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五个转变①
2014-12-06何斌
何斌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 410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但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国际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增多,相比较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还存有弊端和不足之处,为实现锦上添花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和谐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把握好机会,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做好转变,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服务。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现存的问题
1.1 教学思想方面
在重竞技轻人文的传统思想指导下,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袭用灌输法,主宰着课堂,强调大学生对体育双基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和人本理念。
1.2 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方面以纲为本,造成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缺失。忽视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心理倾向,难以达到使学生主动、自愿、全面发展的教学期望,还造成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断裂、终身体育意识的游离,以致踏入社会后体育锻炼无法延续。
1.3 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传习式教学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忽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1.4 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所采用的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同一标准要求,强调课堂的纪律性,学生要听从教师指挥。这种一体化的固定模式一方面忽视了优等生特长的发展及“差等生”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漠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重要体育参数。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会下降,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1.5 进行评价方面
评价方法较为陈旧、缺乏新意。考评体系依然单一,基本上还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再现体育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术,或者按一定标准统一达标,在考核评价时,忽视了受教育者需要“全面发展”的高教体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五个转变
2.1 教学思想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
众所周知,教育起源于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的原始社会,但真正的学校教育则起源于奴隶社会。当时,体育思想和其它学科一样,被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所奴役,一直在服务于政治,忽略了对人自身的关注,沿袭了上千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体育思想才正式转轨,初涉人文领域,然而却又笔走偏锋。从现代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身上窥一斑而见全豹,基本都披上了现代商业化的外衣,成为是名副其实的功利主义体育。“究竟是人为体育服务?还是体育为人类服务?”体育哲学家们对体育的本质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考量。通过认真思辨后得出体育应回归到人本方为理性的结论,建议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要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体育的文化本原—实现其核心要义,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升对人的关注。把体育作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为此,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思想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应是其要任务。[1]
2.2 教学内容选择向生活化、终身体育方向转变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来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和传递的主要信息。大学体育是大学生个体学校体育的终点,也是其走向社会体育的起点。大学生群体在大学所学的体育技能、所养成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如何,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时,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习惯是体育新课改的题中之义。为此,为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为毕业出校门踏入工作岗位后所进行体育锻炼奠定良好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向生活化方向集结,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要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衔接,防止断裂。例如田径运动中的撑杆跳高、三铁项目等,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很少见有人用这些项目来健身。因为在体育文化领地中,如果撼动了竞技体育在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竞技体育文化一旦其失去了市场,整个体育文化的发展前景将会黯然无光,甚至会悄然地弥散至消亡。[2]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要以生活化和终身化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扩大体育人文理论的课时比重、合理筛选竞技体育项目、提高健身娱乐内容,注重与运动锻炼项目同大学生所学的职业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易开展、能与社区群体运动相结合;在富裕社会里能和现代养生保健及医疗康复体育相结合,使改革后的高校体育教学转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3]
2.3 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一轮的高校体育新课改重点之一就是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率。欲打造出高效体育课堂,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师教生模仿”模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满足成就动机,在互动和谐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为使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灵活采用合作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体育教学法。再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辅佐教学,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有音屏、视频,可以将所学的体育文化背景及教学重难点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且图文并茂。体育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展示等,要比体育教师讲述和示范的效果要好上百倍。但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在用多种教法时同时,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2.4 教学组织形式向分层教学方向转变
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就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意是指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4]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同一个教学班大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基础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进行改革,延续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采用相同的标准和统一要求,不仅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学生也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田径急性跳远为例,大学生们在小学学过、初中和高中也学过,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统一要求,对于运动能力较好的大学生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复习,对于运动基础差的来说,将基本动作做的标准规范依然会有难度。因此,应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参照不同大学生的运动基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入动机。以上述为例,可将授课班级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同的小组授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急性跳远有禀赋的,可借助跳板学习和练习走步式;对弹跳力和腰腹部力量较好的授挺身式;对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要求就是要练好腾空步。既体现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能在贯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特长和张扬学生个性。[5]
2.5 教学评价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马卫平教授通过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反思,看到其隐含的“人的迷失”,认为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忽略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面,过于权重对大学生身体运动成绩的测判,而忽视了入校时体育运动基础、进步幅度和课堂学习态度等。教师和学生在追求考核时的分数数据之时,将人看作社会的工具,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没有运用马克思的“以人的全面发展”来衡定。因此,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定自信。导致体育的本质功能被误识,甚至遮蔽。体育新课改提出了当前高校的体育学习评价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学评价要向“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1]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黄应章.试论竞技体育在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J].黄河体育科技,2010,11.
[3]李鹏.新世纪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4]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慕宗强.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