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的“递增递减规律”研究
2014-12-06牛力军
牛力军
(金牛初级中学 体育组,甘肃 定西 743316)
1 “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解析
1.1 “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现象
在运动训练中普遍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运动员在自然变动影响因素很小的情况下,连续增加训练负荷的投入量,当这种可变运动投入量小于负荷阈值时,增加该训练负荷投入所带来的运动能力是递增的;当这种运动可变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负荷阈值时,增加该训练投入所带来的运动能力是递减的,这就是运动能力的递增递减规律。从定义来看,运动能力的变化轨迹接近一个波浪线,在最初阶段是逐渐增加的,当达到了最高点后就开始递减。因此运动能力递减这个术语只是强调了运动能力变化的后半部分,它并没有否认在传统的训练学中存在运动能力递增的情况。不管是从运动专业化的角度来理解运动能力递增,还是从运动经济学的视角来认识运动能力递增,总是特定条件制约着运动能力的发展。
1.2 关于“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完全否定这个规律的存在。这种观点认为“运动能力递增规律”和“运动能力递减规律”是同一规律的不同名称,运动量的递增就足以否定“运动能力递增规律”或“运动能力递减规律”,把运动能力单纯地认为是一种变化趋势是错误的,不能用这种片面的观点来研究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因此完全否认这个规律。
第二种观点可简称为“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在运动训练中存在运动能力递增递减现象,但这种现象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训练现象的绝对规律。此规律是有条件的,不能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2 不同阶段的运动能力变化分析
2.1 运动暂时递增阶段
运动能力递增阶段是指随着运动训练投入的增加,运动能力也跟着增加。当运动负荷刺激适应过程达到一定程度,运动能力将会突破现有的范围,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不稳定状态,在不稳定状态阶段要再次进行负荷刺激适应,并且将保持一段时间,运动能力将会出现递增的结果。在运动能力递增阶段,机体开始补充和恢复训练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修复所受到的损伤并恢复紊乱的内环境,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达到稳定状态,以完成运动能力增加的初始阶段。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刺激强度、适应程度负荷刺激的连续性等。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是运动递增阶段的内因,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强度越大,运动过程中疲劳的程度越深,运动后的递增程度则越明显。这时运动能力将有明显提高。
2.2 运动暂时稳定阶段
运动稳定阶段是指运动能力随着运动训练投入比例的增加将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人体从事各种运动时,身体机能总表现出对运动负荷刺激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的强弱及保持时间的长短跟运动负荷强度的施加有所不同,其受许多因素影响,如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训练后机体机能的恢复程度及运动的身体机能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运动训练的本质就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给予机体各器官系统一系列的生理负荷刺激,使人体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使运动能力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状态,在训练后的恢复期运动机体会发生超量补偿。在恢复期有机体机能在不断提高,当训练负荷刺激终止时运动机能会出现下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负荷刺激,运动能力在均值水平范围内上下波动,运动能力基本保持稳定不变状态,当运动负荷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运动能力又会出现递增情况。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质上是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刺激—反应—适应—提高”的过程,是运动组织与运动机能不断破坏与重建的重复循环过程,是有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提高的过程。
2.3 运动暂时递减阶段
运动递减阶段是指运动能力增加的比例小于运动训练投入增加的比例。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有机体运动机能的提高或训练效果不可能永久保持,会出现下降阶段。若不及时在已获得的递增的基础上继续施加新的训练负荷刺激,则已经产生的训练效果保持一段时间后将会逐渐消退,机体机能又下降至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为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适应的消退。另一方面,运动进入疲劳阶段,运动能力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趋势,要想持久保持训练效果,必须在上一次训练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坚持经常性训练原则予以保持。
3 “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的本质认识
3.1 运动能力增长是自然变动因素与训练变动因素的合力
运动能力的增长是由自然变动因素和训练变动因素两者组成的。自然变动因素是指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综合能力伴随着自然递增与递减的过程;训练变动因素是指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若将运动训练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前提条件,在极限运动达到最高点以前,运动训练变动因素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而自然变动因素的功能有效地发挥了相应的一部分。因此,与训练变动因素投入有关的训练组合更趋于合理,训练变动因素的综合水平就大幅度上升,其极限运动能力是递增的,直到极限运动能力达到最高点后,训练变动因素和自然变动因素的比重才趋于平衡,也就是说训练变动因素的功能就逐渐发挥殆尽。所以,尽管总运动能力是上升的,但训练变动因素的极限能力是递减的。当运动能力达到最高点时,如果还要增加运动训练变动因素,因其增加过多,与自然变动因素不成比例,制约训练变动因素发挥作用,运动能力反而出现下降趋势。从表面上看在运动中有机体自然变动因素自身没有变化,但其内部能真正对运动机能发挥作用的部分却由于运动变动因素训练投入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3.2 运动能力的递增及其原因
(1)把运动能力看作是一个由多个子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能力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处于不平衡状态。运动能力递增的主要特征是当运动负荷量按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时,运动能力增加的比例大于训练投入因素的变化比例。运动训练使运动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适应性增加,从而提高了运动能力。
(2)运动能力递增主要是由运动训练变动因素的增加所引起的,集约化训练负荷的施加是产生训练变动因素增加的主要原因,其运动总体性能由各组成部分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说明决定人体运动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优势互补、相互协同,才能表现出良好的递增效果。
(3)如果把科学技术训练不仅仅看成运动训练的催化剂,而是看成一种可变的训练变动因素来参与训练,发挥其直接的作用,也会因为科学技术训练的特殊性而对运动能力的改变产生影响。科学技术训练作为可变影响因素与其他的可变影响因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参与训练中的技术具有非完整性。投入科学技术训练的非完整性也是造成运动能力递增的一个原因。
3.3 运动能力递减及其原因
(1)运动负荷过度集中与自身保护限制是运动能力递减的内因。由于机体自我保护限制、运动能量供应限制、机体疲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运动能力出现暂时性下降。不同阶段其递减历程包含了三个基本的递减阶段,即由最初的快速递减、减速递减、再转入漫长的调和递减阶段直至递增阶段开始。
(2)科学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指随着运动变动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就如同传统训练学中的运动能力递减定律也并不是指整个过程全部递减,运动能力的增加也与创新训练模式、训练的永续性与完整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动态分析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它会随着运动训练这种催化剂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而有所波动,在某些阶段则表现出运动能力递减的趋势。
(3)从动态的观点分析,运动基础量是不变的,而运动训练的投入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能力也是变动的。运动能力变化曲线呈现的是长时间的、总体上的递增和局部上的、短时间段内的递减的一个交替上升的状态。
(4)运动负荷量较小时运动能力递增,运动负荷量较大时运动能力递减。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运动员刚开始训练,各项训练投入比例有待调整和完善,在这个时候增加各种训练投入使得这种投入比例趋于完善,于是运动能力就是递增;但在有机体不变的情况下,可变训练刺激的增加超过某一限度,必定相对其他刺激而言过多,既影响因素结构又趋于不合理,导致运动能力出现暂时递减。
4 “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
(1)“运动递减规律”对一个运动而言,其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是一定的,作为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相对运动训练增长是一种缓慢变动因素,施加运动负荷量则是训练变动因素范畴。
(2)“运动能力递增递减规律”属于与运动相关的“训练力”范畴,它为找出运动最佳训练组合和运动负荷阈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运动训练中要遵循此规律,把它和运动量、运动强度联系起来,用它来解释运动能力滞涨的问题。最大的训练负荷对机体的刺激不一定最大,运用“极限负荷”合理地调和运动能力,更有利于纠正运动量过大或不足带来的运动负荷对运动能力的负面影响。
(3)运动训练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运动能力也就提高了;个别运动能力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训练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所造成。
[1]严凤斌.递增式标准数据模块构建方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1):16-18.
[2]崔玉兰.健美操递增式教学法的研究[J].武汉休育学院学报,1997(2):31-33.
[3]黄香伯.运动能力的系统结构[J].武汉休育学院学报,2002(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