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之呼唤

2014-12-06李花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人文中学

李花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之呼唤

李花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现有的中学体育课程目标限制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人文精神和人性存在虚无,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已被排挤到教育边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体育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优势基础上,提出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弘扬儒家“人文”思想、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人文意蕴之构想。

中学 体育课程目标 人文素养 构想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1]。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传授,以致当今学生的价值观功利、淡漠生命、精神状态及社会品质低下等,所以要呼吁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内涵是追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追求生命的完整性,追求自我实现,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提升。因此中学体育课程更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重视学生自身修养,尊重学生的情感、意志、责任等,要充分体现人文素养的教育。

1 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原因

1.1 功利化体育课程目标背离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成“材”、成“器”的应试教育体制重智轻体,只关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通过书本死记硬背获得人文知识,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扼杀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使体育课程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家庭教育“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的扭曲观念,左右着学生成绩的评估,忽视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功利性与工具性的应试教育观念违背了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初衷,弱化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降低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1.2 唯科学主义掩盖了体育课程目标的人文性

唯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中学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强调挖掘各知识体系中蕴藏的人文潜质、观念和思想,说明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只局限于人文学科(如:语文、历史等),体育课程目标也蕴涵着人文性。然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2]。以至于体育课程受唯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蒙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眼,掩盖了体育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学生在课堂也只能接受与服从“灌输”式的教育,机械地掌握某些技术、技能。

1.3 模式化体育教育削弱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当前教育的首要地位是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使得课程教学主要关注对知识的传授,“灌输”式的教育观念也只能让学生被动服从与接受,特别是在结构主义的制约下,体育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甚至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也被纳入模式。天真活泼的学生被管理在一个安静与井井有条的课堂秩序上,标准、规范、客观的教育,教师为学生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学生的教育被带到到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中,刻板的知识失去了其应用价值。当然这样的灌输不可缺少,但这不是主张教条主义的教育方法。

2 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优势

2.1 体育课程能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应变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此外,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机体得到锻炼,还能舒缓学习上的紧张压力,对生活充满信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爱人,以完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造就人格之美。

2.2 体育课程能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

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生命,灌输学生生命意识,是尊重学生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3]。正因如此,体育课程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通过体育课堂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给学生提供认识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健康”。同时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决定了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担负起树立学生生命意识的职责,科学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3 体育课程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公平、公正观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运动中的竞争与对抗,不仅体现竞技上的交锋,更是对手间情感与思想上的交融。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协调合作与公平竞争并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否则体育运动的规则与标准将变得毫无意义,竞技场上将会毫无秩序,竞技风气也会失去正义和诚信。因此体育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 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意蕴之构想

3.1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追求“以人为本”为灵魂,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发展。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4]。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不仅只关乎学生“健康第一”,而且更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自身修养,最终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3.2 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课程目标

要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目标的融合,不要局限在科学教育层面,而更要重视精神层面,体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离不开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加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这就需要体育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彰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3 呼吁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

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才具有意义,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然而我国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吸毒、自杀、自残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施暴于他人等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虐待动物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5]。这些不良行为都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当代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课程表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正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具体途径。因而要培养学生懂得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救护知识,提高生命认识,加强生命意识,增强生命活力,领悟生命之美,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3.4 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

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促进全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核心思想,既要学会爱人、学会尊重人,又要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要树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所以学生要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中寻觅人生存在的价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升华自身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所带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 结语

鉴于当今学生的人文修养、精神状态及社会品质,该文对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忽视人文素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和方向。面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人文教育,避免单纯理论教育的抽象、刻板、灌输等教育方式,促进体育课程与人文教育的契合,加快提升我国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1]孙涵.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8):76-78.

[2]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57-158.

[3]张根荣,李旭,易永华.体育教学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120-121.

[4]东芬.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目标实施的思考——基于生命化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93-95.

[5]万国华,戴永冠,孙健,等.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7):82-86.

G807

A

2095-2813(2014)11(c)-0167-0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人文中学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人文社科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