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看病从此不再难?
2014-12-05
只要不是急诊,就不用马上去医院,而是在手机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或网站上与医生交流,确定下一步的诊治方案;或者把一些慢性病最新的康复信息传递给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方案。更为关键的是,这将没有地域的限制,黑龙江的患者,可以随时联系远在海南的医生;这也将突破上班时间的束缚,只要医生忙得过来,晚上他们照样可以和患者交流。
移动医疗被业界看作是化解看病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尽管社会资源有着很大的热情,愿意进入这一领域,然而移动医疗的发展壮大,只有解决了政策壁垒与行业监管的问题后,才能说真正上路了。
排队数小时,看病却只有几分钟,这是不少患者在知名大医院看病时必须经历的煎熬与郁闷。
“我和两名助手一上午要看80个病人,一个病人才两三分钟,很多人还排不上号,要花数百上千元从黄牛手上买号。”对于当前社会上普遍的看病难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有切身感受。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每天要看50个病人,怎么会容易?开药多、检查多,怎么会便宜?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
但随着IT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中衍生出来的移动医疗也许可以成为解决看病难、入院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移动医疗,有助解决看病难题
当“快速问医生”(由北京图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该软件整合了有问必答网、120健康网、爱爱医等诸多医疗资源)在短短3个月内突破每日3万提问人次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感觉到移动医疗这一步的前瞻性。业内预测,到2016年全球移动医疗应用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医疗APP正处于发力的最好时机。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前不久,移动医疗代表“春雨医生”刚刚获得5000万美元的融资,医疗健康网站丁香园也在9月2日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投资。
医院方面,当然也没有忽视医疗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探索的信息化发展理念,或许对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探索有所启迪。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目前已经实现了移动护理站,让用药更安全;移动收费推车,缓解排长队;远程手术三方核查机制,保证手术安全;移动查房平台,缓解入院难。为解决骨科病床供不应求的问题,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能够及时入院治疗,人民医院与隆福医院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关节置换术后的一般患者在术后第3天就会被转到隆福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两家医院通过移动查房平台,依靠双向音视频技术进行双向数据共享,患者每天都会在床边得到人民医院医生的远程查房诊疗。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看来,医院正面临医疗服务不断改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隐含了潜在的契机,即利用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在理解用户意图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服务;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用户模型,为VIP(贵宾)用户量身定做手机软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可穿戴设备(详见后文)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进行健康预测与预警。
从医疗效率和吸引动员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医疗领域来看,移动医疗都是解决看病难的有效途径之一。突破地域限制和常规上班时间的束缚,移动医疗还是一些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医疗卫生的选择之一。上海东方医院副院长谭军就认为:“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利用高科技手段为边远穷地区提供医疗帮助,是值得推广的。远程医疗甚至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但是移动医疗由于涉足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会遇到政策壁垒、专业限制、资格门槛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支持,想要走上发展的坦途,目前至少需要解决政策壁垒与行业监管的问题。
>>链接
西班牙人看病离不开手机
在西班牙,民众看病除了用上病历和医疗卡外,还要用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设备——手机。目前,西班牙国内有近10万个医疗类手机应用软件,可为病人提供4大类服务。
预约类。病人通过这类软件挑选医生和医院并预约看病。在约定就诊的前一天,医院会给病人发短信或打电话,提醒其按时就诊。看病后,病人还可以通过软件给医院和医生评分,供其他病人参考。
诊断类。病人和医生可通过这类软件看病。用户大多为慢性病患者,他们将自己的心跳、脉搏、皮肤症状、眼球照片甚至是心电图通过这类软件测量并给医生发送数据,医生诊断病情后,将其病历与电子处方存储在国家医疗数据库中。病人买药时出示自己的医疗卡即可调出电子处方。
提醒类。这类软件与国家医疗数据库联网,病人将医保号码输入其中,应用即可获得其全部病历,一些慢性病或过敏症患者会定期收到来自软件的信息,提醒其按时吃药、注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并按时复查等。一些家长还会被提醒按时送孩子打各种疫苗。
病情交流类。身患同种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此类软件交流病情、治疗方法及恢复情况。通常使用这类软件的是癌症或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在这里通过与病友的交流,获得心理安慰。很多医生也会关注这类软件,以便了解病人的想法,令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7种能盈利的移动医疗
虽然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被视为下一座“金矿”,但因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并不容易“落地”。不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7种能盈利的移动医疗模式。
1.为医生提供手机临床信息
移动医疗已经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管理方式、医患沟通模式、医生从业生态等。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Epocrates,专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2012年收入约为1.2亿美元。endprint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刘清君说,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竞争力。信息化能够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实现一定的盈利。
2.为企业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美国数百家企业已通过保险公司或直接与远程医疗提供商建立合作,以此减少开销并为员工提供全天候医疗服务。
在刘清君看来,广义上的远程医疗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即偏重诊病的远程医疗系统,以及偏重健康管理的平台。前者解决的是看病难问题,比如国内很多医院开始形成规模的远程会诊系统,后者解决的是防病问题。远程医疗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减少了时间上的浪费,还能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优化分配。
3.导医服务提供健康咨询
客户关系服务是指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商业联系。美国ZocDoc公司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目前公司的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元。
目前国内由商业机构提供的医疗咨询服务与之类似,如丁香园、好大夫网站等开通专家推荐及预约服务。
4.医院联网,网上诊病、开药
在美国,多家诊所联网运营,病人可以从网上预约并索取处方药,获得检查结果的电子版,并通过网络查看个人健康结论。医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电子病历。不过,因为医疗模式的不同,目前还未能在我国发展。刘清君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借鉴到我国的医院当中。
5.利用手机客户端管理慢病
移动医疗拥有经济高效、方便医患间沟通等特性,这也使得它能够和慢病管理成为一对好搭档。日前,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研发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可帮助医生优化开具处方的手机应用。在国内,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推出“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全面管理工程”,计划实现患者通过手机APP与医生的直接联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伟伟教授说,在社区开展移动医疗服务,对心血管病防治意义重大。中国的慢性病人超过3亿,移动医疗的产品可以让用户自己管理疾病。
6.可穿戴医疗,实现监测和数据采集
可穿戴设备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有两大类:一是体外数据采集,比如血糖监测系统;二是通过体征数据(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体温、热消耗量等)监测来帮助用户管理重要的生理活动。
刘清君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为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商业机遇。在理想情况下,它能收集一套患者的长期数据,通过与人群的基准数据对比,来发现用户中长期的慢病风险。医生也能获得患者疾病变化、康复进展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医疗方案。
7.健康大数据,价值无限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与消费者健康相关的数据,大量信息通过深度挖掘可以产生无限的商业价值。刘清君认为,通过医疗数据库可以搜索病人信息,通过移动技术,病人可与医生随时联系,以数据为内容的移动医疗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整体投资上,也有明显差距。专家表示,大数据服务市场的关键,在于分析与数据匹配的社会互动关系,研究人们之间的信任建立、互动形成。
在美国,医疗诊断类的评价应用已成为建立医患互信的渠道。病人通过对医生信用的评级,公开数据,使移动医疗的潜在价值得到发挥。但在中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尽快恢复医患信任,才能有效地发挥移动医疗的作用。另外,数据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数据洪灾”,现有数据不是不够大,而是大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海量数据还未能连接在医院、医生和病人之间。
新法规的争议与需要的突破
8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试图对越来越热的网络移动类的远程医疗进行规范。
但该法规过于笼统,操作上有局限。例如,《意见》中明确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又如,新规定中禁止医疗诊断,允许医疗咨询,但咨询和诊断如何界定并无详说,这会给医生造成一定困扰。新规一出,褒贬不一,医生、医院,包括一些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对此议论纷纷。
按照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不得提供诊疗、开具处方和获取利益。但数据显示,在第三方平台开通网络医疗咨询服务的医生,60%以上来自三甲医院,半数以上医生提供免费咨询,患者平均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得到回复,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这些平台都属于非医疗机构,照此规定是否都该被禁呢?对此,“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只提供健康咨询,不在卫计委规定范围内。而“好大夫”网站上很多医生服务有明码标价,至于是否开具处方,客服人员表示,由医生自己决定。
刘帆指出,在国外,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是有界限的,但在国内还不明显。比如,影像科用终端设备看片子,达到医学图像显示标准的才是医疗行业产品,像iPad就不能达到医学标准,算不上医疗行业产品,只能属于健康类产品范畴。
移动医疗如果无法与医院、医生有效对接,让医院进入健康大数据中并成为主干,最终实现“缓解因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的就医难”的核心诉求,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将一家家医院建设成内部极为发达的信息孤岛,诱使医疗器械公司生产出无数个增添数据上传功能的新产品而已。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还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也要与医院多沟通,共同推进移动医疗产业进步。
从《意见》的内容来看,官方试图维护当今公立医院之地位的意图明显,尚未做好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医疗领域,打破这一格局的准备。从移动医疗发展的前景而言,政策壁垒乃是当今最需要突破的问题。只有突破了政策壁垒,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才能在医院和医院、新型的移动医疗单位与医院之间进行大的整合与共享。
不少专家们都认为,远程医疗是未来全球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发展日趋完善,而我国远程医疗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无序局面,需要进行行业规范。卫计委等相关机构应尽快出台更详细的政策,包括如何规范第三方平台,如何规范支付方式等。
现在互联网平台的诊断门槛相对较低、技术不规范、没有行业监管,最主要的是缺少医疗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因此,设立高准入标准,能大大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患者看病大多由医保报销,远程医疗要想大踏步发展,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医保报销的问题。
总的来看,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中,技术与资金问题都是其次的,关键在于突破政策壁垒的限制和行业监管的完善。针对各种争议和建议,近日卫计委也回应称,将根据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适时调整远程医疗相关规定。
(综合《新京报》《生命时报》《青年参考》《健康报》等报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