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绝不仅仅是节约
2014-12-09矢弓
□矢弓
2 0年前,民间就有段子,某些官员:一口酒喝了一斤油,一顿饭吃了一头牛,一屁股坐了一栋楼。一屁股坐了一栋楼,是形容公车浪费和腐败。如今中央八条规定出台,公款吃喝受到遏制,嘴巴管住了。公车改革意见出台,开始治理屁股底下的腐败了。
今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公车改革正式启动。按照新方案,取消了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20年。中国到底有多少公车?有人戏称,这将和男人的钱包、女人的年龄、报刊的发行数一起,归入中国“四大秘密”的行列。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后来一边进行车改,一边购进公车,可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2006年则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而今年开始的公车改革,据分析,如成功能节省资金1500亿元。
摸着石头过河,海南早在10年前就在澄迈县试点车改。据当时媒体报道:该县车改后每年发放的公务交通补贴费总额为999.84万元,相比将节约465.06万元,下降31.75%。据此测算,澄迈县当时的公车耗费当在1400万元左右。海南18个县市,全省每年公车支出至少在两个亿以上,占全国公车消费2000亿元的千分之一。这个绝对数字虽不大,但用版图、人口和GDP平摊,还是惊人的。当年澄迈车改每年补贴近1千万元,改掉了192辆公车,平均到每辆车5万元,这个补贴标准与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适应的。当时澄迈车改没有进行下去,与全国的大气候有关。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现在中国取消公车已经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改革的环境。不是应不应该改革,而在于怎么改革。过去公车改革一次一次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者同时又是被改革者,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没有“朝我开炮”的牺牲精神。播下龙种,连跳蚤都收获不到。
公车改革,虽然目的是节约,但绝不仅仅是个节约的问题,更是一个取信于民的问题,与反对“四风”、遏制腐败紧密相连。如果这项改革虎头蛇尾,或者像过去推行的改革方案那样,非但没有减少财政开支反而变相增加了公务员的福利,一些实权派车补照领,公车照坐,或者车补成了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今后就不再下乡,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着视频搞调研,这个改革就失败了。如果公车改革失信于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公车改革,势必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和禁止公款吃喝一样,一些人习惯了以前的不正当福利,早已把嘴巴上的享受和屁股底下的腐败,当成了自己应得的待遇。有调查表明,社会上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超过50%,有人还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一些人看来,任何改革,都只能做加法。以口袋划线,能装口袋改革马上办,装不了口袋的改革看着办,需要自己付出代价的则拖着办,甚至顶着不办。没有公款宴请了,有人矫情说官当得没意思了;没了公车和司机,一些人就借口待在办公室里不出去了。这说明,改革进行到深水区,民意早就过了河,有的人还在装着摸石头。没有一定的压力,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不在后面猛击一掌,一些人在公车改革的试卷面前是很难及格的。
公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观念改革。办公事就得坐公车,公车可以私用,但私车不能公用。门口的保安看公车牌敬礼,让社会车辆到另一边登记,对骑自行车来的就不让进门。公车改革之后,汽车只是众多交通工具的一种,绿色低碳出行应该上行下效,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乐观地估计,如果今后人们能在公交车上遇到厅长处长,那公交车就不会不准点了;如果公车减少到一定的数量,城市拥堵问题也会有所松动了;如果上管住了嘴巴,下管住了屁股,今后官员们的健康问题,“三高问题”,说不定也有望解决了。
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公车改革,覆水难收,我们没了回头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