻队伍建设之本

坚持“两到”,不仅是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两为”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需要,更是新闻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差不多同时进入新闻队伍,有的写出了既有深度又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有的却不去努力反映在改革和建设中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事迹,甚至文风语言也追求诡谲怪异,越来越脱离生活和群众呢?关键在于作风,在于是否坚持了“两到”。就新闻队伍的状况而言,确实存在着理论、思想和业务都亟待提高的问题,但令人感触更深的是作风问题。例如,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传统,很少有人再提。有的甚至在工作中夹杂着个人的利益考虑,见有利处则钻,见无利处则躲。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的作风问题,首先是个思想问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表现出什么样的作风,而作风反过来又影响着思想。

新闻队伍理论和业务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学习。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是学习和提高的途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

新闻工作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掌握而掌握,而是为了更准确、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人民群众如何把它变为具体实践的。而新闻工作者在反映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得更深刻、具体的理解,因而也就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丰富知识和生动语言,正是使我们的新闻宣传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笔者进入新闻队伍十多年,最深切的体会是,漂浮在上一事无成,深入下去必有收获。记得刚到报社,为追求见报数量,完成定额,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跑会议、听讲话上,疲于奔命,却业绩平平。这时,一位新闻前辈告诫说:记者不能当蝴蝶,而要做蜜蜂。只有在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百花园中细细地观察、选择、体验、采集,才能酿出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甜蜜。此后,笔者逐渐变漂浮为沉潜。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为一名负责医疗卫生报道的记者,同奔赴灾区的医疗队一起工作数月,写出了包括省级好新闻在内的大量稿件,并被授予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近几年,正是许多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新老交替时期,一大批年轻人充实到了新闻岗位。在这样一个时期,大力提倡并切实坚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党和人民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寄予厚望,而逐渐成为各新闻单位骨干和主力的年轻同志,正是新闻事业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肩起重任,能否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除了正确的理论、路线指导之外,很重要的便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而他们素质的提高,无论是理论、思想或业务、作风,都离不开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过去是,今天和今后仍然是新闻工作者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条必走之路。■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

猜你喜欢

方针作风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