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油田一区沙二1-3剩余油分布研究
2014-12-08刘丛玮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刘丛玮(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
胜坨油田一区沙二1-3剩余油分布研究
刘丛玮(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
胜一区沙二1-3是穹隆背斜构造,闭合高度170m,主体部位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地层倾角为3°-5°。总的来看,沙二1砂组以砂体大面积分布为主,连通好;2-3砂组各小层砂体以宽窄不同的条带分布为主。针对该油藏特征,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分析、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为区块下一步的钻采方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密闭取心分析 油藏工程方法 剩余油分布
胜一区沙二1-3砂组是上油组河流相沉积的典型代表,潜力大(采出程度32.8%),与下油组三角洲前缘反韵律沉积厚层不同,河流相储层渗透率方向性更强、层内非均质性更强、水驱动用不均衡性更强,开发矛盾突出,合理认识砂组剩余油分布对进一步有效开发1-3砂组具有指导意义,应该强化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优化挖潜技术在剩余油开采过程中的使用效能[1]。
1 地质概况
胜坨油田一区沙二1-3开发单元位于胜坨油田的西部高点,是一个北高南低的穹隆背斜构造油藏。单元最大含油面积19.1km2,地质储量3740×104t。渗透率0.1-2.8μm2,地层原油粘度10-26mPa·s,地层原油密度0.84-0.88g/cm3,原始地层压力20.2MPa,饱和压力11.9MPa,地层温度80℃。油藏水型以CaCl2型为主,原始地层水矿化度21053mg/L。
岩石类型以粉细砂-中粗砂岩为主,底部有含砾砂岩,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储层主要发育正韵律,11层内存在特高渗透条带,主要存在11层底部,厚度0.5-1.5m,渗透率高达4-6μm2,比顶部高3-5倍。
2 开发历程及现状
一区沙二1-3单元1964年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6个开发阶段,分别是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注水开发初期阶段、边部加密完善阶段、加密井网综合治理阶段、注聚开发阶段、后续水驱开发阶段。
目前单元开油井158口,开水井92口,其中1砂组单采井34口,单注井25口,同心双管井6口,2-3砂组单采井37口,单注井5口,同心双管井13口,44.9%的油井和53.2%的水井实现了单采单注。单元日产液6541t/d,日产油290t/d,含水95.6%,采出程度32.8%。目前1、2、3砂组按一套层系开发。
3 剩余油分布研究
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分析、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应用的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互相印证,以期准确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水驱油规律。
图1 饱和度测井层内状况柱状图
表1 调整前动态监测工作量实施情况表(井次)
密闭取心井分析:2011年为调整方案编制设计取心井1口,对该工区的6口取心井岩心进行重新观察描述,取心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动态监测分析: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动态监测资料542口,主要包括饱和度测井、吸水剖面、分层流量、产液剖面、油井测压等,分析新井多功能解释资料35口,为剩余油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表1)。
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对440口油水井进行逐井逐层的劈产劈注,绘制累采累注图、注采流线图共计51张,分析了注采流线的变化和影响平面水驱不均衡的原因。
3.1 层间剩余油分布状况
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沙二1砂组采出程度34.99%,11层最高为35.8%,2-3砂组采出程度29.0%,2-3砂组非主力采出程度21.7%。
注聚前与目前对比,各层含油饱和度明显降低,但11厚层顶部含油饱和度高,剩余油相对富集,2-3砂组水洗相对均匀。
3.2 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
受隔夹层分布及层内高渗条带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特点:主力层顶部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从2011年取心井1-3XJ142取心剖面图分析,主力层11层顶部含油饱和度45-55%,底部38%,层内剩余油在顶部富集。
统计分析100口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和新井测井资料表明,11层顶部比底部含油饱和度高7%,2-3砂组主力层层内含油饱和度差别小(2-3%)(图3)(表1)。
4 结语
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井分析、动态监测资料分析、油藏工程方法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分析区块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
(1)注聚前与目前对比,各层含油饱和度明显降低,但11厚层顶部含油饱和度高,剩余油相对富集,2-3砂组水洗相对均匀。
(2)受隔夹层分布及层内高渗条带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为:主力层顶部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1]刘婷婷.针对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2]郎兆新.油藏工程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