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2014-12-09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
“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出访印尼,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的设想。今年,“海上丝绸之路”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虽然刚刚开始,但海陆并举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海洋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亚地区作为连接欧洲大陆的战略通道,将充满活力的东亚与资源丰富的中亚连接起来,其互补潜力相当巨大;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得以进入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战略通道之一。这两条“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历史与现实、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概念交汇,更意蕴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态势,契合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工作思路,这同样适用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陆“丝绸之路”战略的互补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面,它还深刻表明中国对国际文化交流与国内经济安全的多重考虑。以此谋求区域合作的深化、减少彼此之间的战略误判,期待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亚太经济发展和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和平发展,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谋划。
海南有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优势
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南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依蒋定之省长所言,“全国有八九个省、市、区都提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但海南的优势是突出的、独特的。”
首先,海南一直是我国联系东南亚的最前哨。从区位优势来看,海南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地理枢纽,在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多方区域合作中扮演着承接东南西北的独特角色。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航线(东洋航线、南洋航线、西洋航线)其中两条都经过南海。当前,全球三分之一、我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国际贸易都要通过南海。
其二,海南与东盟的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2013年,东盟成为海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增速居我国沿海省市首位。海南的成品油、机电、纸制品、化肥等深受东盟欢迎;东盟在木片、椰果、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种植、加工和农业产业化方面与海南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其三,海南还具有传统的侨乡优势。海南是全国第三大侨乡,在东南亚有琼籍华侨300万。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是历代琼籍华侨的赤子之心。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侨胞的作用,通过争取特殊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的华侨资本和企业,使华侨资本和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形成深度融合,引领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金融、贸易、电子商务、教育、旅游、健康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进一步密切与东盟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以此进一步走向全球。
海南要积极参与和服务好“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
一是要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扩大与东南亚各国的货物贸易,开辟旅游、渔业及远洋航运合作,使海洋经济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例如,加强渔业资源开发与深加工技术合作,提高渔民的捕捞技术、资源利用效能;加快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在海上钻井平台和海底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将我国的庞大市场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展开深度合作。
二是加快推进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作用。如加快海陆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对接、资源平台和海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跟进,形成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有效合作机制,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高水准的服务保障,促进跨境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海上丝绸之路”的金融服务和保障能力。
三是把三沙的建设同“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和南海海域安全。如与周边国家共同打击海盗、打击违规用海、监管好海洋生态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并行不悖,三沙要站在维护国家海权和参与、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最前沿。
四是扩大海南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影响。如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和国家领导人三亚接见外国元首在全球外交层面和民间交往方面的特殊影响,加强宣传,使海南成为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展现“中国梦”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双边和多边机制,促进由相关各方共同组成的国际合作,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避免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大局。
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海南丝绸之路的未来蓝图,我们认为应该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这与习总书记要求海南“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