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期倒逼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2014-12-08韩光聚
韩光聚
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强化了其与实体经济的动态互动
我国经济增长从2010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行调整状态。经济下行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效应关系密切。
一是信贷制度的亲周期性。商业银行具有普遍的“短视性”,其决策倾向于依据当前的经济环境而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现行的信贷制度对商业银行决策行为影响较大。商业银行贷款损失风险的天然滞后期通常在一年以上,这种滞后性与信贷盲目扩张决定了经济调整期信用紧缩的必然结果。紧缩期借款主体的道德风险概率更大,商业银行出于贷款安全性考虑,也会紧缩信贷规模。
二是会计制度的亲周期性。商业银行倾向于低估小概率负面事件,经济快速增长时准备提取不足,增速下降时对损失准备的要求随之增加。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计量”规则,也会造成经济萧条期,因资产价格下跌,致使企业借贷及投资进一步萎缩的结果。
三是政策执行的亲周期性。以利率政策为例,我们对2003—2013年间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利率变动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依赖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状况以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银行资产规模越小、资本充足率越低,其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越强。
四是监管约束的亲周期性。经济调整期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暴露增加,最低资本要求相应增加,迫使银行的信贷决策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被动变化。大量的实证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现出较强的亲周期性,投资、信贷与政府行为具有高度的同步性。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能够有效解释投资、信贷与政府行为一致性变动的态势;同时,三者的同步变化也是商业银行亲周期效应存在的佐证。
经济调整对商业银行 持续稳健发展形成的较大压力
經济“新常态”不回避“新问题”的存在,比如产能过程矛盾更趋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凸显,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增大。虽然“微刺激”确保政策托底、不滑出下限,但这些问题会长期存在。
(一)利润增长的压力。一是存贷利差收窄。经济调整期,央行倾向于逆周期利率政策,进一步收窄利差空间,利差减少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二是流动性成本上升。在经济调整期,由于投资者避险意识增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配置收益相对较低的证券投资工具的压力加大,致使银行的利息收入相对下降;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会随着流动性供给增加而持续走低,也给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收益损失。三是净息差持续下降。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随资产收益率下降而逐步收窄,但到2014年以后,虽然资产收益率上升,但赶不上负债成本上升的速度,净息差呈快速下降态势。目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从2011年的2.80%下降到2014年一季度的2.58%。
(二)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第一,在经济调整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重回1%以上。第二,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2014年一季度到位资金同比仅增6.6%,远低于上季度水平,利用外资同比下降33.9%,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1.9%,按揭贷款接近零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5.2%,待售面积同比上升22.9%。
(三)结构调整的压力。一是银行贷款集中度过高、结构趋同。商业银行有限的贷款规模往往流向与其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性大客户和大型企业, 这在经济调整时期,容易导致风险集中爆发。二是贷款需求下降。目前,虽然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相对强劲,但大型企业需求明显下降。从历史数据看,由于企业贷款需求的下降和商业银行的审慎行为,信贷增速会明显下降。三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 基金和理财产品代理或将大幅下降。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直在20%以下,增加非利息收入业务和非资本占用型业务难度较大。此外,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期, 也使我国商业银行压力上升。
(四)发展转型的压力。主要体现为金融脱媒的压力:一是融资脱媒。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债券和直接融资规模已由2002年的5%上升到今年6月末的25%,包括信托、委托和银行承兑的非标融资由2002年的3%上升到15%,而同期的银行贷款则由90%下降到60%。二是技术脱媒。在支付结算方面,第三方支付通过大量的金融创新侵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信贷融资方面,阿里巴巴、苏宁等均已深度涉足金融业,直接挑战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三是客户脱媒。目前,大客户被允许成立财务公司或“内部银行”,地方政府可以全球借钱,而且成本较低、方式灵活。除此之外,随着“资金归集”牌照的下发,未来券商可以拥有“超级银行账户”,具备集中股票账户、期货账户和资管账户、统一使用的功能。
商业银行应对经济调整的积极策略
加强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研究;坚持“有质量的发展”;推动结构调整;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强化基础管理。
(一)加强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研究。战略管理,应把握大势,顺应时势;应协调发展,既注重发展目标与经济走势的协调,又注重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创新推进与监管政策的协调。发展路径应结合顺周期和逆周期的需要,同时应关注目标市场的选取、甄别。
(二)坚持“有质量的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可持续发展和产品优势等目标之间作出科学的权衡取舍。商业银行应该关注的是在持续经营期间扣除风险加权后各期利润的贴现值。
(三)推动结构调整。在零售业务方面,应重点关注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等新的金融业态发展,实现从传统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型。在对公业务方面,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符合发展规律兼顾自身特点的业务发展结构。此外,也要统筹对客户、市场、产品和收入的结构调整。
(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通过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流程衔接,推进商业银行由单一银行向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转变。
(五)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如推行差异化授权和审批,引导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关注区域担保链风险,切实保障信贷资产安全,防止风险蔓延。强化贷后管理,推动风险关口前移。
(六)强化基础管理。如加强制度建设,防范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着力优化流程,实现由部门职能为中心的管理向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化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作者系中信银行郑州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