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性”改革的思考①

2014-12-06辛金花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4期
关键词:职业性课程内容岗位

辛金花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运城 044000)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学生应具有胜任岗位的技能、相适应的知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体育课程的建设是否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体育教育更多的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今后职业所需的特定身体素质与心理品质。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体育课程目标设立未能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职业岗位导向作为高职院校区别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注重强调课程设置与现实岗位的对接,同时也强调学生岗位技术与能力的获得,在这样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更需要重新审视每类课程的学科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这类审视工作,相反,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致使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1],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办学目标的课程体系。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虽然已经进入了重新探索时期,但基本上还仅仅处于探讨和极少数院校实施阶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文件供高职院校参考,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并没有把职业岗位导向纳入课程教学中。

1.2 体育课程软、硬件资源缺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配备不足,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强度较大,且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总体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严重偏低,部分高职教师知识陈旧、观念保守,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

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馆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教学环境较差,特别是雨天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馆太少,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2]。

1.3 体育课程职业特征不明显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都是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毕业后从事的岗位需求开设相应的教学和岗位培训。职业岗位导向大都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上,学生具备技术性、适用性、实用性的能力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岗位能力的要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自己,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赋予学生职业特性的重要特征。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应当把“职业岗位导向”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服务。但就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职业岗位导向的内容。

1.4 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一年级以基础体育课(田径)为主,考试测试项目有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内容有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羽毛球、体操、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三年级只在上半学期开设体育课,内容一般和二年级开设内容大同小异。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本科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无太大差别,高职院校没有考虑专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岗位的特殊要求,如文秘、会计等专业对形体的要求,机电专业对四肢力量素质的要求等等。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还是沿用大班授课的组织形式,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为主。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学时往往萎缩,达不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1.5 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更多的还是注重对学生动作技能的评定,学期末考核的都是学生本学期所学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练什么,考什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考核的方法、标准都还缺乏研究,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性”改革与发展建议

2.1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在职场上立足并取得成功的前提。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则很少涉及,而体育教学则很大程度上能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地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高更大保障。

2.2 高职体育课程职业体能课程内容设计

2.2.1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都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门课程。在此,编者提议加入职业体能课程内容。必修课内容选择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开设两年体育课程为例,一年级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师专业情况、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的需要而设计,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兴趣为主。可选在二年级第1学期开设选修课。职业体能课程内容的开设以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身体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体系可选在二年级第2学期开设。

2.2.2 职业体能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开设职业体能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身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例如,在市场营销、会计统计与核算等静态坐姿类的专业开设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塑造学生良好形象、培养其气质。在数控操作、模具制造等车间操作类专业开设力量训练的课程[3]。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精神的球类运动。具体锻炼内容,见表1。

2.3 软件提升与硬件投入想结合,丰富课题资源

2.3.1 拓展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体能课程不同于传统体育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安排教师多参加教学方面的培训和训练工作,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教师自身也要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多种运动技能,满足运动项目不断更新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钻研,挖掘出各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身体素养和职业素养,利用学校现有体育资源,实现体育培养“准职业人”的职业综合能力。

2.3.2 增加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并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成立体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可以适当的延长使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2.4 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老三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创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多一些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教师也应注重学生学习动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动作,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

体育课程的评价要做到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结合,实现由单一评价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的转变。

3 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课程目标设立未能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体育课程软、硬件资源缺乏;体育课程职业特征不明显;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职业体能课程改革的想法。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强调实用性。职业体能课程在高职院校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将会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1]王玉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

[2]周强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24-25.

[3]张平波.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2):23-25.

猜你喜欢

职业性课程内容岗位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