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4-12-06郭晓霞
郭晓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当代大学生除了要面对不断增加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还要应对来自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和各种外界诱惑。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在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中,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而人格是一个丰富且复杂的心理成分,伴随着人一生不断的成长,它凝聚着文化、社会、家庭、教育等的个体风貌。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家庭环境是影响人的人格品质的最早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构建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形成了家庭成员间不同的互动模式,从而对子女人格的形成产生作用,以及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2]。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民办高校大学生相比于公办高校大学生要面临更多的来自社会、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为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笔者对273名民办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材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民办高校大学生280名学生(兼顾性别、年级、专业比例),以自愿和匿名的方式进行问卷测验,回收有效问卷273份,问卷回收率97.5%,其中男生89 名(32.6%),女生184 名(67.4%);文史类142 名(52.0%),理工类 131 名(48.0%);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65名(23.8%),农村208名(76.2%);年龄18~24岁。1.2 调查问卷
1.2.1 艾森克人格测量问卷(EPQ)(成人版)[3]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 J Eysenck等编制,评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本研究选用龚耀先修订的版本,包含88道题目,共有4个分量表,分别是: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该量表项目较少,容易测查,修订后较适合我国的国情,是较好的人格测评问卷之一。本次研究采用此量表粗分进行统计。
1.2.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4]包含父亲养育方式6个因子和母亲养育方式5个因子。11个因子分别是f1(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2(父亲惩罚、严厉)、f3(父亲过分干涉)、f4(父亲偏爱被试)、f5(父亲拒绝、否认)、f6(父亲过度保护)m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2(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3(母亲拒绝、否定)、m4(母亲惩罚、严厉)、m5(母亲偏爱被试)。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t检验、皮尔逊积差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艾森克人格测试结果各维度差异比较 对EPQ各维度测试结果,探讨其专业、性别、年级的差异,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文科生在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P<0.01);女生比男生外向一些,男生精神质(P)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女生在神经质(N)和掩饰性(L)两个维度得分比男生高,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本研究中仅进行了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大一新生在神经质(N)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P<0.01)。见表1。
表1 EPQ测试结果的比较(x±s)
2.2 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内外向(E)维度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偏爱被试(m5)呈正相关(P<0.01);精神质(P)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否认(f5)、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严厉惩罚(m4)呈正相关(P<0.05,P <0.01);神经质(N)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母亲惩罚严厉(m4)呈正相关(P <0.05,P <0.01)。见表 2。
2.3 人格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人格特质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以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f2)、母亲惩罚、严厉(m4)进入精神质(P)回归方程,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进入内外向(E)回归方程的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进入神经质(N)回归方程的有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见表3。
表2 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
3 讨论
3.1 民办高校学生人格状况比较 大学时代是从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渴望独立但是又无法做到完全的独立,对未来社会充满憧憬但又对前途感到迷茫,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人们对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他们从踏进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背负上很大的压力,本研究对这一群体的人格状况进行比较。
表3 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外向一些,但理科生精神质倾向比文科生明显。这是由于所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导致的结果,文科生主要接触的是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与实际生活接近,因此文科生能更好的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能更好的去适应,并能与人友好相处。理科学生主要接触的是自然科学,主要是抽象思维的教育,与物打交道,和社会实际生活有较大距离,可能不擅长与人交往,很难与周围人打成一片。
男生的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这与伍明辉等[5]研究结果相似。精神质,又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艾森克认为正常人也会有精神质和神经质的表现,只是程度差别不同[6]。在常态生活中,精神质得分高对人不会有太大影响,这一测试结果说明男生在面对非常态事件、不利情境时更容易激动、情绪波动大、有紧张焦虑的表现,容易转向病态方向。本研究还发现大二学生的神经质倾向比大一学生明显,这可能与选择的样本有关,本研究主要选取的对象为民办高职生,他们大二下学期就要面临实习及以后就业的压力,相比刚刚结束高考,开始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他们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如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3.2 民办高校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了父亲偏爱被试与EPQ各维度不相关外,父母养育方式的其他10个因子均与EPQ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神经质(N)和精神质(P)呈负相关,母亲严厉惩罚(m4)与神经质(N)、精神质(P)呈正相关。而且回归结果也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对其子女精神质(P)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对子女内外向(E)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2)对神经质(P)有显著预测作用。即父母经常采用理解、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外向的个性品质,善于与人相处,生活乐观,有安全感且具有稳定的情绪;父亲经常拒绝否认孩子的要求,尤其是合理正当要求,母亲经常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且又容易过度保护孩子,容易导致子女性格孤僻、无主见,冷漠、缺乏同情心,容易紧张焦虑,易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父亲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易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安全感,对成人的依赖感强,缺乏独立性。这与刘晋红[7]研究结果一致。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存在,不能化解,容易形成不良人格。
综合看来,父母关心、理解子女,子女性格比较乐观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在处理自己的事情上有发言权,像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并有渴望冒险的倾向,父母对孩子越是采取过分干涉、惩罚等负性的养育方式,孩子的精神质得分也越高,越容易表现出过多的孤僻、冷漠、很难适应环境等人格特质[8]。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应严而不厉,经常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3.3 对策与建议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作用,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不好的父母养育方式则可能使孩子人格出现缺陷。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感情的反应,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教育的民主化、情感化,防止教育过度化。父母应信任、尊重和理解孩子,使其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孩子自由地表达情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性格,形成良好人格品质,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大学校园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认识自我人格特质中的优缺点,真正做到无条件的悦纳自我,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优化个人的人格品质,建立和谐融洽共赢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最终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1]杜元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8
[3]龚耀先.修定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93:31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445-459
[5]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40-442
[6]于立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5
[7]刘晋红.大学生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7-159
[8]郭晓霞.高职生人际信任、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