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效应视域下增强大学生体质路径研究①
2014-12-06王忠伟
王忠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群体心理学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之为耦合效应。而本研究提出以体育为主要手段,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与普系学生为主体所产生耦合效应来来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途径。通过体育物质层面(行为、实践)的耦合来发挥联动作用;通过体育精神(兴趣与思想)层面的耦合来发挥情感作用。使联动与情感作用的发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作用于大学生心态的改变,进而提高大学生关注自身体质健康的自主性。
1 耦合效应的雏形
体育作为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联并非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系大学生耦合效应来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的方式同样是高校体育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是自发形成的一种体育互动形式,其“非官方”化的本质和小规模的特点由此产生;现有的耦合效应形式是一种不纯粹的耦合效应形式,体育专业学生与普系大学生的耦合效应只是现有形式的组成部分。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相应理论的支撑,更多的停留在技能传授层面,加之为学校体育工作(如运动会、篮球、足球比赛等)服务的特色,产生了已有耦合效应雏形的片面性与间断性特点。
1.1 课余训练中的耦合效应
这里所指的课余训练更多的是普系大学生为了参加诸如田径运动会、各类球类比赛等而进行的训练。由于这种训练所带有的比赛导向性,决定了其参与群体多是在该项目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课余训练参与人数的有限性与参与人群的特殊性以及提高技能的主导性与比赛的定期性决定了此种耦合效应形式的片面与不连续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诸如田径等参与人数较多、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但对技术要求次之的比赛,参与竞技水平较低的大学运动会的学生往往是凭借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临时参与进来。因此,此类人群的体质健康问题很容易受到忽视,耦合效应的片面性此时表现为其作用往往停留在参与比赛层面,对情感层面的影响确并不能持久。大学生体质“先抑后扬”的现状,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没有形成关注自身体质健康的自主性,而上述所提到的人群正是此类现象鲜明的表现者之一。
课余训练以比赛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提高技能的首要地位。由于此类参与人群的特殊性,往往会造成我们对此类人群体质健康的忽视。不可否认体质健康并非是得一时而受用终身的。耦合效应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同样要实现联动与情感作用的有机结合。
1.2 体育社团中的耦合效应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互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征,具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功能;[2]对大学生的锻炼动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高校体育社团与课余训练相比,比赛的导向性较弱且对参与人群的身体素质没有特殊的要求。较低的进入标准使其成为大学生与体育接触的重要途径之一。
分析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因,无外乎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喜爱或是跟风效应的影响;以增强体质健康而参与其中为目的却往往成为一些自身存在体质健康问题人群的动因。
以河南大学为例,体育社团组织成员的主体来源于体育专业学生。组织形式的简单化、非盈利性质的经营以及学校对体育社团管理的松散化,造成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活动场地与成员参与的连续性难以得到保障。体育社团形式下的耦合效应,同样更多的体现在物质层面—技能的传授。而耦合的情感作用更多的来源于大学生自我的关注与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而社团组织者与成员间的情感耦合没有以体育文化与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
1.3 体育课中的耦合效应
在体育课中体育专业学生往往是作为课的某一环节的参与者出现。在体育课的评价过程中,普系大学生往往会寻求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考试前的指导;在一些校选体育课中体育专业学生以实习的身份进行授课等。这些参与形式仍然以技能传授的形式体现在耦合的联动作用中。在此过程中对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难以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耦合效应路径探求
2.1 实现耦合的联动与情感作用“双翼齐飞”
通过对现有耦合效应雏形的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系大学生的耦合效应的联动作用发挥了应有的效果。但完整的耦合效应离不开情感的耦合,而现状与研究却表明以体育为媒介的耦合效应,耦合的情感作用既是被忽视方面又是解决大学生体质问题核心的一面。心理学家李雷所归纳的人际耦合的八种情感反应就有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态度和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态度和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态度与行为,会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如何实现耦合效应的“双翼齐飞”,耦合的情感作用不容忽视。
耦合的情感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体育行为的持续性与双方广泛接触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方产生服从、合作、协助与信任等情感。而产生耦合效应的路径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生自主关注体质健康的目的。
2.2 耦合路径的新探求
2.2.1 借助高校运动会路径下的耦合效应
运动会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现阶段高校运动会更多的是指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技术的简便化本应是吸引大学生参与的资本,但由于其项目的枯燥化反而让大学生敬而远之。在此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系大学生以田径运动会为途径的耦合效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现阶段的高校运动会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体育学院的运动会往往游离于学校运动会大门之外。体育生在学校运动会的角色往往是教练员。这种隔阂很难在二者间产生全方位的情感耦合。拓宽体育专业学生进入高校运动会的渠道,使体育生在田径训练、裁判与竞赛等方面全面的参与,既解决了运动会组织的压力,又为展现专业体育人的风采提供了舞台。此种方式下的情感耦合会是更加的深刻。
2.2.2 “走出去”与“引进来”思想指导下的耦合效应
田径运动会路径下的耦合效应就是“走出去”思想的体现。让体育专业学生走进“校园”,与普系学生实现生活上的接触,用体育行为与思想影响普系学生,让体育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通过院系间的体育协助与交流,用体育服务于普系学生。
“引进来”的思想是建立在体育学院深厚的体育文化与较为充足的体育资源基础上的。普系学生走进体育学院在体育文化自我展示的同时,使普系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体育专业学生与普系学生的耦合提供了物质的保障,通过体育的展示触动普系大学生的思想,提供场地设施的资源使他们能够更简便的进入体育。
2.3 耦合路径雏形的整合
2.3.1 课余训练去“竞技化”导向
课余训练向课余锻炼的过度,降低课余训练的准入标准,扩大课余训练的群体来源。“竞技性”是体育魅力之一,这种课余训练准入模式的改变,在避免“一刀切”比赛选拔形式外,也让更多的大学生体会体育“竞技”的魅力。
2.3.2 体育社团的规范化
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是耦合效应持续性的保障,从以传授技能为主体向传授体育习惯与意识的转变,才能使社团成员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3.3 体育课新元素的注入
体育专业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加入体育课中,所产生的耦合效应会更加的明显。体育生的加入形式可以是辅助教师的身份,这样在减轻教师授课压力的同时,对学生体育行为能够起到更好地引导作用。
3 耦合效应实施应注意问题
3.1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
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系大学生的体育耦合效应,存在于课余训练、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等多种形式中。课余训练、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的主题要宽泛于本文所提的体育耦合效应的主题。正是由于此种体育耦合效应形式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组织建设的不确定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借助体育来实现人际间的耦合效应是一种双赢的形式,其实施的复杂与不可控性,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对其的重视。这种重视更多的体现在学校的引导、体育资金与场地的配合、学校文化的互溶。
3.2 学校体育各部口的协调配合
本研究所指的体育耦合效应指的是具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在这个背景下体育院系与普系体育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这样体育专业学生与普系学生的体育耦合被人为地分割,现有的体育耦合效应更多的是自发形成的。除了学校体育工作中对此的薄弱环节要加大关注,在具体实施时体育各部口的协调同样是影响此种体育耦合效应规模扩大化的关键。通过各体育部口的协调配合来服务于体育耦合效应的开展。
3.3 耦合形式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
完善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是发挥耦合效应的关键。以体育为媒介的耦合效应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强制性与引导性,体育惰性是关注体质健康自主性的缺失重要原因之一。相应的奖励制度同样对耦合的双方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鼓励。
[1]尹小俭,杜建强,季浏,等.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
[2]吴敏,王东升.论高校体育社团的特征与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