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青少年体质健康引两会代表关注
2014-12-06
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青少年体质健康引两会代表关注
把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虽然近年来为了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中央文件特别针对学校体育和中小学生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但是从现在实施的情况来讲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像过去“千生一面”地做广播体操,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不但花掉了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达不到基本的运动量,目前能够让学生有组织地进行体育锻炼,保质、保量达到一小时锻炼时间的学校还是比较少的。由此可见,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够、保障条件不力、开展效果不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就本质而言一定要回归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当中,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更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之根本。因此建议把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详实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操作性强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同时为了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希望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的比重,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尽快制定中小学体育课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的核心内容里,应该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游戏中体育技能和运动量的比重,使孩子们在体育课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乐趣、欢乐,进而喜欢上运动。
将学生健康素质纳入全国高考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加强建立经常性的巡查制度,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此外,应改革学生教育评价体系,把体育教学和学生健康素质纳入考核,作为高考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学校真正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6 2014-04
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还不能光靠增加体育学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体育兴趣,大量开放体育设施、降低费用。一定要和兴趣结合,所有的事情被迫去做效果都不会好,满足兴趣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幸福感来自哪儿?总不是被动去做的,锻炼也一样。要培养主动的、满足兴趣的又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锻炼的意识,现在没有建立这样的氛围,导致体育课就是跑圈,如果满足了学生兴趣效果会更好。
重视体育人口的增加
体育就是教育,体育能够让孩子锻炼自己,懂得合作,懂得规则,懂得输赢,懂得尊重对方。我们要成为体育强国,必须要重视体育人口的增加,所谓体育人口,就是每天或者经常有系统训练的人,而不只是玩一玩。只有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热爱体育的人多了,体育的教育意义才能够显现;进而当人们对体育有了需求,就必须有体育服务的保障。体育的发展一定要有一部分社会资助,一方面是商业的,另一方面是公益的,双轨道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如果要竞技体育能够持久发展,群众体育必不可少,因此更应该鼓励青少年、鼓励公民参加体育锻炼。
采取强制性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中央七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简称)”基本没有收到多大成效。为什么?因为没有强制性的措施,这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很多事情都要有强制性的措施,开始的时候靠自觉是没用的。“中央七号文件”未能收到显著成效,我认为是众多学校未能开齐、开足体育课导致的。因此建议国务院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青少年健康促进工程”,五年一期,争取通过2~3期工程,在10~15年内彻底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长期持续下降的状况,促进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具体建议包括:第一,调整学校师生比的定额并规定学生与体育教师数量的合理比例,在有条件的地方小学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确保体育课时;第二,各地要结合城市改造,按照有关学校建设标准,限期消除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第三,制定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社区体育设施和体育组织等,确保学生在课外,特别是在假期,有场地、有组织活动。
应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专项小组
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专项小组,把这一工作纳入常规化管理的范畴,从制度制定、财政支持、监督管理、场馆利用、师资认证等各个方面予以落实,设立长期和短期的项目设置,倡导青少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
最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希望能够把自己所从事的体操项目推广到学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呼吁尽快制定安全保护法规
虽有政策规定,需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很多校长有困惑,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点事就麻烦了,宁可让学生坐死,不让学生跑死。现在学校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对抗性、有身体接触的活动越来越少,呼吁尽快制定安全保护法规,分清责任,解决教育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激发学校让孩子们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确保学生增强体质。
建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
中小学体育在这几年虽然有所转变,但我们看到在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孩子的体质依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角度来说,音乐、美术以及体育跟其他课程相比,一点都不能叫“副课”,可是我们现在都叫“副课’,只是“副课”这一个词,你就知道我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体育课现在面临的挑战是相当巨大的。如果我们的领导人真的能每年定期参加一次中小学体育课,三年后,让我们看看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觉得对于领导人来说,他的这个举动也是功德无量的,因为这是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在校园中,影响学校体育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决定了所有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在内的“副课”不被重视。同时“安全”也是影响学校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很多学校怕学生在学校运动时出现问题、打官司、赔钱,因此很多相对复杂的体育活动,甚至包括足球都不让开展,其实学校的硬件条件都越来越好,只是学校出于种种考虑而不让学生运动。因此,从解决问题的现实角度出发,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现今的中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目前最重要的并不是出台政策,而是通过体育总局、财政部和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的联手,修建免费的小型体育场供人们进行运动,当然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体育课是“副课”的认识。
接受学校体育教育是每一名学生的权利
在儿童时期,体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中还蕴含着儿童时期的博弈,想要胜利的孩子除了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外,开动脑筋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体育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让孩子一生受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接受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名学生应该享受的权利,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解决小胖墩的问题。体育应该在社会发展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体育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作用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实际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体育课文化课同等重要
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有条件重视和弥补以前因为困难时期忽视体育教育和身体教育的缺失。在目前我国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别太大的前提下,就意味着不同的学校或者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孩子很可能接受到完全不同的体育教育。我觉得增强青少年体质,所谓青少年实际上就是指在校学生。学校体育今后要提高质量和水平,除了明确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外,还必须使学生在正规的运动项目中进行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如果随便用“两课一活动”来代替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体育运动,那么将严重影响学校体育的质量,最后花了时间却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个完整的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要提高学校体育水平,必须在国家层面颁布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法规中,将体育课和文化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具体为中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并作为要求列入教学大纲,以便《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更好地落实。如果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的话,就至少能有40分钟的正规体育教育和训练,剩下的再由课间、课外活动保证。否则的话,“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好落实。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也有利于促进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的问题。如果只是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其它科目的教师也能带着活动。但是,锻炼的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体育可以回归教育
我的“中国梦”是体育可以回归教育,真正发挥锻炼体魄、启人心智的作用。要改变原来体育仅仅是“为国争光”、“为家乡争光”的概念,使其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初级阶段是为了锻炼体魄,而高级阶段则是锻炼精神。之所以强调体育回归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行体育体制下,运动员缺少必要的生存技能,包括我自己在内这方面都有所欠缺。在现行的体育教育和培训机制下,运动作为淘汰性项目,只有极少部分人能走到金字塔尖,大多数人都要面临再就业,而许多退役运动员缺乏必要的社会生存技能。
体育本来就是教育范畴的一个学科门类,体育本来就属于教育。课堂文化知识教育所不能实现的东西,体育文化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实现途径。校园是最容易产生文化的地方,现在更多时候教育多重视学习,体育强调重视竞技成绩,两者是平行线。实现两者交流是两者融合的第一步。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权威性、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内甚至校际比赛,用这种荣誉感去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
我过去认为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只是为了发现好苗子。现在看来,其实不然。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体育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的范畴,体育对于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需要全社会作用共同努力,进一步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