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转型期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①
2014-12-06倪霓李劲松
倪霓 李劲松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四川成都 610100)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上来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上常常“高不成,低不就”,其中尤其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甚。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逐步向职业教育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1]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此,教育部已组织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了以1999年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就目前实际教学而言,地方普通高校面对这次高职院校转型,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同样的,这次改革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目前实际教学而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相当规范,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继续发扬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优势,避免出现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相同错误,是我们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从体育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向高职院校转型时期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趋势,具有实践意义。
1 普通高等院校转型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1.1 教学思想转变
虽然教育部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是根据各个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特征等的不同在指导思想方面会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转型期,所以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明确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思想不仅是简单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未来职业所需求的健康水平、某些岗位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打下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基础。[2]
1.2 体育场地和设施
一般而言,与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等院校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学资源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每个院校不少于一个标准田径场,室内球类场馆、游泳馆、健身房、多个室外球场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这个对于即将转型的高等院校来说既是优势又是弊端,优势在于学校的体育场馆可以为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充足的保障,弊端在于转型后的体育课程是否能充分利用这些场馆,因为每个场馆每年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需要一笔相当大的费用。所以学校要提前做好场馆规划,特别注意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情况,缩减不必要开支,使每个场馆能物尽其用。
1.3 师资力量
普通高等院校对于各个专项的体育教师配备都很齐全,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而在高职院校,很多老师身兼多个项目的教学任务,他们的主要在教学一线工作,科研时间相对较少。在转型期,高校教师应摆正心态,积极投入到教学一线,除了保证自己的专业项目,还要提高自己的非专业项目,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科研方面,可以借此契机深入调查其他转型院校和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为高校的积极转型打好理论基础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4 教学对象
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途径有以下几个,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学生只需通过学校的笔试和面试无须高考;通过国家统一的高考报考志愿并达到分数线录取;从本科院校选毕业生录取到士官班。由此看来,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它的体育教学对象层次多样,那么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等来因材施教。而作为教学对象的高职学生在自律性、学习主动性上稍差,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不断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习体育课程对今后从事职业有很大的益处,并且通过转变教学形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5 体育课程设置
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两者在学制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三年制,且第一、二年是在校学习,第三年是去工厂或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所以高职学生只有二年至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虽说第一、二年是在校学习,但是由于专业不同每个系在每个学期安排的在校实训课程数也不同,一般来说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实训课程相对较少,多则2周少则没有。到了第2-4个学期,随着专业课程的不断深入在校实训最少4周,最多达到9周,这样算下来高职院校比普通高等院校至少减少了一半的体育课程。所以如果想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校和老师需要合理设置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1.6 体育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和层次的要求,体育课程设置具有多样化特点,开设的体育课程平均15门以上,最多可达34门,开设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健美操、武术、太极拳、瑜伽等等。而高职院校是根据学校的专业有针对性设置的,比如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航空维修等,学生在未来职业中需要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我们可以通过田径、武术等课程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加强锻炼。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要改造传统体育引进新兴体育项目,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1]普通高等院校在转型期要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对体育课程做出适当调整,项目并不是越多越好,重点在于要围绕职业特征选择合适的项目,突出课程的职业特点,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
1.7 体育校园文化
由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时相对较少,那么体育校园文化作为体育课堂的辅助形式必须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是侧重于实践训练,对于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仅限于运动会、各自院系的球类比赛、社团组织的比赛三大类,在体育理论知识传播方面几乎为零,学校领导应对此予以重视。普通高等院校转型后要继续鼓励和开展丰富的体育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举办体育保健、体育营养、运动康复和损伤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知识的讲座,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田径、篮球、羽毛球等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比赛。
2 结语
普通高等院校向高职院校转型,无论是对于学生、老师还是领导,或是学校基础设施都要求进行一个大的转变,它对于学校来说是脱胎换骨的,是“质”的转变,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应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结合劳动市场实际需求,不断地总结归纳,把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
[1]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69.
[2]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61.
[3]肖琳.工学结合背景下南昌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东西,2012.
[4]陈健,李爱春.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1(9):54-57.
注释
[1]中国教育在线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140510/t20140510_1111630.shtml
[2]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69.
[1]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2005(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