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培养①
2014-12-06唐学军
唐学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军事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847)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其实用价值已从传统单一的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转变成为促进学生多元化的素质能力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最后发展阶段,同时,更是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价值转换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对于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发展取向以及实际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高校学生确定正确的体育学习发展取向、实现体育学习效果的最优化,需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价值观进行规范化的培养,以便为实现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能够切实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保障。由于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兴趣指向、学习动机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致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价值观在培养与确定过程中所面临的影响因素同样具有多样性。因此,为了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需要相关理论的引导与规范。基于此,该文基于归因理论的导向作用,对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行阐述,对其相关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提高其体育学习的使用效果,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1 归因理论的内涵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所研创,该理论以通俗心理学作为研究视角,主要是用以解析社会个体在其行为过程中所产生期望的成因,并对其后来行为产生影响进行评判。F·海德认为,社会个体的社会行为结果无外乎是成功或失败两种形式,无论结果如何,对于结果的成因都要从个体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他人态度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普遍存有两种较为强烈的心理需求:一种是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另一种是对活动环境的控制。而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种需求的必要条件是:具备对他人行动做出合理预测并能够给予有效分析的能力,这就是归因。
归因的实质是社会个体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结果的成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二是排除原则。其中,公变原则所表征的是“由此及彼”的发展过程,即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衍变性,结果的产生以原因为基础条件,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具有形成的可能性;而当原因消失时,结果也会消失。而排除原则则是以“非此即彼”的形式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评判。
2 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体育学习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作用
2.1 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含义
所谓体育学习价值观是指学生对自身体育学习的结果从意义、作用、效果以及重要性等方面所做出的总体评价,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重要意义的理解与认知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推动并指引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确定学习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原则与标准。
体育学习价值观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以及可发展性的特征。例如,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学习社会价值的评价始终保持在增进体质健康的层面,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入,体育学习的重要作用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目前,对于体育学习社会价值的评价已由单一的增进体质健康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学习价值观又具有可发展性的重要特征。体育学习价值观是一种关于体育学习社会价值的观念,一旦形成并确定,会始终伴随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引导与规范作用。
2.2 培养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必须要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培养。其重要作用在于:首先,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发展目标的定位以及价值取向的调整,使其体育学习行为更具指向性与实效性;其次,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指导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会产生极其重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最后,体育学习价值观反映着学生对于体育学习重要意义的认知水平,显现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需求状况,对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体系的优化、整合、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3 归因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3.1 以消除自卑与恐惧心理为基础,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表征着人们对于某种事物内涵的理解与感知程度,是确立价值观的必要条件,而自卑与恐惧心理的存在,会对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其体育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以好奇心理为驱动来维系其体育学习行为的发展。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其心理上会发生较大的起伏变化。既要担心因无法完成动作而受到他人的讥讽,又会因为无法完成动作而对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产生怀疑。因而,维系其体育学习行为的好奇心理会逐步为恐惧与自卑的心理所替代,进而弱化学生对于体育学习重要意义的认知水平。由此可见,恐惧与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据归因的排除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地疏导,化解其恐惧与自卑心理的负面影响,提高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社会价值的认知水平,为其确立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提供保障。
3.2 以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为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得以持久性发展的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亲近感的重要媒介,是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发与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成功体验。成功是每一名社会个体普遍存在的发展指向与愿望需求。而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而言,成功更是其增强自信、激发兴趣的必要条件。因此,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基本条件来培养其体育学习价值观,更具实效性。这就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依据归因的公变原则,制定出“成功体验→激发兴趣→产生良性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归因路径,通过对成功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之在感悟体育学习成功喜悦的基础上,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其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3.3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目的,增进其对于体育学习的自觉与自律
归隐理论认为,个体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他人态度是评价结果成因的核心内容,其中个体能力占据着首要地位。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衡量高校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对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其正确的体育学习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与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等途径,提倡与鼓励学生对自主意识的发挥,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自觉与严格的自律,用以规范自身的体育学习行为,进而为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英)David Whitebread,著.小学教学心理学[M].赵萍,王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Bernard Weiner.论心理理论的建构和动机归因理论的整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17-29.
[4]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2):140-147.
[5]胡胜利.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J].心理学报,1996(3):2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