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
2014-12-06孙俊涛
孙俊涛,张 萍
(1.齐齐哈尔医学院 体育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齐齐哈尔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就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现状来看,体育事业与体育电影二者的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体育电影发展相对滞后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1 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
1.1 第一时期:民国体育电影时期(1934-1948年)
1934年,导演孙瑜拍摄的《体育皇后》问世,这是民国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一部杰出代表作。该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身体、体育与救亡、启蒙相联系,在影片最后,以手拿钢枪、整装出发的青年们奔赴远方的镜头,表现了个人与国家、启蒙与救亡间蕴含的体育精神,其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精神的传播更是深远地影响着后人。但直到1948年,由于国内战事不断,体育电影数量十分有限。
1.2 第二时期:解放初期的中国体育电影(1949-1966年)
这一时期是指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25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开始提高,各项体育运动作为国家强盛的标志之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中国在一些体育项目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如乒乓球),竞技体育的凝聚力得以展现,国人通过体育比赛被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在建国后的十几年间,国内出品的体育电影就多达十部,包括《冰上姐妹》、《女篮5号》、《女跳水队员》、《球场风波》、《水上春秋》、《小足球队》、《球迷》等,其中以《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女篮5号》最具代表性,较好地体现了自新中国诞生后,人们在思想情感、生活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
1.3 第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6-2000年)
这一时期指文革之后至上世纪结束的25年时间。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迎来思想解放的春天,电影院里各类型电影开始重新登上舞台。自1977-2000年,国内出品的体育电影共有30余部,涉及到的体育项目包括了拳击、击剑、自行车、花样游泳、曲棍球、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期间的代表作主要有《棋王》、《沙鸥》、《我的九月》、《女足九号》、《冰与火》、《黑眼睛》等。1979年拍摄的《乳燕飞》是文化大革命以后首部以体操运动为主线的体育电影。其后,1981年《沙鸥》问世,反映了中国女排的拼搏、进取精神,该片为该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最优秀代表作,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的导演特别奖和最佳录音奖。
1.4 第四时期:21世纪发展新时期(2001年-至今)
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的电影开始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并向商业化的道路迈进,体育电影亦是如此。这一时期体育电影更多地吸取了国外体育电影的创作经验,影片类型上更加倾向于喜剧片、儿童片,在拍摄手法上更注重娱乐性、时尚性和科技性。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代表作有《功夫》、《少林足球》、《大灌篮》、《扣篮对决》等,但也出现影片不少、好片不多的问题。
2 制约当代体育电影发展的因素
中国体育电影历经数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最近几年来,中国体育电影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感则相对较低,体育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收视率每况愈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还是和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电影存在的问题有关。
2.1 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有限
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有着十分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只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中国体育电影势必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例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如体操、乒乓球、跳水等)与真实人物相结合,进行传记改编。然而实际上,我国的电影人却并未真正能够对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大力开发。
2.2 艺术形式缺乏创新性
一部优秀的体育影片,应当是电影艺术与体育运动本身的完美结合。通过分析大量的中国体育题材影片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影片在艺术形式方面十分单一,画面沉闷、竞赛场景及情节固定,这样的影片自然不能激发观众的兴趣。近年来,电影科技不断进步,不少体育电影都运用到了特技,合理特技的运用可以使影片的画面呈现更完美。然而我国一些电影导演在拍摄体育影片时过于依赖特技,存在着滥用特技的现象,这样的艺术表现必然会使电影中的体育运动失去真实感。
2.3 没有正确处理好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从主体思想层面来看,我国的体育电影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从运动员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角度塑造人物,虽然这有助于还原体育的本质、体现体育竞争,然而这类只注重思想性的影片很难摆脱平淡、沉重,欠缺娱乐性。二是过于注重影片的娱乐效果,而削弱了电影本身应当体现的体育精神,这种欠缺思想性的影片,不仅无法以体育折射人生,同时也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3 关于当代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建议
(1)重审体育电影的价值。在国家的整体发展中,体育电影在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经济产业及政治产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电影界应当充分重视体育电影,重新审视体育电影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加大体育电影文化的建设力度,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以充分体现。(2)进行全面改革。根除体育电影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性原因,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体育电影的文化主题,感染观众,消除运动员与普通群众的距离感,以获得人民群众对体育电影文化的认同。(3)发掘体育文化资源。合理借鉴国际优秀影片的成功经验,深挖我国的体育文化资源,让电影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加丰富。(4)正确处理体育电影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使体育电影的感染力更强。同时注意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改革、创新。
[1]刘国相.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107.
[2]肖沛雄,万文双.中美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和而不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28-33.
[3]王丽娜.建构与呈现—新中国体育电影文化阐释[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创作[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7-10.
[5]闫宁.论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之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68-71.
[6]陆海.中美篮球电影作品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