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4-12-05李长青
李长青
摘要: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部分。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 根据信息使用者对教学质量的需求,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高校教学质量目标设定与监控手段的实施、质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分析框架,以期探索出适合高校生存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
关键词:平衡记分卡;教学质量;指标;评价平衡计分卡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的,并应用于营利组织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高校是非营利组织,该理论能否应用到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是教育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即使能够将该方法应用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之中,其评价的效用如何也是评价者必须关注的。现在已有的研究者将该理论应用于高校的战略绩效、管理绩效、财务绩效、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者还比较少,没有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平衡计分卡理论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程序、教学经费投入和学生或家长的期望等内容进行指标量化或定性等考核与评价,有助于高校、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高校教学投入、教学质量的了解与监督。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教师挖掘自身潜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完善自己,使监管者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掌握教师的专业学习培训诉求。平衡计分卡理论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全方位的教学绩效的度量方法,可以提升教学品质,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储备、拓展的主要基地,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这三项职能中教学质量是基础。平衡计分卡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导向系统,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进行解剖、分析,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设置一系列可观察、评价和控制的指标,这些指标适时地对教学质量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将教学活动的结果导向预先设定的目标。本文将借助平衡计分卡理论对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一、文献综述
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了名为“平衡计分卡——绩效驱动指标”的研究文献,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的概念。1996年,他们出版了《平衡计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和《战略中心型组织》两本专著,系统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原理,提出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解决建议。平衡计分卡被称为“七十五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是一种着眼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的管理理念和系统管理方法。传统的企业绩效衡量主要采用财务视角的指标,而平衡计分卡理论则强调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估企业绩效。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体现组织的战略实施和战略修正过程,并且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实现与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理论作为企业绩效评价工具,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公司和产业,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平衡计分卡理论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绩效的评价问题,亦可以将其框架扩展应用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但是如何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将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入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然而, 一般谈到平衡计分卡理论时,通常强调的是财务、顾客、内部程序、学习与成长等四大层面绩效评估系统。其实, 这些层面的内容只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的一部分,该理论并不单是一套只涵盖四个层面的绩效衡量系统。该理论的推行,同时也关系到被评价组织的整体发展策略。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之外,国内很多学者也研究平衡计分卡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问题。通过中国期刊网,以关键词“教学质量”,时间区域“2006-2011年”为检索条件,去掉非研究文献后共计检索到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涉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途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各种评价方法在教学质量中的运用”等。关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在高校业绩评价中运用,主要体现在 “高校绩效评估”、“财务指标评价绩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学生会绩效管理”、“预算和绩效”、“战略绩效”、“教师绩效管理指标”、“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科研评价体系”、“绩效指标”、“图书馆绩效评估”、“重点学科评估”等相关领域,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将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于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这一篇文献。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它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特性上,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既有过程上的要求又有结果上的满足,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过程,可以更加有效的评价教学活动、教学监管的效用,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监管、控制。
1.从财务视角评价教学质量
财务资源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性保证。有该基础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但有其基础并不是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学质量。财务资源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设施、环境等方面,再好的设备和环境教学等教学条件也是没有能动性的,只有教师和教学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产生预期的目标。财务工作对高校的建设、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家虽然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基础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教育经费仍然不能满足高校的要求。随着高校多年的扩招,教育设施不断增加,使高校的财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部分高校不把财务部门作为一个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部门,不重视它的管理,这种情况往往会使财务工作限制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而高校的财务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营利组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谋求财务收支的适当平衡,即如何利用有限的财务资源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实现。高校的财务支出应首先保证教学经费的使用,将经费投入到高校教学设施中去。endprint
·课程与教学·构建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从顾客视角评价高校教学质量
高校拥有多重顾客,学生、家长、政府、用人单位,都可以是高校的顾客,不同顾客对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有不同的期望,高校必须同时满足这些不同顾客群的目标需求,即高校应该对学生、家长、政府、用人单位的需求予以平衡,惟有如此高校的使命才能长期地被关注。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者的这些顾客会经常关注高校的教学质量。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为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挑战与机遇。
3.从内部流程视角评价教学质量
这一视角考察教学过程的效率和结果符合目标的程度。教学过程包含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评价,教师和课程的合理安排以及评估等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准确程度、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先进性与适应性、教学监管制度的完备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目标的明确程度、教学目标的完成率以及目标的完成质量等关键环节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
4.从学习与成长视角评价高校教学质量
教师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知识水平、优秀教师的数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等因素更是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地位。现在学术大师的数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之一,高校的一流教师能否给学生授课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科研项目数量、高水平论文数量等与教师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所达到的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特性上,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水平,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对于教学质量的含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教学质量在学术文献中具代表性的解释:
(1)过程论。要评价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定义。所谓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与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与规格、培养目标与规格相符的程度。[1]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 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运用过程方法,可将所有相关资源和教学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使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学管理的方式及要求、教学评价方式和改进活动等都能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 提高教育效率。[2]
(2)结果论。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教学质量是指高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3]教学质量涵义是指教学结果,也即学生知识、能力等变化与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4]
(3)要素论。教学质量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学全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教案书写、备课笔记、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总体效果的优劣程度。教学质量评价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5]
笔者认为,由于评价者的视角差别,会产生不同教学质量的内涵。正确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应该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校友、社会公众等角度阐述关于教学质量的内涵。
高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是各种关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执行的基础性理论,具有程序性和控制性,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完备程度、执行程度、监管措施、奖惩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分化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层次,以满足各种需要。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然不会为大多数高校所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本能地持有不同的质量观和不同的质量标准,从而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各类、各层次、各地方高校的办学者企图以办学个性、办学特色求得发展的空间。 他们认识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高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也就是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水平,特色是认识和把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成为办学者的口号式箴言。
学生的教学质量内涵是教学内容的合适与可接受,具有选择性和从众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可以为其毕业后能够找到实现各自的个性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的支撑,同时希望能够为其未来长期的个人发展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这些要求反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法等方面。例如课程学分比率、学时比率、毕业的约束条件(可定量化的,学分要求、计算机、外语等科目的等级要求、综合成绩的要求、违纪情况)。学生及家长质量观是实用主义的,具有经济性和发展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除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之外,最现实目的是“满足就业要求”和“满足发展要求”。
教师在教学质量的提升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技能、思想道德、个性品格等方面。教师的质量观是学术的研究与知识的传授情况,具有研究性和自主性。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影响及某些现实条件的制约,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还较为薄弱。要增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需要为其提供明确的教学活动基本依据。加大教学绩效在教师职业追求中的价值比重;提高教师教育素养与教学效能感。
校友质量内涵是荣誉感和归属感,具有现实性和传播性。即使是使用高等教育这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内涵也有着浓厚的市场色彩。这种质量观将高校与企业进行比较,高校的产出是人才,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培养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人才是高校求得生存、获得发展的根本。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用平衡记分卡进行教学质量考评,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制度、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意识、创(业)新能力培养等方面。endprint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理论,可以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等方面分别建构。
1.财务层面指标的设计
充足的资金是高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对高校的财务指标分析时,主要考虑教学经费预算完成情况、教学经费实际支出情况、奖学金支出情况、学习资料经费支出情况、体能心智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实践动手能力教育经费支出情况、专业学科建设经费支出情况等。
2.客户层面指标的设计
高校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其目标就是让这几方面都满意,为此需要设置能够反映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要求的评价指标。学生要求高校具备良好或充分基础设施、食宿条件、教学资源等,以满足学习的需要。家长看重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率、薪酬质量等,以满足家长对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诉求。用人单位主要强调学生的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满足其工作适应性的要求。
3.内部业务流程指标的设计
内部业务流程可以解释为高校在使用教学资源实现其使命和战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活动。设置关于教学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师资结构、图书馆、文献资料、数据库等,关于提升教学质量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指标。该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来考虑的。
4.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的设计
高校在教学质量的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依赖组织成员的学习与成长才能解决。设置评价指标包括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升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管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指标名称上期数据本期数据增长率备注顾客层面就业率高水平考研率录取人数校友推荐频率考证率国家认证招生第一志愿率就业专业对口率在校生人数师生比率在编(职)教师毕业生合格率取得学位毕业生生均工薪偏离平均数的百分比内部流程与控制层面教学设备利用率教学计划完成率学生成绩优秀率图书借阅率学生上课出勤率优秀教材使用率权威出版社教材专业淘汰率教学文件修订频率教授授课率精品课程率省级及以上特色专业率省级及以上国家名师数量学科竞赛获奖数量省级及以上生均教学奖励数量校级物质及省级以上奖励师均教改项目数量省级及以上(续表1)项目指标名称上期数据本期数据增长率备注财务层面教学预算支出完成率教学经费支出生均教学场地面积生均教学费用数量生均奖学(教)金额生均图书投入经费生均生活设施投入经费生均体育场馆投入经费生均实践教学建设经费特色学科平均建设经费省级及以上学习与成长层面高级人才比率正高级比率师均发表教改论文数量核心期刊以上专业平均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生均实验室设施数量生均科研项目数量省级及以上师均培训费用师均薪酬师均科研经费师均学术组织活动支出专业平均学科带头人人数
平衡计分卡理论为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基本的逻辑脉络,顾客层面的要求与期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财务层面是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高的保障,内部流程与控制层面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高的目标的实现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学习与成长层面为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提供长久的动力资源。高校可定期将指标内容编制成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以识别的、有用的信息。当然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也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修改,但是必须在报表附注中说明修改的根据及必要性,同时必须按没有修改前的指标报出信息。通过报出上期、本期的数据可以满足信息的可比性要求,通过增长率指标可以直观地掌握高校有关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资源的投入情况。信息质量符合真实、完整、重要、可比、及时等原则的要求,就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海钟.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及其评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2]陈静等.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中国农机化,2009(5).
[3]郑延福.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J].统计与决策,2011(2).
[4]胡平波等.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5]张海燕等.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状况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