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价值与路径
2014-12-05杨甲睿
摘要: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持有的价值观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学习方式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已有的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狭窄”、“实证研究主导”和“理论与实践分离”等弊端,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本世纪以来,行动学习研究逐步获得了研究和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论适切性,其深入开展既有利于建构“机体主义”专业发展理念,又有助于塑造“自主变革”的专业发展方式,还能为网络化专业发展生态的形成提供助益。确立“机体主义”研究理念,创生多主体协作型研究方式,建构学习方式的扎根理论构成未来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方式;行动学习研究;机体主义研究观在影响学习的众多因素中,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es)对学习质量的影响最大。[1]它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持有的价值观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学习方式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2]一项调查显示,“211”院校和一般普通院校中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采用记忆知识的表层学习方式,即便是在“985”院校,表层学习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3]当前如何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策略,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如何理解、改造、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行动学习研究”(action study)的视角出发,清理已有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讨未来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主要问题
自1954年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首次提出学习方式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各有独到见解,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4]在这些理论体系中,国内相关研究注重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影响因素、教学策略等的考察;国外相关研究则更关注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然而,已有研究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研究领域狭窄,实证研究主导,理论与实践分离等。
(一)研究领域:认知研究一枝独秀
认知研究主要指对大学生获取知识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研究者就学习方式存在的价值、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学习方式的价值看,国内外研究者均认为:“学习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学习方式与学业成绩呈正向相关。”[5]他们还解释了为什么两个学习主体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时,一个比另一个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就学习方式的类型而言,国内外学者都认可深层学习与表层学习的划分,主张“表层学习是再现取向的学习,而深层学习是意义取向的学习”[6],“深层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互促进”[7]。在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上,研究主张“学习方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情境观”[8],“对不同学习情境的认识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方式”[9]。这些研究为人们认识学习方式的价值、类型及影响因素提供了学理基础。然而,研究领域长期局限在认知与教育心理领域,研究者只关注了与知识学习相关的认知侧面,忽视了学习方式与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制度、文化因素的关联,失却了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整体观照。
(二)研究范式:实证研究独占鳌头
实证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归纳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过去几十年间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主导范式。在我国,从1994年至今,研究者先后开展了10多万人次的调查研究。他们以量表和问卷作为调查工具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描述。在国外,质性的现象学研究与量化的心理学研究并行开展,其中量化研究呈主导之势。[10]大量研究对学习方式与学习观念、认知发展等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考察[11],同时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12]。无论是现象学的质性方法还是心理学的量化方法,它们都是由专业研究者主导的外在主义研究,主客二分的特色十分显著;[13]这种研究的成果只能在一般的层次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沿袭科学主义垄断知识的科层制研究模式;同时,这类研究意欲形成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解释和预测命题之间的关系,通过验证假设来证明理论关系,从而导致解释的狭隘和简化主义[14] 。
·课程与教学·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价值与路径(三)成果应用:理论实践持续对立
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对立是指,实证研究提出的“现状特点”、“相关关系”和“策略建议”并不能让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处境不利的大学生改变其学习方式。例如大学应把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为以“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5],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策略[16];再如,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和评价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学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并认识他们如何展开自己的学习,从而判断教育机构是否达成了优质教育[17][18]。如此等等的“呼吁”为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间。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常人”学生群体而获得的结论,学习方式的个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决定了其并不可能在实践中简单地得到应用。同时,实证调查、量化分析的去个性化和去情境化阻碍甚至隔断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可能性,目前还鲜有研究者从变革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开展研究。显然,理论与实践仍然是对立的。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洞察到了已有研究存在的弊端,开始呼吁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转变研究范式着手,从表层与深层学习的调查、测评向整体主义研究过渡[19],从学习方式的“相关研究”向“行动研究”发展[20],突显大学生学习方式与认知发展、学习方式、教育干预的关系研究[21],进一步开展聚焦于具体专业人群(如师范生)乃至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优化研究[22]。无独有偶,国外蓬勃发展的“行动学习研究”正在成为研究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有效途径。它强调从行动和经验中学习,在行动和学习的同时开展研究,突出大学师生的共时性专业发展、实践创新和组织变革,它比单纯的学习、训练和研究更具整合性和延续性。2000年以来,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建立了多所“行动学习研究大学”,超过61个国家的1800名代表加入了行动学习研究协会,开展基于行动学习研究的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在行动中研究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变革学习方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endprint
二、行动学习研究的价值意蕴
行动学习研究是20世纪末期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与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合流的产物,指人类的专业化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行动学习研究逐步成为专业发展领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行动学习研究的受益者看来,行动学习研究既是一种“机体主义”专业发展理念,也是一种个体行动、人际协作和问题解决并重的专业化行动,行动、学习、研究在专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合生。在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中引入行动学习研究,必将在建构“机体主义”的专业发展理念,塑造“自主变革”的专业发展方式,形成网络化专业发展生态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行动学习研究有利于建构“机体主义”专业发展理念
“机体主义”把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看待,注重机体“动态的”自然运作,机体的生命过程持续为机体的生存提供反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的反馈提供支持。[23]行动学习研究主张,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人的专业发展不应是某个方面(如认知、技艺、道德等)的片面发展,而是心智(mind)、心灵(soul)、精神(spirituality)、伦理(ethics)、价值观、世界观及实际行为的有机进步;[24]同时,“任何人都不应把工作、生活、生存等与专业发展分割剥离,孤立看待,而应持一种整体、系统的专业发展观”[25],把专业发展内置于人的工作、生活、生存过程当中。这种把“全人”的“工作-生活-生存”看作有机生命活动的主张成就了“机体主义”专业发展理念。
行动学习研究把大学生学习方式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让大学师生一道具身大学生的学习生活(embodied learning life),“坐巢”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通过行动学习与行动研究,建构适切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专属”理论和价值观念。这样,大学师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专家驱使的对象客体,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成长为“自己的科学家”(personal scientist)、反思性实践者和相互支持的诤友。他们在行动与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与经验中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这样,传统的科学主义“研究观”就被超越为行动、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机体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有学者精辟地指出,行动学习研究是人们自主掌控教学、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最适切而有效的实践理论和方法论。[26]
(二)行动学习研究有助于塑造“自主变革”的专业发展方式
“自主变革”是行动学习研究的根本属性,强调人和组织的自主纠错和积极变革。批判性协作探究、共时性专业发展、人的赋权与解放构成行动学习研究的主要内涵。批判性协作探究强调“人”作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承担学习研究责任,公开学习研究结果,自主评价学习研究实践,以小组学习为研究单位,积极加入参与性问题解决和持续性专业发展中的行为方式;共时性专业发展注重人和组织的共同进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双环学习”的图景,即技术性或适应性学习与生成性或创造性学习的互动共存图景;[27]人的赋权与解放突出个体及个体之间的积极依赖,企求通过计划性参与和集体的经验反思实现知识的扩展与创造,实现实践的变革,让人能“独立自主、情感参与、富于直觉、善于创造、强于沟通、持续发展”,实现自身解放[28]。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让大学生与教师一同成为“自主变革”的积极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发现、发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其学习主体性。它包括让学生自主承担学习责任,与教师和同辈协作探究,反思、提升学习经验,共享经验成果,从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29]让每个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和同辈分享学习成果,提升团队学习能力,建构全新的意义体验;通过创造知识和学习方式变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师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真实的学习实践中,行动学习研究就是一种元实践(metapractice),即改变实践的实践。[30]从这种视角出发,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变革”的,而是“自主变革”的专业生活方式,这样就真正把大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落实到学习方式这一微观层面。
(三)行动学习研究有利于形成网络化专业发展生态
网络化专业发展生态是让所有的参与者均能通过协作实现共赢的专业发展状态。行动学习研究摒弃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专家向新手传送的线性传输,同时也避免了对专业发展对象能动性的忽视。它把所有参与行动的人看作有专业发展需求的人,同时让他们成为平等的行动者,综合运用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在行动、经验、反思中学习和研究,实施自我管理,寻求建立利益一致并价值观趋同的网络化团队,实现行动与思维统一,理论与实践整合。[31]这样,在一个具体的专业发展活动中,个体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行动学习、行动研究与过程管理中,与他人协作,相互激励,完成协同性任务,以提升整体性工作的质量。[32]这样的专业发展方式不再外在于专业发展者的工作、生活与生存实践,而是融情感参与、认知发展、技能获得、意志磨练、实践改变、价值观形成于一体的“专业化生态网络”——人人都是网结(knots),人人不可或缺。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可以让大学生和教师共同致力于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这一共同目标,在学习、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它要求大学生在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小范围的学习与研究主题,实施基于学科的质疑洞察和协作探究,优化学习方式;它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手段,超越课堂,拓展学习时空,优化教学方式;它还要求教师和学生既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者,也是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研究者,优化研究方式。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整合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丰富着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动学习研究的这种整合特性将“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彻底改造,向一种多元主体共在,协作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态化方向迈进。endprint
三、未来学习方式研究的可能路径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不是要在科学主义或技术理性的方向上一意孤行而与学习方式研究的本意愈行愈远,而是要从研究观念和方式上进行一次彻底的转变和改造,在变革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过程中内生出学习方式的扎根理论。
(一)确立“机体主义”研究理念
“机体主义”研究理念是一种推崇“相互联系”和“发展至上”的研究观,各种僵化的二元对立都被消融了,从而使整个实在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3]生态性是其本质属性。[34]然而,在实证研究者看来,学生是研究的对象客体,是知识的容器,是“储蓄知识的银行”。[35]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得以把握,也就可以通过外力的干预得以改变。与这种学生观相伴的是一种“教师中心”和“知识中心”的教学观,这种观念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某种被动迎合,学习方式的研究随即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是否符合教师某些先定假设的确证活动。这种“控制至上”的研究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功能,与生态研究背道而驰。所以,在实证研究独占鳌头的背景下,确立“机体主义”研究观念就是为了去除那些与大学生学习方式发展不相协调或冲突的学生观、教学观和研究方法论思想,形成更加生态、人文的研究观念。
首先,研究者必须承认大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最了解大学生学习方式及其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学生自己,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研究,才可能生发出适切性的学习方式。传统意义上的高级知识、理论、法则和原理并不是专家的专利,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能在不同层次上创造知识。所以,大学生绝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和解释者。[36]这样,人们就需要把教学看作一种合目的行为(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转化行为(改变学生的世界观和学习观)。[37]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就必须把学生同时作为合作研究者(coresearchers),让他们参与研究过程,与教师一道去设计学习、参与研究、创造知识,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显然,只有承认并支持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研究观念才可能向一种具身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机体主义研究观转变。
其次,研究者必须确立研究即服务的研究观念。机体主义研究理念是一种新兴的、非实证的反思理性范式[38],在这种范式下,研究变成了一种教育形态。研究者的角色是尽可能有说服力地描述和解释学习方式所栖居的情境,其目的不是要建立普适性的原理和规则,而是发现、认识、理解问题性学习方式,为大学生(不是样本人群)的学习服务。研究的变量不是先定的和控制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根据学生学习中不断突显的意义来确定。研究的严格性是通过三角互证或多重方法、视角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审议来实现的。这类研究者的兴致不是真理本身,而是探明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并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确立有关学习方式的“专属理论”。就思想基础而言,该研究理念是一个由扎根理论、行动理论、批判理论、系统理论、个人建构理论、经验学习理论和服务学习理论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二)创生多主体协作型研究方式
反思理性的研究范式对实证研究的批评并不存在对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功用的否定,相反,在机体主义研究观下,它们可以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和发展。一个完整的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包括“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评估”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计划与行动”两个方面。
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评估是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化评估(learningbased assessment),即为了学习的评估。评估不是为了定性,而是发现学习方式的问题,确定变革的起点。由于学习方式具有个体性和情境化特征,追求一般化特征的实证调查并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反思”来把握自己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反思的问题和路径包括:我之前是怎样学习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学习?我的学习给我带来了什么收获?我的学习方式存在什么不足?我应该如何改进我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反思内涵着对过去已有学习方式的清理,对已有学习方式背后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价值观的确认,对已有学习方式价值的评估,对已有学习方式缺陷的反省和对改造自己学习方式的展望与期许。这种学习方式变革需求的评估不但是对大学生过去学习经验的明晰和外化,也是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的挖掘,同时能对给定的学习情境和条件进行批判分析。[39]
学习方式变革的计划与行动是大学生学习需求评估的延续。它是在需求评估基础上,由教师和大学生协商制订学习计划,保障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开展行动研究的活动。[40]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协作设计内容具体、主题聚焦的系列学习活动,既保证已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便于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洞察深化,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挖掘、掌握、改造和运用较为成熟有效的学习研究技术,以手段的可靠性保障学习和研究的有效性。例如在复杂的理论学习中运用概念图工具(concept map tools),在协作学习中使用名义团体法、凯利方格技术、反思性日志、视频自我分析等方法。只要研究者不把技术作为追求的结果,而是作为引出、认识、转化学习者观点、理解和意识的手段,这些技术就是有效的研究工具。[41]最后,在制订计划和提供学习保障的过程中开展团队协作的行动学习与行动研究,从而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展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学习研究循环。
(三)建构学习方式的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Method)是扎根于经验和实践的理论。从本质上说,建构扎根理论是对行动学习研究观念、过程和方式的反思和提升,从而让行动学习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日常问题的解决上。在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行动学习研究中,扎根理论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获得的理论。[42]它不像实证研究那样追求宏大理论的建构,而是注重有意义的本土性理论的生成;它也不像实证研究那样,由外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者生成客位(etic)理论,而是由内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师和学生协作主位(emic)理论,给人们提供具体知识和学习案例的理解[43],充实和发展原有的学习方式理论[44]。endprint
从价值角度分析,扎根理论的建构可以让大学生自己成为研究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进而成为研究活动的受益者。已有研究表明,很多初学的学生喜欢建构扎根理论,因为扎根理论的推理路径简洁清晰,其使用的质性方法易于掌握,理论的解释和建构不难达成。这样,他们就更容易从研究中获得成功和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45]更为重要的是,扎根理论的建构围绕学习方式的情境性和个体性,确立了经验学习和经验研究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把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发展根植于学习经验当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共生。这不仅优化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造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最根本的是为他们赢得了一套生成、评价、更新学习方式的思维机制和行为方式,这种思维机制和行为方式在未来具身工作的专业发展(embodi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中必然进化为一种终身学习智慧。
新千年以降,伴随着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学生中心课程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课程创新的趋势,从而也使学习方式的研究备受瞩目。[46]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把改革具体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领域。[47]也正是在这一改革的洪流之中,行动学习研究才逐步获得了提升和发展大学生专业主体性的方法论适切性。未来的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应着力于探索行动学习研究,优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路径,把行动学习研究真正发展为一种名符其实的教育方式[48],使大学师生不再满足于事实或技能的授受,从而开启所有学生的精神世界,点燃他们追求终身学习智慧的热情[49]。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研究及其对成绩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26-229.
[2]刘智运.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10,33(1):33-37.
[3][16]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4]潘懋元.《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书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95-96.
[5][46]LóPEZ B.G..Learning Styles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Excellent and Average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Eur J Psychol Educ, 2013(28):1361–1379.
[6]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 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a(46):4-11.
[7]Wierstra R.F.A., et al.The Impact of the University Context on European Students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Preferences[J].Higher Education, 2003(45): 503-523.
[8][11][18][21][37]Rodriguez L., Cano F..The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Study Orchestr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 31(5): 617–636.
[9][10]Cano U., Berbe N.A.B.G..University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s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Mathematic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79):131–153.
[12]Berberoglu G..A Comparis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cross Taiwan and Turk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03, 3(2): 173-187.
[13][19][20][44]Heikkila¨ A., et al.Interrelation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Cognitive and Attributional Strategies: A Person Oriented Approach[J].Higher Education, 2011(61):513-529.
[14]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59.
[15]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17][22]Rodriguez L.,Cano F..The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32(5): 647–667.endprint
[23]杨甲睿,黄甫全.证据型教学决策在美国:兴起、内涵、策略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4):107-113.
[24][40]ZuberSkerritt O., Farquhar M..Action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LARPM): A Personal History[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2002, 9(3): 102-113.
[25][28]ZuberSkerritt O..Action Leadership[M].Brisbane: Springer Dordrecht, 2011.23-56.
[26][30][38][45]ZuberSkerritt O..Action Leadership[M].Brisbane: Springer Dordrecht,2011.73-106.
[27][39][41]ZuberSkerritt O..Improv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3,12(1):45-58.
[29][49]ZuberSkerritt O..Action Leadership[M].Brisbane: Springer Dordrecht,2011.109-138.
[31]Swepson P.,et al.A History of the Action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and Proc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LARPM): from Brisbane (Australia) to the World through Inclusion and Networks[J].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2003, 16(4):237-281.
[32][36][42][43]ZuberSkerritt O..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Paradigm, Praxis and Programs[M].//Sankara S., Dick B., Passfield R..Effective Change Manage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Action Learning: Concepts, Perspectives,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Lismore: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Press, 2001:1-20.
[33]贺来.辩证法与过程哲学的对话——科布教授访谈录[J].哲学动态,2005(9):38-41.
[34]王治河,樊美筠.过程哲学与时代的急难——第8届国际怀特海大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8(3):126-128.
[35]杨甲睿,张洁.对话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3):90-94.
[47]安颖.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学理性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90-92.
[48]Dutoit S.H.J., Wilkinson A.C., Adam K..Role of 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linical Practice: Applying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in Pursuit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J].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2010(57): 318–330.endprint